生活知识翻译(生活中的翻译现象)干货满满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9-23
翻译对于知识的生产犹如鸡生蛋、蛋生鸡,使知识生生不息,但翻译不是原文的影子,而是原文的翅膀,使知识飞向更高、更远的天空。
作者简介杨枫 杨枫,男,山东莱州人,吉林大学文学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外语研究》主编;语言教材研究与评估中心主任曾任国际期刊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Studies创刊主编、吉林出版集团外语教育出版公司总经理兼总编辑。
学术兼职有中国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外文学会副会长等主要学术旨趣为比较文学与翻译学、应用语言学研究,文见《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鲁迅研究》《文艺争鸣》等各类学术刊物及媒体;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英语写作,著有各类英语著作、教材300余种。
知识翻译学的翻译定义与分类杨枫
与语言学和文学相比,翻译学一直寄人篱下而空疏简陋,文化意识、社会实践和政治操控虽然一直为翻译学开疆拓土,却与翻译的本质渐行渐远正如Tymoczko(2005:1082)所说,“虽然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翻译学者一直为翻译的定义不懈努力,但是问题还没有解决”,以至于Chesterman和Arrojo(2000:152)认为,绝不可能有包罗万象的有关翻译的定义。
对翻译本质的追问很像程颐与老师邵雍吃饭时指着桌子提出的问题:“此卓安在地上,不知天地安在甚处?”(朱熹 2015:14) 长期以来,翻译学在内部语言转换上翻来覆去,在外部影响操控上翻云覆雨,就是不管“天地安在甚处”,亦如柯林伍德(1993:87)所批评的那样,只是告诉读者“世界放置在一头大象的背上,但他希望人们不再追问,支撑大象的东西是什么”。
知识翻译学认为翻译这个“安放天地”或“支撑大象”的基本属性是“知识”知识到底是不是翻译的本质特征?是否能够代表翻译的所有普遍存在?是否能够反映翻译的内涵和外延?这又要求我们回答知识的“安放天地”或“支撑大象”的问题。
长期以来,哲学界对认识论与知识论不做区分,主张认识论就是知识论(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哲学》编辑委员会1987:718)知识翻译学坚持认识是客观世界在人的生理和心理上产生的精神过程,而知识是认识的客观结果,正如《礼记·大学》所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基于此,知识翻译学秉持客观意义上的知识论,主张知识就是人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对世界的认识与经验,构成人的生存需要与生活积累的意识化、符号化和结构化的信息工具“从本质上讲,知识始终是人对对象的经验化知识,因而无论它怎样客观也最终是主观的;反过来看,无论它如何主观也必然是来源于客观存在和事实”(唐代兴 2013:11)。
知识作为客观存在,过去是浩瀚书海,现在是云端指尖,知识无处不在,我们生活在知识的社会,过着知识的生活过去知识以出版的静态存在,现在以网络的动态流动关于知识的类型,有培根、波普尔、陶而士、波兰尼等经典分类,实际上归纳起来不过是关于物、事和人的知识,也就是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三种类型。
“对自然世界描述的知识是自然科学,对社会秩序构建的知识是社会科学,对人类命运管理的知识是人文科学”(杨枫2021b:2) “知识既是翻译的所有存在,又是翻译存在的目的;知识既是翻译的理论,又是翻译的方法。
古今中外,没有不是知识的翻译实践和行为,人类翻译史就是知识翻译史,惟有知识是一切翻译行为中的每个元素都受其驱动的最基本的原动力”(杨枫2021b:2)“翻译是跨语言的知识加工、重构和再传播的文化行为和社会实践”(杨枫2021a:2)。
自然科学因为标准化而呈现普遍性,是事实知识和逻辑知识,决定了自然科学知识的翻译是“来料加工”,接受科学标准的约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包括哲学、语言、历史、民族、文化、文学、社会、国家、经济、法律等复杂现象和元素,以解决人的精神活动和社会问题为目标,涉及认识、评价、改变等经验、价值功能,决定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翻译是“知识重构”,可以反思、批判、阐释和建构。
知识翻译学对翻译的定义反映了翻译的知识建构本质,涵盖了知识的翻译与翻译的知识等所有的翻译存在,也第一次完成了翻译对象的科学谱系分类,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大学科知识翻译类型,扩大了翻译学的研究视野和格局。
知识翻译学从知识的理解、迁移、传播出发,致力于语言转换、话语塑造、知识建构的关系研究,不但使翻译成为世界知识生产的重要工具,也为各个学科的知识积累、转化提供理论与方法 “乔尔丹诺·布鲁诺用他那个时代特有的抒情笔调写下了下面的句子:从翻译中生发了所有的科学”(贝尔曼2021:319)。
我们也可以戏仿一下说:从知识中生发了所有的翻译翻译对于知识的生产犹如鸡生蛋、蛋生鸡,使知识生生不息,但翻译不是原文的影子,而是原文的翅膀,使知识飞向更高、更远的天空参考文献Chesterman, A. & R. Arrojo. 2000. Shared ground in “Translation Studies” [J].
Target 12(1):151-160.Tymoczko, M. 2000. Trajectories of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Studies [J]. Meta 50(4):1082-1097.
安托瓦纳·贝尔曼.2021.异域的考验: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与翻译(章文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R.G.柯林伍德.1993.柯林伍德(陈静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唐代兴.2013.生境伦理学的知识论构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杨枫.2021a.知识翻译学宣言[J].当代外语研究(5):2.杨枫.2021b翻译是文化还是知识?[J].当代外语研究(6):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哲学》编辑委员会1987.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朱熹.2015.伊洛渊源录[M].北京:中国书店.引用信息杨枫.2022.知识翻译学的翻译定义与分类[J].当代外语研究(1):1-2.
一本杂志,一万本书。如果想了解和掌握一本杂志的思想理念和学术风格,还是从真正拥有它开始。欢迎订阅《当代外语研究》,凡是订阅《当代外语研究》的读者,即成为《当代外语研究》读者俱乐部的会员。
只需扫描下方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官方微店二维码即可订阅,订阅价为每本30元(含邮费),全年180元(6本含邮费)。
5人以上团购且使用同一收货地址的可免费包邮,团购请联系微店客服修改定价。订阅后请添加浦老师微信:aa26482587,即可加入读者俱乐部交流群。
微信公众号XIUMIUS新浪微博 秀米XIUMI 《当代外语研究》主编丨杨 枫副主编丨甄凤超 杨明明编辑部主任丨杨 丽编辑 | 邓梦寒融媒体编辑 | 江鸥本刊网址:http://www.qk.sjtu.edu.cn/cfls/CN/1674-8921/current.shtml
本刊邮箱:ddwyyj@sjtu.edu.cn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