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图片唯美图片(生活图片唯美图片无水印下载)快来看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8-15
今天我讲另一个作家,那就是沈从文。先说沈从文的生平。为啥要说他的生平,这是因为什么生存状态决定什么人,什么人
今天我讲另一个作家,那就是沈从文先说沈从文的生平为啥要说他的生平,这是因为什么生存状态决定什么人,什么人写什么文章火而有焰,文是人的精神之光研究一个作家,必须先研究他的生平世上有许多作家,我们能不能学他,能不能学到他,只有研究他生成的原因,才能得出结论。
我讲一个例子,有一个画家带学生,要学黄宾虹,什么也不教,也不让临摹,半年内熟知黄的身世,生活习性,穿黄的衣服,让自我感觉自己就是黄宾虹,然后再临摹黄的画,学他的技法,突然进步神速再举例子,我当时喜欢川端康成,搞不清他为什么能写出那样的小说,就寻他的所有资料,才明白日本的川端康成作品之所以阴郁,是他从小失母,身体多病,孤独敏感的原因,也以此,寻找我能不能学他,哪些东西与我的气质有关,哪些东西我无法学习。
沈从文是1902年出生于湘西凤凰湘西凤凰地处于川、湘、鄂、四省交界,多民族杂居,现在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当然人们去那里旅游有沈从文故乡的原因,但那里自然风光非常好,就是说那里的风水好中国有古话说“得山水清气”,说“地杰人灵”,那是有道理的。
穷山恶水是产不了佳木的,平原上的树多横长,深山的树多高直,戈壁滩上长的是骆驼草,太白山顶上的树只有一人高沈从文的祖父是大将军,曾率领当地的一支军队随湘军攻打过太平军,也曾任贵州的提督但死得早,祖母是苗族,没儿女,将祖父弟弟的二儿子过继了,这就是沈从文的父亲。
父亲也是有关镇守边关的大将,1900年八国联军改变了天津,其父解甲归田,母亲是土家族,回到凤凰第二年生下沈从文沈从文14岁入地方行伍,当过卫兵、班长、文件收发员、司书等20岁的时候,独自到北京寻找发展,如当今的“京漂族”。
他考了无数的大学,没有考上外语不行,一口湘西土语,交际受障碍,在北京混不下去,就又返回家乡当兵但在队伍中领伙食费时,又改变了主意,离开了队伍,又到北京谋生这时他开始写作投稿在这期间,因投稿屡屡不中,生活极度困难,临时当过图书管理员,报社编辑,再后因作品发表,逐渐声名起来,到私立大学教书,以至最后任教到北大。
从此成为名作家名教授这就是他前半生的经历他的前半生的经历决定了他的作品一切基调他的后半生,变化更是巨大,但没有再从事文学写作后半生我在后面再讲这前半生的经历可以概括这么几点一、绮丽的自然山水赋予了他的特殊气质,带来多彩的幻想。
二、民族交混,身上有苗、汉、土的血液,少数民族在长期受压的历史中积淀的沉忧隐痛,使他性格柔软又倔犟,敏感又宽厚三、出身地方豪门大户,经见得多,又生活丰实,看惯了湘兵的雄武以及各种迫害和杀戮的黑暗四、在写作初期受尽艰辛,培养了“安忍静虑”的定力。
他的前半生的经历成就着一个作家的要素什么样的人可以当作家?可以说有各种各样的,如托尔斯泰是贵族,如司马迁受过屈辱,如屈原不被重视,如曹雪芹经历了繁华与败落一般情况下,小时受过磨难多的人容易成为作家,因为磨难多,人情炎凉就体验得多,而文学就是写这些的。
胸中要有说的话、有悲痛、有郁情、有悲绪、不吐不快、不说不行艺术都是情绪的东西有社会情绪和个体生命的情绪情绪如结合到一起,写出来就是好作品任何艺术也都有个情绪在里边如李商隐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那不是凭空说的,一定有对象,只是李死了,谁也不知道。
好作品的产生就是这种情绪的产物又传达的是社会情绪和个体生命情绪的统一 可以说,都是从实用开始的,现在有人作品是为了发表,为写而写,当然出不了好作品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的行万里路,那时交通不便,骑个毛驴出走,一路上风雨冰雪,一路上不知吃在何处投宿哪里,有狼虫虎豹,有强盗毛贼,他的体验是生命的体验,如果现在坐飞机旅游,一二个小时就到一地,这个城市和那个城市大致一样,吃喝不愁,你就是行十万里,你也没有多少体验的。
我再讲几个小例子沈从文的《湘西散记》里写了他大量的少年生活,他是生活在多民族的环境中,又是地方豪门大户,那里孔孟的东西少,自然的、野性的东西多,他不受约束,生命是活泼的、天真的,所以长大以后做人没顾忌他曾经和丁玲有过矛盾,他到北京后因丁玲也是湖南人,声名也大,与之交往,感情真挚,丁玲入狱后他听到丁玲死了还写悼念文章,但后来两人发生误会,误会是以别人流言所致,丁玲怨恨他,他也不申辩,以致解放后长期受排挤,他就默默活着,隐忍着。
他在京最困难的时候,冬天很冷,在一个仓库里写作,没有火取暖,衣服单薄,郁达夫去看他,把围巾送给了他他投稿屡投屡退,当时《晨报副刊》的主编是孙伏园,一次编辑部会上,孙搬出一大摞他的未用稿,说:这是某某大作家的作品。
说完扭成一团,扔进废纸篓他教书后看上了张兆和,张兆和是一个美女加才女,他爱得不行,给人家写信,张却看不上他,把信编了号,别人说:沈从文能给你写信,这是难得的好事呀!后来经沈从文尽力争取,他们才结了婚解放初期,沈从文境遇极度不好,夫妻关系不好,但他一直深爱张兆和。
他有一个单独的学习写作的房子,每天带点熟食一早去,晚上回来,这样的生活一直十多年我是没有见过沈从文的,当年一个朋友去北京见过他,回来说,老头像老太太,坐在那里总是笑着,那嘴皱着,像小孩的屁股我告诉说那是他活成神仙了。
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凡是很杰出的男人,晚年相貌都像老太太我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说明沈从文不是个使强用狠的人,不是个刻薄钻刁的人,他善良、温和、感受灵敏、内心丰富、不善交际、隐忍静虑,这就保证了他作品的阴柔性、温暖性、神性和唯美性。
现在分头说说他作品的这几方面特点沈从文真正创作的时间并不长,从1924年至1949年,就共有25年左右,人不到50岁就停止了五四时期那一代作家,1949年前创作基本上就停止了,也都是50岁左右,拿陕西来说,柳青、杜鹏程、王汶石等也是40岁左右,“文革”开始了也就创作停止了。
这些作家命运都是悲惨的沈从文25年时间作品结集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人们熟知的,比如《柏子》《龙朱》《阿黑小史》《月下小景》《边城》《长河》《湘西散记》等说他的阴柔性他的作品有一种忧郁气质,有一种淡淡的伤感基调。
作品的题材都是社会下层的士兵、妇女、小职员的日常人生,即便写妓女也都是下等妓女在他写作的年代,国家破碎、民族灾难,鲁迅在写《彷徨》《呐喊》,茅盾在写《子夜》,巴金在写《家》《春》《秋》,还有柔石那一批作家,还有延安边区那一批作家革命性更强。
而沈从文的作品似乎并没有直接涉及当时的风云他没有直接写政治,写社会问题,使他的作品不阳刚,也因此不僵硬当他初冒出来的时候,以别样的生活,别样的色彩,惊动着文坛,成为京派作家的一员大将,但他在那个时候不可能成为旗手。
我在“文革”后期,有一天去图书馆翻到他的一本书,那是我第一次读他的书书是丛书,序言由别人写的,序言中说他如何有才华,文笔如何好,但有一句话我记得清楚,就是:他只能算二流作家但我那时不知道沈是谁,非常喜欢读他的作品,后来一本书上收他的一个作品,我还给出版社写信,要求多收他的作品,又过了多年,他的文集才出来。
我说过这样的话,作品必须经过50年的考验,如果50年后有人还在读,那就是好作品50年后沈从文怎么样呢?沈从文成了中国现代文学超一流作家,成了作家和从事文学工作者的必修课为什么呢?文学有文学的规律,文学就是写人性的,脱离了人性,而将文学当作政治的宣传品,你轻视着文学规律,文学也就最后抛弃你。
近50年后沈从文的浮出,是中国文学观的改变,可以说,对待沈从文的态度变化,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心路历程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记住,文学一定要遵循文学规律说他的温暖性善良而宽宏的作家才能写出温暖的作品沈从文写下层社会的人的日常人生,同时期老舍也是写下层社会的日常人生,两人都是伟大作家,但老舍的眼光是批评的眼光,以一个改革者的眼光来看待人性,而沈从文以温和的心境,尽量看取人性的真与善。
对人性的真与善的关注和肯定,集中体现于笔下的女性形象的塑造我们姑且不论其长篇、中篇,即使那些短篇,比如《柏子》和《丈夫》中的妓女都是那么可爱、可怜,读完让你心跳和叹息作品的温暖性,可以使作品有慈爱心我有这样体会,小时候家境不好,父亲从学校带回一点吃食,当我们兄妹四人在那里吃的时候,他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我们吃。
我做了父亲后,每当弄些好吃的带回来给孩子吃,我也是坐在对面看着,我体会到一个做父亲的那种感觉读沈从文的小说,我就想到父亲的神情,我感觉沈从文对他的人物就是这种神情作品的温暖性,更使文笔优美,没有生硬尖刻,没有戏谑和调侃,朴素而平实,幽默也是冷幽默。
他不是刻意要批判什么,作品里看不出谁是坏人,谁是好人一切都是温情他表现悲剧现实,如果在作品是好人坏分明,那就不是好作品《红楼梦》贾林的悲剧是谁制造的呢?是贾母,是宝钗,是宝玉,是黛玉,好像都有,又都没有,是社会的悲剧,是人人都有份制造的悲剧,但你又不能怪哪个人。
又如“文革”,是谁的责任?……好像是又不是,是全部的中国人都参与的悲剧说到神性好小说都是有神性的,也就是有精神的作品要讲究维度,要提升精神层面有的作品是政治传声筒,这是令人反感的;有的是把人物作为背景,去研究一个个具有当下性的社会问题,这是讨厌的;有的以观念写作,全文就为着演义又一个观念,同样面目可憎。
现在有许多作品,写现实,不应称之为现实主义,没有精神意象的现实作品不是现实主义作品沈写的是下层社会人的日常生命状况,就是他探寻的是关于人的最为根本意义上的爱、真、美,他的小说才具备了生命力他有一句名言,说他的作品是建一个希腊小庙。
通过对淳朴的爱恋的风土人情的描摹,营造一个特殊精神空间,这个精神空间与作者所身处的特性空间形成强烈对照,这精神空间就是“希腊小庙”,庙里供奉的是一种充实人性和神性的爱一方面经营希腊小庙,一方面现实却是人欲横流,红尘滚滚,这样就必然产生孤独和悲凉,他的作品又温馨又哀伤是自然而然的。
我画莲喜欢画出藕、茎和花,莲花就是藕的精神之花,这朵花是艳丽的,洁净的,艳丽和洁净得又无比哀伤沈从文这一点,我们在读他的书时,一定要体会我们写作为什么得有这种神性,精神空间为什么缺乏,而他又是怎样寻找怎么处理和完成这个精神空间的?。
再说唯美性吧中国作家历来分二类,一类政治性强,大题材,大结构,雄浑刚健,这类作家和作品弄得好当然好,而且在当代当红,弄得不好就极其不好,作品寿命极短另一类讲究文体,讲究艺术,讲究语言,讲究气韵当然弄得不好,影响大气,沦为柔弱和矫情。
但这类作家的作品寿命长,他的文字至老都好,即便留一个便条都有味道举个例子吧,现代作家废名是唯美化的,沈从文向他学习过,他的作品特别讲究,太讲究了就冷僻、孤寂,失去大气古诗人贾岛如此,废名也如此,而沈从文学废名脱于废名,他作品的气是向外喷的。
孙犁的荷花淀派之所以后继无人,就是后学者气小了唯美性的作家作品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艺术感觉好、文笔美,善于运用“闲话”,增加韵味,我比喻为往水面上抛石子,有人抛一个石子,咕咚就沉水了,有人的石子在水面上连续打漂。
(举《柏子》的一些句子)他们反复叙说一件事,文笔独思妙想,有无尽的细节,这需要感觉和想象沈如此,张爱玲也如此大家可以读沈从文的《龙朱》接下来,我谈谈沈从文给我们的启示一、成功的作家,必须是天生的一份文学才能,这份才能不是学校能培养的,它是大自然的产物。
只要他胸中有文学,一经开发就有文学作品,若胸中没有,后天的努力也只能成就一般知识并不等于智慧,而智慧就是悟的积累在日常生活中悟一些道理,逐渐积累,洞彻天地自然的规律大师父都是悟道的,有的是顿悟,豁然洞开,有的是历经无数劫难渐悟的。
那些小和尚,是天不是,张爱玲讲“发展自己的天才”,只要你感觉你有这方面才情,你就好好去发展,许多写作人初期都询问:自己是不是这方面材料,最后能不能成功?别人是无法回答,自己有感觉,这如同端来一碗饭,你会感觉自己能不能吃下。
说这样的话,不是要打击一些初学文学的人,我强调的悟性,作家必须靠悟,有一句话:“读书不求甚解”,是说可以不完善,但从这一点悟出那一点,所以作家不一定学历多高,沈从文没上过大学,张爱玲没上过大学,鲁迅是学医的,现在理工科学搞文学都比学中文的写得好,思维广阔,学文的最害怕学死。
二、文学是人学,应该写出人的理想,写出人对自身的追问这是正道,也是唯一的道所以,在中国这个政治性特强的国度里,一定要建立文学观,否则一时红火,得名取利,都是最后悲伤的中国作家,有人是在政途上失意后转入文学,有人以文学作为跳板进入政途的,有人说是搞文学,经不住一个科长职位的诱惑,这样都不是真正弄文学,也可以说不是能在文学上成事的人。
沈从文埋没几十年,是海外重视而影响国内的,也是社会进步后对文学重新认识的当年沈从文无法搞文学,转向文物研究,他经手过瓷器、铜器、玉器、漆器、绘画、家具、绸缎一百万件,当讲解员几十年,接待三十万人次,写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明锦》、《战国漆器》等,他“隐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地藏”。
但是金子终究发光,古镜愈磨愈亮,当夏志清在海外大力宣传他,海外汉学者以研究他而获得博士学位,他终于文物出土他同张爱玲、钱锺书浮出后,一直还有争议,同辈人对他有非议,那是嫉妒,文坛也很恐怖,文学是马拉松运动,同辈人是压不住的,现在年轻作家力捧沈从文就是证明。
三、社会复杂,文坛也复杂,各色人等,当人境逼仄的时候,精神一定要浩淼无涯,与天地往来人要高贵,作品立意要高贵,这种高贵不是你去当官,得势,中国是根深蒂固的官本位国度,一当官什么都好,所以文坛上为当个官争破头。
昨天,一个书法评论家到我那儿,说起现在书画为什么那么热,本来书画是极少数人的事我说,如果排除经济利益,你看还有几个人爱书法、绘画?所以,当你受到不公平待遇,你可以不反抗,但你要隐忍,要静水深流,靠作品说话。
四、对于沈从文,真正要了解他,认真读他的作品,品味他的一段一句一字,悟出沈从文为什么是沈从文,悟出沈从文能不能与同自己有感应你只有感应了,你才会学到他许多东西本来,在讲沈从文之前,我应该要求同学们熟读他的作品,但我先来讲了,可能听我现在的讲课难以理解深,那就以我的讲课作为一个引子你们再去读吧。
声明的是,我讲的是我读过的沈从文,是一个作家去读另一个作家的感受,这种感受只是:他那样写我能不能那样写,他写的东西哪些我可以写,哪些我写不了?所以,我讲的不是全面的评价沈从文,只是一家之言而已,仅供参考。
文字、图片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将您的专题讲座、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与大家分享,来稿请发至邮箱czyw@txlexue.com。关注我们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公众号原创的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原作者,未经本平台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下载、摘编到其他媒体或网络论坛已经本平台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语文在线初中版”,转载图片、照片、视频时请保留水印标识。
在转载作品的末尾,须注明“阅读原文”(“阅读原文”设置为该作品在“语文在线初中版”微信公众号的超级链接点)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平台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公众号注明来自“来源:XXX(非语文在线初中版)”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
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下载使用,须同时注明作品的转载途径和最终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3.感谢作者,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czyw@txlexue.com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