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置信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大学生如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4-02-19
中华儿女自古敬仰精忠报国、家国天下等爱国行为和精神。近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这部爱国主义
作者:曾军良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中华儿女自古敬仰精忠报国、家国天下等爱国行为和精神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凛然,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气节,万步炎“国之所需,吾之所向”的担当……在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不懈奋斗。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铸就伟大梦想将爱国主义教育写入法律、形成制度,为新时代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有助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激励亿万人民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大事业。
近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这部爱国主义教育法,共5章40条,包括总则、职责任务、实施措施、支持保障、附则,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规范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法律,也是我国第一部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法律,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更是我国强国复兴的重要标志,旨在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爱国主义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为保卫祖国和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献身的奋斗精神。
不仅体现在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各种意识形态和整个上层建筑之中,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成为影响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近代以来,爱国主义精神激励无数优秀中华儿女为救亡图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以前所未有的爱国热情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和深刻的社会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法形成的背景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理论,伟大时代孕育伟大法律时代风云、实践发展多么波澜壮阔,理论创新、思想创造就多么博大精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历新变局、进入新时代、面对新考验、完成新任务、踏上新征程的历史背景下,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法得以形成与产生。
(一)形成于应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各种严峻环境新时代爱国主义法是在应对经济全球化各种挑战的严峻环境下形成的今天我们所处时代的最大特征之一,就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既被誉为“阿里巴巴的山洞”,又被看作“潘多拉的盒子”,机遇与风险共存,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现代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
就个人层面而言,经济全球化呼吁一种没有国界的全球化治理,消解着人们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知,进而很多个体对自己的爱国之情、报国之行、强国之志发生疑虑与困惑,爱国主义教育由此遭受经济全球化“离心墙”的强力挤压。
从国家层面来说,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家主权正在不断受到侵蚀,国家边界越来越变得模糊,提振爱国主义教育似乎违背“世界潮流”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局面、各种挑战、各种斗争,爱国主义教育非但不能削弱,反而应当强化。
(二)形成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求新时代爱国主义法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求中形成的古代中国曾长期地走在世界前列,在历史长河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黄金时代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遇了种种危机,遭受了重重苦难,遭到了层层掠夺,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在黑暗中奋勇前行,但从未自甘放弃。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民的夙愿,可谓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如今中国处于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铸就伟大梦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全国各族人民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满满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法,将进一步营造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的浓厚氛围,激励中华儿女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三)形成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所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法是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的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一种价值准则,“爱国”位列其中,且居于首位“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更为重要的是,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辅相成,爱国主义教育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步工程要结合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即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构建爱国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四)落实中央部署的必然要求2019年11月党中央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阐明了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时代要求和实践要求,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作出全面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法,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全社会一体遵循的法律规范,是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广泛深入开展,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的必然要求(五)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中华儿女历来尊崇“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等爱国行为和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血脉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法,把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承同爱国主义教育融合起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爱国主义精神,以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赓续中华文明基因,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自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六)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和实现民族团结的责任义务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法,全面落实宪法规定,保障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巩固和壮大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公民自觉履行宪法义务,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
(七)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提供教育基础《爱国主义教育法》突出学校和家庭在未成年人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并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各类学科和教材中;要求家庭把热爱祖国融入家庭教育,并支持配合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爱国主义教育法》通过开展全面而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旨在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人才基础总之,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法立足時代之基,聚焦新的时代命题,回答时代之问,在应对经济全球化时代各种挑战的环境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求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得以形成与发展。
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热爱故土山河、热爱人民、热爱自己的国家爱国主义的必然政治要求是热爱自己的国家,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是热爱人民、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是热爱故土山河。
对祖国的忠诚,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内容有:(一)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目标教育法规定: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国家在全体人民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增进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情感,传承民族精神、增强国家观念,壮大和团结一切爱国力量,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二)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教育法规定:爱国主义教育应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爱国主义教育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以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着力点,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鲜明主题。
(三)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原则教育法规定:爱国主义教育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健全统一领导、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坚持思想引领、文化涵育,教育引导、实践养成,主题鲜明、融入日常,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各方协同、共同推进。
(四)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广泛丰富,教育法规定涵盖思想政治、历史文化、国家象征标志、祖国大好河山、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国防、英烈和模范人物事迹等各个方面在规定面向全体公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突出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和儿童的教育,并对公职人员、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村居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等不同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分别作出相应规定。
同时,教育法对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出专门规定,并强调应当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五)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部门职责教育法规定:中央和地方爱国主义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统筹协调;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各群团组织发挥各自优势,面向相关群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六)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对象教育法在规定面向全体公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突出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和儿童的教育,并对公职人员、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村居民、代表性人士、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等不同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分别作出针对性规定。
(七)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支持保障为保障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开展,草案从鼓励组织、个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支持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支持爱国主义题材的文艺作品和出版物等方面作了规定。
同时,与现行有关法律规定相衔接四、北京实验学校(海淀)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实践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北京实验学校(海淀)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和各种形式,采取多种措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并发挥各类实践载体的作用,形成浓厚的校园氛围学校利用首都红色资源、文化遗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场馆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奖励、国庆节和重要纪念日、重大节庆日等活动,通过升挂国旗、奏唱国歌、初中青春礼、高三成人礼宣誓等仪式礼仪,通过文艺作品、新闻媒体、信息网络与各种平台载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
学校高度重视对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校四个学部分别开设幼小初高法制课程,开设《北京历史文化》《海淀历史地理》《海淀三山五园》等爱国主义校本课程,开设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程,以及教工党课和学生党课,开设师生研学课程、每周升旗课程,小学部和中学部都安排了国旗护旗队,推进学校党团队一体化,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学校实行导师制,在特级教师工作室、班主任工作室、青年教师工作室、劳模工作室、教科研名师工作室等各项培训中,都创新引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学校还申报了教育部有关爱国主义教育专项课题,编写爱国主义校本教材,汇编体现教师职业精神的《立新铭言》,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在办好、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还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各类学科和教材中学校按照国家规定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相关课程联动机制,针对各年龄段学生特点,确定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内容,采取丰富适宜的教学方式,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以及亲和力、感染力;学校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和体验相结合,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各类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校外实践活动。
另外,学校鼓励学生家长把热爱祖国融入家庭教育,支持、配合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活动,引导、鼓励学生参加爱国主义教育社会活动学校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方法上,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的阶段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把爱国贯穿于大中小幼教育系统之中,倡导“时”“度”“效”三者优化统一,形成了“系统优化”的方法体系。
只有返回到真实的教育场域中展开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才能充分释放爱国主义教育的真正价值我校党团队组织及全体师生充分认识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最重要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最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精神是紧紧围绕爱国主义建立起来的庞大体系,无论中华民族精神以何种方式呈现,我们都要将其看作爱国主义精神在不同内涵、不同维度、不同层面上的延伸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新时代的青少年,是中国的明天,他们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正因如此,《爱国主义教育法》在规定面向全体公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突出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和儿童的教育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法》教育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才能造就祖国需要的优秀人才,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五、贯彻爱国主义教育法还应做好哪些工作(一)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宣传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和教育场所,广泛宣传《爱国主义教育法》的主要内容,深入解读《爱国主义教育法》的核心要求要组织各级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者,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学习,提高他们对《爱国主义教育法》的理解,增强他们的专业性。
(二)制定完善《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实施细则要根据《爱国主义教育法》的总体框架和基本原则,结合各地各部门各领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实施细则,明确各方的职责分工与协作机制、工作流程,形成一个完整的爱国主义教育法律体系。
(三)创新完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监督机制要根据《爱国主义教育法》的规定和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和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建立健全爱国主义教育的监督评估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和方法,定期对各地各部门各领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评估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整改和改进。
(四)要从学校、网络和社会三方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突出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和儿童的教育,让爱我中华的种子扎根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学校要结合当代青少年接受习惯,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方法,加强网上爱国主义教育空间建设,完善爱国主义教育主体责任和工作机制,形成党委、政府、社会、学校、家庭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合力。
要把学校作为主要阵地,利用课堂教学的主要渠道,把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要根据青少年的新需求、新特征,创新制作出反映爱国主义主题的高水平网络文化产品要把社会作为载体,发挥社会合作的作用,有效整合社会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建立全面、常态的爱国主义教育协作机制。
(四)以法治方式保障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阐明了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时代要求和实践要求,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作出全面部署。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并对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提出明确要求(五)新时代爱国主义要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是与一国文化传统、历史发展和基本国情紧密相联的。
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我国爱国主义始终围绕着实现人民安康、民族富强而发展,最终汇流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史有力证明,祖国的命运与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
爱国主义教育立法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这一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根本政治属性和政治方向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规定,爱国主义教育应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同时,爱国主义教育法将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生动实践,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列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用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引导人们深刻认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三位一体,有机统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之中 (六)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紧密结合。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要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七)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爱国主义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血脉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规定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坚持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文化遗产等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等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八)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作为公民最基本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首要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其他要求对涵育爱国主义精神发挥着重要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规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两者有机融合(九)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防和国家安全教育紧密结合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防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目标一致、互为支撑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爱国主义教育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着力点,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国防等方面的意识和观念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对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开展国家安全和国防教育提出要求。
(十)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公民工作生活紧密结合按照爱国主义教育法的规定,充分挖掘好、利用好壮美风光、历史文化遗产、纪念设施、民俗文化等资源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倡导爱岗敬业,因地制宜、润物无声,让人们感受祖国的壮美河山和悠久文化,展现劳动之美,激发爱国情怀。
需要强调的是,在爱国主义教育法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中,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同时坚持理性、包容、开放,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防止民粹主义等干扰六、广泛深入、持久创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法遵循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聚焦保障和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广泛深入持久有效开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完善爱国主义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明确爱国主义教育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健全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各方参与、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强调爱国主义教育是面向全体人民的教育,同时根据不同社会群体的特点,突出青少年,对国家机关、群团组织、学校、家庭、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明确的任务要求(三)爱国主义教育凝心聚魂,重在建设、以立为本。
,既强调思想引领、文化涵育、教育引导,又强调实践养成、融入日常、注重实效(四)创新、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内容,涵盖思想政治、历史文化、国家象征和标志、壮美河山和历史文化遗产、宪法法律、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国防、英烈和模范人物事迹及体现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各个方面。
(五)明确主管部门对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统筹协调职责,同时规定了教育、文化和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网信、文物等部门的工作职责,并规定了支持爱国主义教育有效开展的保障措施泱泱古国,悠悠华夏,之所以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兴旺发达,就在于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根植于历代炎黄子孙心中,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始终激励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强不息。
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法》,必须深刻把握其四重特性:战略性、时代性、全民性、实践性我们要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项长期战略工程,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高高飘扬,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
(作者:北实魅力教育集团总校长 曾军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