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资讯杂志_生活资讯杂志官网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4-04-18
就出版的未来,轻芒的朋友 BranD 对谈 6 个自媒体与 11 位杂志主编。
最近,我们终于定下了「轻芒」的 Slogan:让理想生活的样子清晰可见细心的同学也许会发现,微信公号的前面第一时间已经换成了这句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生活,但把这句话直接写下来时,还是会在心里再次和自己确认一下:我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样的?它真的清晰可见吗……这种确认,就是所谓的仪式感吧。
「轻芒」一直希望带给大家这样的仪式感,郑重,又不拘谨,所以我们选择了「杂志」这种形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杂志」有了更多的可能,这些都会在「轻芒」app 和小程序中呈现出来,但最重要的还是,「轻芒」是属于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杂志,你可以主编一本杂志,也可以去影响一本杂志……在那些无穷无尽的杂志中,我们最终会与未来的、美好的自己相遇。
轻芒肖海生正文转载自 BranD:出版未来 Vol.3 | Voicer、日本设计小站等自媒体与 11 位杂志主编的内容编辑秘诀

编辑 |蔡伊妮校对 |BranD编辑部阅读的方式各式各样,有人喜欢手捧书本感受纸张的温度,有人喜欢用手滑动屏幕快速浏览资讯新媒体的出现,让受众不再是“被”阅读新闻,而是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博客、微博到公众号、头条号,当今的社会化媒体,让每个人都能够通过网络,通过运营自媒体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情绪。
而面对自媒体的门槛在降低,大量自媒体的出现,我们又应如何改变,才能更好为自己发声探访书店、对话设计师读者,今天,我们将和Voicer、日本设计小站等多个自媒体,以及11位知名杂志主编一起研究什么叫“内容”,应该如何叫“内容”。
1BranD×自媒体

肖海生 「轻芒杂志」内容合伙人「轻芒杂志」目前有大概 400 多本杂志,你们是怎样挑选内容?标准是什么?「轻芒杂志」目前有 400 多的兴趣杂志,用户能看到的有 160 多本杂志,从家居到健身,从美食到科技美学,涵盖生活兴趣的各个方面。
「轻芒杂志」中的内容是围绕兴趣组织的,分为精选杂志和自动杂志精选杂志会每天更新 5 篇文章,若干资讯和一些图片,是由编辑(Curator)挑选的;自动杂志是根据「生活方式」推荐算法,围绕某个兴趣来推荐内容自动实时更新的。
我们希望文章是高品质的,是跟兴趣相关的、言之有物的,不是标题党、不是胡说八道作为一个杂志社区,「轻芒杂志」想要传达什么?「轻芒杂志」的愿景是「分享更大更美好的世界」给每一个人从这个目标出发,「轻芒」给产品定义了不同维度的特性。
我们以“杂志”的形态承载内容,是因为在我们看来,“杂志”是围绕一个主题源源不断地推送不同体裁的高品质内容,从碎片化文字、短视频、图集到长文章,“杂志”概念的弹性足够大、内涵足够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希望能为“杂志”这样的一个古老的概念赋予新的含义和可能。
「轻芒杂志」作为新媒体,打破传统媒体单向阅读的模式,可以谈谈未来新媒体发展吗?在最近会上线的「轻芒杂志 」2.0 中,我们作了一些比较大的调整,一是内容呈现的样式更多,现在用户的时间碎片化,那信息传播也需要进行适配,将内容也碎片化,让大家也能利用这些碎片时间,看到精彩的内容。
但更有意思的是,我们让用户来挑选和生产内容轻芒有个很方便的功能叫「马克」,看到觉得有用的、有价值的内容,随手一点,就可以「马克」下来,这些数据会被记录,被「马克」次数多的句子和段落,我们会筛选并推送给可能对这些内容感兴趣的用户。
同样的,视频、图片、长文章……都可以如此被优选和推送出去我们的 curator 同事(传统说法的编辑)在权重上是与用户平等的,谁挑选的内容被更多用户认可,谁的经验值和权重就越高 在「轻芒杂志」 2.0 中,我们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做主编,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每个人都在吸纳和分享,每个人都在影响「轻芒杂志」的内容生产和信息传递。
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本与他的生活、阅读、社交息息相关的杂志,在建构这本杂志的同时,他也是在建构自己未来的日常生活

▲「轻芒杂志」团队

▲轻芒白皮书,理想生活的11个提案,点击图片可查看

Pinko ZhaoFounder of Voicer众所周知,Voicer给国内炮制了令人回味的内容,你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发现新鲜有趣的内容?从书籍、电影到杂志等各种出版物,每天网上看到的资讯,还有自己每天的生活、旅行,朋友的生活,这些都会成为我们创作内容的火花。
你们有一个较为完善的内容规划,那么一篇推文,从选题策划、到编辑,大概需要多长时间?不同的选题,从策划到执行的复杂程度也有所不同一般从3天到半个月不等是什么原因让你们想到做一本线上杂志,你们有没有一些小目标?。
最初是一个人的资料库,到品味、兴趣逐渐被大家所认可,经过快十年的时间,Voicer完成了从一个博客向一本成熟的线上杂志的转变未来想要做更多Voicer栏目和内容的延伸,有可能是线下活动或展览,也有可能是更加多元化的实验性的项目。

▲Voicer特别企划—散步

▲Voicer特别栏目—『味觉研究所』
日站君自媒体犹如一本线上独立杂志,你觉得自媒体未来发展将会有怎样的变化? 在近两年,我们可以看出传统媒体在资源的占有、资讯及新闻捕捉速度上依旧是有优势的,当传统媒体纷纷跨入新媒体,国家对新媒体体制监管越来越健全的情况下,传统媒体这一优势会逐渐地扩大。
所以对于围绕“炒热点”、“追新闻”的小型自媒体平台来说,可能会面临比较大的困难在未来,从模式上,新媒体可能会产生两极分化,一是经过认证后的新闻信息发布平台,一是具备个人特质的IP平台或者具备专业影响力的平台,这其实也是这几年老生常谈的新媒体属性了。
从本质上来说,新媒体依然不会脱出“新闻”和“社交”这两大属性,只不过在分界上可能会更加明显对于一些专业领域的平台,在未来会继续从深化自己的“企业形象”在行业领域内的“影响力”入手来增加曝光,这类平台一般都拥有自己的产品。
小型个人新媒体平台,将会更加专注打造个人“IP”,与粉丝做高粘性的互动对于他们来说,未来关键指标可能会更多专注于一个事件的曝光量而对于经过认证的新闻型新媒体来说,热点依然会是他们的主流当然,不论如何发展,对于新媒体来说最终的落脚点永远是内容或者话题或者事件的质量。
运营好一个自媒体有什么关键因素? 要运营好自媒体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最关键的首先要从“内容”上来讲,这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粉丝的粘性有极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你自身高质量的文章内容来决定的,根据自身KOL的属性和调性来确定所产出内容的风格,但是无论哪种内容风格,风趣也好,干货也罢,都是你增加流量的首要因素。
其次就是长期的维护和经营,自媒体行业就像是365天全年无休的一份事业一样,时时刻刻都需要你花心思去维护,做到不断档、不停更,时刻保持良好的活性是难能可贵的最后补充一点就是需要有冲破天际线的脑洞和“熊心豹子胆”,什么意思?创意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好的创意思维即便再好的产品和文案,都不会出彩。
“熊心豹子胆”则是指在营销手段或者写文套路上,需要有一定的胆识,不要拘泥于传统路数,需要学会自己开辟新道路来增加自身的闪光点一个只拘泥于传统路数,束手束脚不敢“搞事情”的自媒体,我相信它的寿命也一定不会长久。
是如何进行内容的规划并通过哪些渠道收集内容的?团队如何是分工呢?关于内容规划我相信每一个自媒体都会有最合适自己的一套Plan,对于我们日站而言,我们每天都会从全网搜索大量的资讯资料,然后来筛选哪些可以和我们公众号调性相符可以做文章。
搜索资料的范围不仅仅拘泥于国内网,也有在日本的驻日记者提供资料和信息团队分工的话,我们有主编、小编、运营、美编、市场等等各司其职,协力合作我们会针对文章类型不同来组建临时的TEAM,这样的话,一来可以多人分担任务,二来也可以让大家保持对工作的新鲜度和热忱。
每次任务的partner都会不一样,也让同事们的关系、配合工作的默契度都更和谐

▲日本设计小站团队合影

▲日本设计小站团队合影

张西蒙VICE中国数字市场经理,执掌VICE中国的社交媒体,互动传播,包括微信公众号,VICE视频节目主持人自媒体犹如一本线上独立杂志,你觉得自媒体未来发展将会有怎样的变化?独立杂志(不论线上还是线下)和“自媒体”还是很不一样的。
因为自媒体完全诞生于互联网的语境下,因此它可以形成很多标准和形态,底线也可以很高或者很低我感觉自从有了网络之后,自媒体就一直存在到现在了只不过之前大家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提供给他们信息和内容的渠道也是一种媒体形。
式从好的方面来看,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这样的形式展示自己,这样自媒体就会更多,也越来越细分,而受众也会渐渐从一些综合类平台转化到细分垂直平台上去但从不好的角度来说,就像前面所说的,这种完全通过互联网诞生的形式,底线、标准、行。
规等等都无法统一,“媒体”两个字的价值也就变得更无关紧要了运营好一个自媒体有什么关键因素?关键因素我觉得有三点 :坚持做好内容、待人真诚、独树一帜是如何进行内容的规划并通过哪些渠道收集内容的?团队如何是。
分工呢?VICE.CN是微信公众号内容更新的最主要渠道(当然,现在也成了其他某些公众号的内容来源了 :)) 对我们来说,微信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出口和目标人群聚集地,但绝不是唯一的,因为从整体气质和品牌的传递上,微信这个平台还是有。
一定局限性的虽说如此,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微信里只是做网站发布内容的复制和粘贴,需要针对媒介的特性做一定程度上的转化同时,微信、微博以及其他一些平台的数据表现和我们的网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日更新的VICE微信公众号更像是一个mini杂志,。
把精选出来的内容按照固定的栏目格式发布比如:周一是“事儿”、周二是“请带感情阅读”等等有点带有“情绪”色彩的分类处理也因此微信平台对我们这样的内容庞杂的媒体而言是一面镜子,一方面可以更直接的和读者互动看到他们的反馈,同时我们每个季度。
都会跟内容制作团队分享社交平台的数据,他们也会根据这些数据来调整很多选题内容的策略和计划另外根据微信移动社交平台的特性VICE的微信公众号中也开设了一些强调互动社交的固定小栏目比如,每逢周一的#行不行# 是一个VICE代表性的图片互动栏目,。
读者会把在任何地方拍到的荒诞的、奇怪的、可笑的照片发给我们,我们会选登一部分并附上一句幽默点评。另外非常受读者欢迎的还有#知性姐妹花#这种听着有点缺,但实际很严肃的情感沟通小栏目等等。

▲VICE栏目
▲VICE栏目-知性姐妹花

atos 设计in台湾主理人自媒体犹如一本线上独立杂志,你觉得自媒体未来发展将会有怎样的变化?现在很多人转型或“兼职”做自媒体,在大多数人面对纸质读物略显浮躁的这个时候,自媒体或者说线上阅读满足了大众“快餐式”的需求,所以它正处在一个上升的过程并逐渐普及。
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太多人的涌入自然降低了自媒体的门槛,人们在100个公众号或者微博里或许仅会选择10个来关注,这个几率其实是很低的,大部分的个人账号面临无人问津这样的局面运营好一个自媒体有什么关键因素?
其实设计IN台湾被大部分人知道是16年的一篇《台湾高校毕业展海报精选》,当时公众号发出后阅读率瞬间破万,这对一个当时只有3000粉丝的未营销账号来说是一次质和量的突破,走到今天还要感谢一直来支持的朋友,所以通过这件事总结了几点,一是一定要坚持,无论你的文章多么用心都要做好第二天阅读率不理想的结果;二是对内容一定要走心,每一篇不仅要当作写情书一样满怀真诚而且内容要与众不同;三是如果是起步阶段的公众号尽量少全篇转载别人的,因为一些大号已经有粉丝基础,受众已经看过,所以你的转载几乎没有意义。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文案,你的文案就代表你的精神,往往在无数个未点开的“小红点”里面,好的文案就会吸引读者“翻你牌子”,无趣或者直白的文案就很有可能被“打入冷宫”是如何进行内容的规划并通过哪些渠道收集内容的?团队如何是
分工呢?这个问题常常困扰我,我也会和周围的朋友说:“明天我要发什么呢?”因为设计IN台湾是一个侧重在亚洲尤其是华人设计美学上的账号,为了确保内容的新鲜性和独家性所以大部分内容都需要在Facebook和其它外网上收集。
走在我们前面的有很多优秀的自媒体例如最喜欢的Voicer,我也会经常去看Voicer的文章和文案吸取一些领域上的优势内容至于选文撰文几乎是我一个人完成的

▲设计in台湾主理人atos

徐涛设计师、策展人、品牌顾问,尖荷公众号主理人自媒体犹如一本线上独立杂志,您觉得自媒体未来发展将会有怎样的变化?正如同对于自媒体的兴起未曾料及一样,对于自媒体未来的发展也很难定论仅凭个人感觉,专业化、垂直化、品牌化,或许是未来一段时期内自媒体的发展趋势,至少尖荷会这样做。
自媒体的风口期和野蛮生长期已过,靠草根思维把一个自媒体做起来的机会越来越小自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成熟,用户对自媒体的要求越来越高团队作业将替代个人作战,专业体系将打败草根思维,品牌、定位、设计、文案、营销、技术这些专业都将被更大程度的用于自媒体的发展与竞争进程,对后来进入者是更大的竞争考验。
初期以整合既有资讯、以搞笑逗乐为主、带有浓厚草根气息的自媒体迅速获得大量用户,但今天成功的头部自媒体大多垂直于某一领域垂直化既是用户细分化、专业化的要求,更是自媒体能有效集中资源实现突破的竞争要求内容的极大丰富所带来的是用户选择成本增加,用户精选关注内容优、口碑好、品牌大的自媒体是必然现象。
因此,自媒体除了内容好,还要从多方面将自身打造成具有代表性的品牌运营好一个自媒体有什么关键因素?定位、内容、变现你的核心用户是谁?你能满足他们的哪些需求?你的内容呈现是否符合他们的习惯?这既决定了用户是否关注你,也决定了自媒体的选题方向。
内容的持续质量、不断深化、有效创新,决定了传播度、新关数、取关率当自媒体发展到一定阶段,优劣程度乃至生死存活都与变现能力息息想关只有良好的持续变现,才能驱动运营的不断优化和提升运营能力与变现能力,要么是良性循环,要么是恶性循环。
尖荷是如何进行内容规划的?通过哪些渠道收集内容的?团队如何分工呢?目前尖荷公众号正好处于整合和转型期,我们将把尖荷服务号用户迁移到尖荷订阅号,以便和粉丝更密切的沟通合并后粉丝能超过10万人,文章阅读效果会好看一点,更有利于尖荷的用户新增。
在用户定位上,我们自知尖荷能力和资源有限,很难帮助到更多的人,所以聚焦设计学生和设计新人在内容输出上专注“设计职业认知”和“设计专业技能”,帮助设计学生和设计新人,更好的认知设计和提升技能,从而更好地步入设计职业生涯。
原创,将是尖荷以后长期保持和不断加强的内容输出方式一是利用尖荷庞大的高校师生和设计师资源,广泛收集用户精准需求;二是团队内部定期召开选题会,对选题优中择优,以便输出更具意义和优质的内容;三是利用尖荷自身庞大的导师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内容收集,来增加内容的宽度和高度。
2BranD×知名杂志主编在BranD Issue 32当中,我们告诉大家永远不要低估纸质印刷和深度报道的魅力,优秀的杂志并不会因为数字媒体的倾巢出动而奄奄一息,正相反,在这个表象化的后纸媒时代,他们因为坚实的内容而愈发独树一帜。
也是在这一期内容当中,是这些杂志主编开启了我们的好奇心, 按下了我们想要去和书店、读者、自媒体一起探讨的按钮
Zenta Nishida《BRUTUS》主编“网络是 ‘ 检索 ’的媒介,杂志是 ‘发现 ’ 的媒介”
Nobuaki Shibasaki《&Premium》主编“检索无法找到文脉,可藉由将信息固定在纸志上的方式而诞生。”
Fines Lee《The Big Issue Taiwan》主编“我们期待藉由杂志贩卖,让所有有意愿工作的街友或社会弱势的人们得到一个自营生计的机会。”
Cara Livermore《Chickpea》主编“我们坚持‘零’广告,而这会给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
Sophie Kalagas《frankie》主编“我们只接纳真正喜爱的故事、时尚、图片,让它们出现在杂志中会让我们感到兴奋。”
Marta Puigdemasa《PERDIZ》主编“通过阅读获得快乐,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Olga Sergeeva《Seasons of Life》“我们是主观的,只把我们喜爱的人、地方和潮流分享给读者。”
Caitlin Thompson《Racquet》“我们想要将一种世界性的视角融入网球的话题中。”
Mikal Johannes Murstad Strom《BRYGG》“正如和好友会面那样,杂志开拓了一种反思。”
Jerry Goh《Underscore/The U Press》“我们希望它们能够成为一种平台,让志同道合的人们、制作者和读者,在此相聚。”
Yoshi Tsujimura《TOO MUCH: Magazine of Romantic Geography》“它是关于单独的个体和某一处对他们而言有着重要意义的空间,是一种回忆和率性的记录。”
BranD“出版未来”活动已近尾声,通过与书店、读者、线上媒体的交流,我们发现即便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仍然有这么多人在为阅读出谋划策无论是纸媒或线上媒体,感谢这么多人的坚守和野心,让高品质阅读依然成为时代的主流。
BranD一直在讲述独特的东西,是关于品牌的故事,亦或是一个个新颖有趣的观点,以杂志作为载体,注入了自己的热情与正能量,让每一个打开杂志的读者,都可以感受到杂志人的用心或许你已经认同了“杂志已死,或已经死去”这样的悲观论调,或许你已经觉得我们完蛋了。
但,傻瓜,我们还没开始呢!点击「阅读原文」去看 BranD 关于「出版未来」的完整活动文章Lets Talk有人认为「杂志已死」,你是怎么看的?也许你也喜欢看:那些爬楼的年轻人打发时间,也是要拼创意的如何顺畅地切换进入另一种生命体验?
感谢关注﹝轻芒杂志 qingmangzazhi﹞更多兴趣内容,请点击此处进入「轻芒杂志」小程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