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常识科普文章_生活常识科普文章怎么写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4-04-26
如果家长要训练孩子写作,不能简单地只用一种文体形式,综合运用更能够体现融会贯通的作用。
大家订阅我的公众号“猫妈的网络教室M2 EDU",希望各位喜欢我的家长们多多转发,帮助更多的家长形成正确的推娃思路这样写题目是因为最近大家都正巧在训练文学文章的写作其实同样运用于其他的写作课题比如一年级同学写了一个现在和过去家庭生活的对比,文章里说过去的孩子在家里要帮着干很多活,我便要求学生讲一下现在的孩子做些什么,我那个一年级的学生说了五遍“现在的孩子去上学”,然后就怎么都说不出来了。
缺乏观察,或者是观察后的描述和总结,是现在很多低年级孩子的通病你带着孩子去公园里玩,回来之后描述一下有什么好玩的,十有八九讲不出个所以然来并没有把很多的细节和观察融入表达中就像之前提到的那个孩子,我就不相信全部生活就是上学的,即使上了学,那么放学呢?放学在家做什么呢?也是支支吾吾了半天讲不出来。
所以我们低年级的家长需要提醒孩子们注意观察,注意把观察到的食物描绘出来我们的家长对于孩子们的阅读抓的紧,单词抓得紧,所以朗读非常好,单词量也大,但是把眼前的事物结合起来好好说的就太少了再比如下面这张照片,这是我们一年级班上老师要求同学们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讲故事,小朋友玩具是拿出来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也是有了,然后就没有具体的情节了。
小朋友们看医生,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在医院里有没有观察过?哭闹,紧张,呆滞,有什么言语,做何种动作,眼神如何?其实不用观察别人,代入自己的体会也是可以写出来的
这说明平时的观察中的汇总做得不够,也就是看见了也就看见了,没有特地留心这种情况也会出现在中高年级的写作上科普文章也是需要有描述的,因为要把问题的现在和残酷情况说清楚,本身就是一种描绘有的同学写得就不够多。
为什么要进行科普文章的写作?其实是写作培训的一种,猫妈不是教社科的,所以不是为了培养科学家,猫妈是教如何搜集和运用各种资源和资料同学们会发现猫妈的教材中社科资料一直都是比较短的,不像虚构类故事有冗长的情节,但是猫妈对于写作的要求一点都不低,所以必须有额外资料进行补充。
美国学校对于学生课外查找资料的能力非常看重,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上网查资料,一查2个小时,什么都没找到,也不知道在干嘛其实就是因为很多孩子找不到,所以渐渐没有耐心,就被网上的其他东西给吸引过去了之前进行读后感练习,很多同学会把故事中的情节拿出来,写着写着越写越多,因为不知道如何进行删减。
渐渐地,学会了多写一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个就是进步但是现在讲到科学常识了,很多同学又习惯性地把自己的想法添加进去,比如不畏艰难啊,永不放弃啊,团队精神啊,这些都不是科学常识,所以很容易出笑话所以还是需要多训练。
于是在科普写作中出现了和读后感相反的情况:故事小结是怎么都写不短,环境社区现状是怎么都写不长写不长就是阅读量不够,我有同学在写类似文章之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做资料调查和检索,否则根本写不好,这些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想通过想象来写,那种不严谨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除了改写的东西写不出来之外,还有逻辑结构考虑不周就是好像都知道,都懂了,写下来的文章完全没有条理,每一段写的都是差不多的东西科普文章好写在:不需要个人想象,不存在细节描写,需要的是资料信息的堆砌但是难点在于:如何把信息正确地排列,理清顺序和思路,再表达清楚。
这是一种非常重要地逻辑上地段落
猫妈最近经常拿了我一位3年级学生(其实孩子本身只有2年级)的作文给同学进行参考首先讲的就是逻辑性,也就是一定要给自己的每一个段落的主题设定一个目标,而不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这一点很多高年级的同学都没有把握好。
在练习了相当一段时间后,也即使这个文章的结构都掌握好了之后,再需要琢磨的就是语言上优美,文章段落之间的起承转合了。比如这位同学的文章,
上过猫妈写作课的都知道黄色部分是有问题的,但是这位同学的写作我已经在课上强调过了,没有问题,但是为什么要标上颜色呢?因为不漂亮高水平的科普或者辩论文的写作就不需要机械性的一二三的罗列了比如下面这一段,这种段落之间的过渡就自然而且舒服得多了。
如果家长要训练孩子写作,不能简单地只用一种文体形式,综合运用更能够体现融会贯通的作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