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常识问答题及答案高中_生活常识问答题及答案高中语文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4-04-28
高三语文集体备课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试题难度合理平稳,试题材料贴近生活,问题设置简明清晰,考查内容全面平衡
高三语文集体备课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试题难度合理平稳,试题材料贴近生活,问题设置简明清晰,考查内容全面平衡,充分地体现了“一核四层四翼”的考查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对学生的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进行了考核,充分地体现了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有机地融合在了试题中。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李彩英论述类文本阅读有关“数字人文”,有跨界的特点,属于科学前沿问题,符合近几年文本选择规律,题型没有变化从文本材料和采用的题型看,呈现出命题平稳的特点,相信在备考复习中经过合理有序训练的考生能够得到满意的分数。
第一,导向鲜明文本内容的阅读导向——科学前沿,是学生在平时阅读中应当主动涉及的领域,也是复习练考应当优先选择的内容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与学科素养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导向性第二,试题任务设置聚焦关键能力,着重考查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语文学科关键素养。
考题聚焦准确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兼顾论述类文本基本写作方法和命题规律第二题关注议论文整体构思,在论述用意上设误第一、三题则集中考查信息正误,曲解文意、变未然为已然、与文意不符,常见设误类型有利于区分考生的关键能力。
可以说论述类文本阅读既考查阅读能力,同时也考查阅读习惯、阅读素养,这是语文阅读提升的关键,也是我们在今后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实用类文本阅读分析范颖实用类文本阅读重在考查学生在实际语言环境中阅读各种实用文体的能力。
从选材上看,2021全国乙卷选材贴近当今时代发展方向,具有鲜明的前沿性和社会性关注“粮食生产与安全问题”,抓住“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意在引导学生客观理解所处时代,思考现实,感受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从中发现中国制度优势。
从材料形式上看,2021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阅读在平稳中又有灵活变化选文三则材料中,出现了数字图表材料,这和2020年有所不同对数字图表的阅读,体现了对不同文本信息筛选的要求,扩展了阅读的外延从题型设置上看,2021全国乙卷和2020年全国卷题型一致,问答题的设问思路也大致相同,第6题要求学生在信息获取的基础上选择、对比,找出相同的增产措施。
这种一道题关涉多方面的文本信息、知识,需要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命题思路,实现了对归纳整合能力的有效考查从整体上来看,2021全国乙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符合能力水平全覆盖的要求,这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具有明显的导向性。
文学类本文阅读分析白丽梅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文为当代作家谈歌的短篇小说《秦琼卖马》小说在展现人性美好的同时,也体现出了作品中人物对于戏曲艺术的热爱值得注意的是,从2019年江苏卷《表妹》的劳动之美,到2020年全国2卷《越野滑雪》的运动之美,再到2021全国乙卷《秦琼卖马》的戏曲艺术之美,选文的内容均与“教育”的内涵及外延有关,充分体现了对于思想价值的提倡引导。
宏观上看,试题命制渗透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褒扬,让考生在充分沉浸、体味、理解的基础上,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力《秦琼卖马》不仅让考生感受到国粹京剧的博大精深,更动容于古董店老板的侠肝义胆、古道热肠。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选文中体现出的无论是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精髓还是高贵品质,均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
微观上看,试题难度适中,试题的命制越来越回归于理解文本,去“模板化”趋势明显第7题分别从细节描写、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环境描写四方面设置选项,问题指向性明确;第8题和第9题分别通过对原因和心理的分析实现对考生阅读理解、概括分析、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这些都是语文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符合能力水平全覆盖的要求。
2021全国乙卷文学类文本的选材,试题命制,均以“守正”之势给我们接下来的语文教学以重大启示:要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拓宽格局视野语文教学务必以“文化育人”作为目标,立德树人既是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命题的宏观导向。
应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融相通,引领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全面发展;跳出“模板化”教学的误区,避免将阅读过程简单粗暴地处理成“题型化”“模板化”讲解,应回归文本,回归阅读,重视阅读体验和感悟。
文言文阅读分析赵小光2021年全国乙卷坚持学科特色,在继承中求发展,在稳定中求新变,体现出对改革创新的不懈探索和追求2021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虽然选文来源发生了轻微的变化,但是整体题型相对稳定,难度适中,以立德树人为考查目标,以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考查重点,文本部分内容体现现代法治精神,切合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
考生在解题的同时,可以了解古代重视民生、强调法治、君明臣直、上下同心的优良传统2014年第一次引入断句题,设置在第二题,2015年调整为第一题2015年至今,7年来断句题都成为第一题固定题型该题注重考查学生对语境的理解力、对文言语句主干划分的能力等。
今年的断句题共设置两处停顿区分处,“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应该连读,“以”是借此,翻译为“因为”,“以”应该连读到“资荫”二字“未几有诈冒事觉者”,“未几”可断可不断,四个选项都没有断,故不会产生障碍“有……者”为固定的表述形式,学生应该比较熟悉。
2015年引入文化常识题,7年来文化常识题都成为第二题固定题型命题人注重考查学生的古文化常识积累,考查学生对整体文言语言环境的融入力、理解力对于文化常识,今后复习方向仍重在点滴积累与结合语境训练第三题仍为文意评述题,考核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
高考越来越侧重考核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主分析能力该题错误选项原因表述不完整,较为简单今后复习中,可继续引导学生先确定语境区间,再细心比对,尊重原文翻译题,今年考查了“断”、“忿”、“覆视”、“当”、“矜”、“录”等常见词汇,并且考查状语后置句这一特殊句式,可以说比较常规。
依然侧重考查常见文言知识点及学生结合语境、联系现实进行推断及翻译的能力古代诗歌阅读分析曲福利从选材的作者来看,选的是名家大家,而且是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代表人物,价值观符合当代精神追求,可以说“选人正”从选题及内容来看,是名家的非名篇。
诗人将鹭鸶当作抒怀的对象,通过赠语的形式,将自己的心里话娓娓道来写山水溪湖、鱼虾白鹭、人鸟对话,描绘了一幅恬静安详、清新优美的自然图景,道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看法,同时寄寓了爱惜身边人、志在远方的期许。
词句中传达的是热爱生活、豪迈洒脱的人生态度,可以说“选材正”从设题来看,选择题的错误点设在了“翻译”上,考查的是“读”的能力,如果学生的文言基本功不够过硬,不知道“听”有“任凭”的意思,则很容易就会选错;简答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语言特色”,只要学生掌握了欣赏古诗文必备的基本知识,如:语言风格、用词、句式、修辞等,解答此题不会有太大障碍。
总的来说,两个题在设题上都中规中矩,没有刻意难为学生,符合课程标准要求,也指向了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名篇名句默写题分析姜丽名篇名句默写是围绕着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考查学生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具有基础性。
2021年全国乙卷名篇名句默写考查的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琵琶行》、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和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从篇目的分布看,保持了试题的稳定性,高中篇目4分,初中篇目2分高中考查一诗一词,初中考查的仍然是古文。
从题型的设置看,依然采用理解性默写的方式,注重情境式设计,与2020年保持稳定,考查学生对诗文的理解能力从考查的内容看,既有《琵琶行》中的音乐之美,也有《岳阳楼记》中的自然之美,更有《虞美人》中的家国之思,既体现了传统文化中所展现出来的艺术性,又延续了2020年所考查的方向,再一次发挥了文学的美育功能,更融入了家国情怀,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设伏点是同音异义易混字,如《琵琶行》中所考诗句“别有幽愁暗恨生”的“幽”是“隐蔽”的意思,容易写成“忧”2021年的名篇名句默写对教学的启示:在备考过程中,针对规定的背诵篇目,我们要带领学生吃透文本,理解句意、把握句间关系、熟悉使用的表现手法、理解表达的思想情感。
在背诵全文的基础上,圈画重点句、易错字、关键字,进行周期性滚动复习语言文字运用(17-19题)分析龙飞题材:选择更为贴近实际生活的话题,谈的是互联网中的社交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前三年试题的选材都取自优秀的传统文化,戏曲、中国画、殷墟甲骨文。
所以,学生更为熟悉今年的题材题型延续了以往的考点,非常稳定今年还是考查了近义成语辨析、衔接连贯、病句三个考点成语比较常见,比如泾渭分明与非此即彼衔接连贯题与语病题考查了关联词的运用、句子的逻辑关系、句式变换,学生会感觉比较容易,易于得分。
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要认真谨慎,争取9分全拿备考策略:对于这三道题,要整体把握语段的内容,弄清逻辑关系,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训练答题技巧,联系上下文、看句式、掌握病句常见的类型当然这三道题也会有一些变化,如近义词辨析、标点符号的作用,也要复习到位,以应对未来的考试和生活需要。
语言文字运用(20、21题)分析栾婷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语言文字运用题,第20题和第21题,仍考查以往补写语句和压缩语段两个考点,但形式上有所创新:将以往的独立两个语境考查方式,变为通过一个综合语段大语境来进行考核。
这对学生思维的整体性、连贯性等提出了相对更高的要求内容上,文字选段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从人们对生活常识的误区入手,给出了一段关于水果含糖量和糖尿病人正确进行食物摄取的文字两道题目,均要求学生在材料提供的这一大语境中思考,既调动了学生思维积极性,又对学生生活实践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20题,第一空,仍注重考查学生句式衔接和内容衔接二者合一的能力句式上考查递进关系复句,内容上与下句紧密衔接第二空,主要考查上下文信息点的关联性,学生通过语意分析和排除法,不难得出答案第三空,考查与前文”水果中的有机酸,可以使其甜度不那么明显”这句话的逻辑勾连。
第21题,虽仍考语段压缩,所不同的是,明确提出“要包含因果关系句子”这样的要求这是对学生思维的提示与引领,也是对学生的要求与限定学生提取一类信息是第一步,找到因果联系是第二步,运用因果句子对信息进行重组是第三步。
这就要求学生综合阅读理解文段,整体考虑其内在逻辑,而不可断章取义这一考核方式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很有启发和指导意义我们应该继续坚持对学生基础语言能力的提升训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其融入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多思考,长见识,提升学科素养。
作文分析姜波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乙卷作文题紧紧扣住时代主题、时代精神,充分体现了高考语文全面育人的鲜明导向试题依托高考语文的学科特点,通过精神滋养、文化浸润,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自然融入试题之中,让考生在审题作文过程中受到思想的启迪、文化的熏陶。
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乙卷作文题是由材料与驱动指令组合而成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可以概括为“‘弓矢的’的智慧启示”作文命题由三段构成,第一段是古人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的材料,首先提出了“理想”这个话题,谈到理想追求所涉及的几个方面。
接着又引用汉代扬雄射箭为喻,突出修身养德、以德为先与理想追求的辩证关系材料由现代文和古文构成,既为所有考生指出了写作立意的方向——以理想为话题,也为优秀学生提出了更高的命题要求——要把思想性、思辨性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巧妙融合,命题既承载历史、传承历史,又连接现实、服务现实。
作文命题的第二段,确定了写作者的身份定位——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也确定了写作角度——要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这是明确的任务驱动,考生如果没有认真对待第二段的内容,没有按照指令作文,而只是泛泛而谈,那么在审题立意上就没有达到要求。
第三段属于作文的常规的要求,没有审题障碍总之,2021年高考语文乙卷作文命题取材与设计既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融相通,也体现出国家和社会对新时代人才发展的要求,更符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考查标准。
是站在新百年节点,强调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考题引导考生将自己的理想追求与自身实际、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对实现理想过程中的基础、目标、实践等进行有目的、有层次、有深度的辩证思考
高三语文备课组供稿:语文组审核:周玉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