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_2020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图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4-07-10
中国古代经济史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原因1、 政策 土地赋税制度或者一定时期内对统治政策调整的变法、改革。2、 科技 人民群众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生
中国古代经济史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原因1、 政策 土地赋税制度或者一定时期内对统治政策调整的变法、改革2、 科技 人民群众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生产力兴修水利,免除水旱灾害政府推广优良品种历代总结生产经验的著作,指导人民直接把生产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3、 劳动 民族融合加强,各族人民共同劳动,相互学习提高了生产技术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因素1、国家统一或局部统一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2、正确的经济政策是重要条件3、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重视兴修水利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4、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5、开放的外交政策能增加税收,促进经济繁荣6、积极开展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既能促进边疆开发又能促进内地经济的发展7、适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8、杰出人物的贡献对经济发展起了一定推动作用9、利用外来劳动力可以促进经济发展10、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直接因素三、中国古代推行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1、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减轻刑罚2、保证人民生产时间,不误农时。
3、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4、实行开放政策,积极进行对外贸易5、出现灾荒时,政府赈济灾民6、平抑物价政策7、组织劳力、军民有序迁移8、推广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9、兴修水利10、官营工商业政策四、重农抑商政策
(一)表现1、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2、抑制土地兼并,防止农民破产3、强调户口管理,限制人口流动4、对商人进行多方限制并课以重税(二)原因1、由经济基础和统治者的阶级地位决定的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农业生产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因此以农立国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纲领。
2、它在封建社会前期对地主阶级政权巩固起了促进作用,但后期也起到了一定的消极作用此时资本主义萌芽已产生,统治者继续推行它,在认识上把农商对立起来并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中国也因此丧失了与西方竞争、交流的历史机遇,进而导致近代中国落伍。
(三)综合能力1、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分析古代的经济政策历代经济政策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时则促进生产发展,促进社会进步2、运用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辨证关系分析历代经济政策。
从动机上看是发展封建经济,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但在效果上则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应该肯定3、联系十六大提出的时时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相关政策,理解我国农业政策的得失与稳定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农村税费改革体现了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实践是检验意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原理五、经济重心转移(一)规律1、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2、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二)原因1、北方长期战乱,破坏北方经济发展,南方相对安定2、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来劳力和先进生产技术3、南方统治者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重视发展生产(三)特征1、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3、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影响(四)启示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正确处理稳定与发展的关系2、重视吸收和引进先进经验,引进外来人才并合理利用。
3、经济发展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作保证,更需要好的政策稳定性和持续性4、开发与环保相结合黄河流域开发较早却失去了领先地位,生态环境恶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五)综合运用A.地理角度认识重心转移原因1、气候影响:宋代以前粮食作物主要以旱地小麦、粟为主,这类作物生长适合北方温带大陆性气候。
北宋占城稻传入,到南宋时成为主要农作物,明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水稻不适宜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区种植,而适宜在江南地区亚热带季风地区种植,这里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发好2、交通运输及对外贸易也促进了江南发展。
3、地形地貌:江南多以平原、丘陵为主,土层深厚,易于开垦和操作,茶树、甘蔗、柑橘这些经济作物适宜在江南种植4、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这种情况主要是人为烧毁森林,滥垦荒地造成的,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面积减少。
B.政治角度认识重心转移原因1、重心南移是当地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辨证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2、结合上述原因和联系有关时事来理解我国西部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是辨证统一的,应走可持续发展战略3、当前西部开发不是经济重心转移,而是缩小东西部差异,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的重大举措,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六、我国古代人口迁移(一)原因1、少数民族生产方式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文化吸引2、北方战乱不断,南迁3、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居民迁移4、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导致人口迁移(二)意义1、促进了中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发展,提高了各民族素质。
2、促使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和古代经济重心南移3、促使人口分布趋于合理4、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发展(三)综合能力运用1、现在移民问题产生主要有两种情况:城市化和国土开发2、我国省区间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
(1)国家有组织的从东部地区的城市调出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和边疆地区建设(2)东部农村人口向地广人稀的东北、西北等地迁移,农村人口省区间迁移的主流是自发移动3、了解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迁出地区、迁移方向以及近年来民工迁出区和流动方向。
4、联系古代人口迁移和当前民工流动认识充分利用外来劳力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5、辨证分析民工流动问题:各地组织有序的民工流动,有效调整了各地劳力余缺,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民工盲目无序流动,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加重了城市和交通负荷,影响了社会治安的稳定。
因此要做好有序的引导工作七、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1、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2、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而着力于加强友好往来3、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西亚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
4、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回族产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