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_高考经济生活高频考点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4-10-05
古代中国的经济这一专题也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几乎每一年都有考题出现。在复习这一专题时,重点要放在农业及经济政策上,在考查商业时,越来越重视考查宋
古代中国的经济这一专题也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几乎每一年都有考题出现在复习这一专题时,重点要放在农业及经济政策上,在考查商业时,越来越重视考查宋朝的“商业革命”和明清商业的发展等,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历年高考考查知识点细目统计
二、特点分析1、 考查主要内容:以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及影响;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影响2、考频赋分:近几年课标全国卷对本专题考查的频率较高,每年都会有试题出现;在赋分上以4 分居多,有些年份赋分较高。
3、题型难度:近几年对本专题的命题均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出现次数不多;在难度上以中档题为主,有一些试题难度较大4、命题特点:引用古代文献作为背景材料、图片式、表格式试题经常出现;隐性考查历史核心素养,注重能力立意。
5、命题趋势:侧重考查教材主干知识,引用的材料将会越来越新;关于古代民生问题的试题有增加趋势,与三农问题这一长效热点问题相呼应6、 备考建议:准确把握古代中国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重点理解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促进和阻碍因素,联系社会现实认识民生问题对社会稳定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专题知识结构
四、易混知识点1、均田制与宋代“不抑兼并”【错因】对两者实施的主观目的与客观结果存在认识偏差【正确理解】均田制是我国古代北魏至唐代前期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耕作一定年限后归耕种者所有,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
这一土地制度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激发小农的生产积极性,缓解因贫富分化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宋代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不抑兼并”土地政策的实施,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土地的高度集中,造成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加剧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矛盾;但它也促进了宋代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对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荒地的开垦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2、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错因】把小农经济等同于自然经济【正确理解】自然经济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与商品经济相对立,新中国成立以前,在社会经济中长期占主导地位小农经济是伴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而形成的,是自然经济的一种典型表现形态。
3、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始于何时【错因】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正确理解】受北方生态环境恶化、战争频繁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出现了由北向南转移的发展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缩小了其与北方经济的差距,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因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仍在北方,不要误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开始了南移4、工商业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错因】不能正确理解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性关系——雇佣关系【正确理解】工商业的发展不能等同于资本主义萌芽。
因为只有经营者与劳动者之间产生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才可将其定位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最早出现的部门是纺织业,其标志性词语为“机房”“机户”“机工”“雇佣”等。
五、例题解析选题:(2018课标Ⅱ,25,4分)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统治者的经济政策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材料中“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说明当时小农破产的现象已很严重,表明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故B项正确。
西汉文景时期,政府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粮价低抑制了当时农民的生产热情,故C项错误富商大贾只是操纵物价,其并不能操纵税收,故D项错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