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生活(呼唤生活电影俄语版)太疯狂了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9-02
做兔子——或反抗?
陈娟
驯兔记:个体人格与集体我既热爱、迷恋另一个冰清玉洁的高伟世界,也怜悯、痛惜这一个卑俗受难的世界——这两个世界常在我的内心里冲突着。——别尔嘉耶夫
电影《驯兔记》截图《驯兔记》是童话大王郑渊洁于1987年创作的中篇童话,并于2018年被改编成了真人电影小主人公皮皮鲁是个不循规蹈矩的孩子,但在老师眼中他却成了调皮捣蛋、不服从管教的问题学生一天,一个深受老师喜爱、异常乖巧听话的学生李小曼突然变成了兔子,这引起了同学们的恐慌。
老师和校长却表扬了李小曼,并号召全校同学向她学习,“努力听话,变成兔子”在老师、父母和兔子同学的重重施压下,越来越多的同学变成了兔子,最后只有皮皮鲁坚决做一个人,不变兔子而这样的皮皮鲁便成了大家眼中的异类。
童话的结尾,皮皮鲁无法违背自己的意志变成兔子,但也不想辜负老师的辛苦付出和父母的期待,最后他选择了穿着兔模拟衣生活、上学这个结局是悲哀的、无奈的,却又给人留下了一丝幻想的空间(电影版结局会有惊喜)个体人格与集体
老树画画在一次演讲中说道:“从小我们被塑造的肯定是个集体人格,我们自己在哪里、我是谁,这点我们是不清楚的”集体在我们父辈的人生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结果大致可分为两种:第一种,习惯并接受集体驯化,不仅以驯化内容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还传递给下一代;第二种,初期受集体影响,但随着认知水平的提升,个体人格开始觉醒,对集体做出不同程度反抗。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上世纪那种以集体压制个体人格发展的势力似乎已经被削弱,那么有一天它会真正消失吗?可以肯定地回答:不会人类社会存在一天,这种压制便将延续一天,无非是力度大小不同而已今天,这种集体压制被分解成了一个个更小的单位,或者干脆改头换面,换一种新的说法,迂回地出现在我们眼前。
然而,撕开表面的包装,我们会发现其压制目的并未有丝毫改变,甚至手段更加高明了,会让我们主动去接受驯化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便是各种各样的标准:理想恋人的标准、美满婚姻的标准、幸福家庭的标准、功成名就的标准……以此作为参考无可厚非,可怕的是人在这些标准下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地活着,成为标准的奴隶,生怕一着不慎,招致嘲笑。
更有甚者,成为奴隶后便开始视那些不愿被驯化的人为异类,对他们大加讽刺
电影《驯兔记》截图两面性许多人曾经也是只“兔子”,现在仍不可避免地保留了一些“兔性”,没有当过“兔子”的人,也可能存在“兔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与他人、集体的关系加深,大部分人慢慢习得了表现“两面性”的能力。
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就是把这种“两面性”极端化、典型化,奥楚蔑洛夫身上表现出了鲜明的对上诌媚,对下欺压的两面,他自然就成了虚伪的代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两面性”是温和的,我们不认为自己虚伪,甚至我们自己都感受不到这种“两面性”的存在,或早已习之为常。
俄罗斯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在《人的奴役与解放》一书中对此发表了这样的看法:“个体人格的这种分裂症更多地猖獗于原始先民和心理疾病患者,而一个正常的文化了的人那里,则习成两面性常常是你不“两面”,反而怪异于是,两面性作为文明的标准和自我的庇护者,被堂而皇之地认作虚伪的必要性和正常心态。
一个文明化和社会化十足的人,很可能是彻头彻尾的非个体性的人,很可能做奴隶而习焉不察”皮皮鲁正是强烈感受到了这种“两面性”,其中个体人格的一面又不得释放,才会如此痛苦夏天上课时,皮皮鲁浑身都被汗水湿透了,他几次险些窒息。
可当他看见挂在教室里的"全兔班"奖起时,就战胜了酷暑。皮皮鲁变得沉默寡言了,他不敢张嘴说话,他不能说出自己的主见,因为他已经是兔子了。
电影《驯兔记》截图个体人格无与伦比中学哲学课本里介绍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我们的生存仰赖这个世界的供养,我们的人格也必然要受这个世界的影响美国文化人格学派代表之一林顿便主张人格是文化的产物,人格表现并反映着文化。
而文化恰恰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是在群体中产生的那么我们是否思考过,人类的普遍性固然重要,人的个体人格却更是无与伦比的“个体人格不由部分连缀而成,不是组合物、被加数,它自身即一项根本的整体”当然,我们所说的个体人格是与。
“自我中心主义”相区别的,它不是去固步自封、专注于自身个体人格在精神上与集体是平等的,不是谁决定谁,只是一种“交会”要做到这一点很难,过程是痛苦的,因为这需要我们去抗拒“集体奴役的统治”,抗拒“人对集体奴役的驯服融合”。
这种抗拒比皮皮鲁察觉两面性的痛苦更甚,这种抗拒需要非凡的勇气
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1870-1873抗拒需要勇气布尔加科夫笔下的大师(《大师与玛格丽特》)才华横溢,却因一部寄予厚望的作品招来横祸他不想被驯服,又不敢抗争,恐惧时刻伴随着他,所以怯懦地选择了躲进疯人院避难。
幸运的是,大师的爱人玛格丽特勇敢非凡,她不屈不挠地寻觅着理想为了爱情,她不惜变身魔女,主持撒旦的舞会,并救出了大师,最终他们的灵魂一起飞越麻雀山,获得了永远的安宁而现实中,我们在抗拒“集体奴役的统治”时,往往没有玛格丽特的帮助,也没有化身沃兰德的撒旦的指引,我们是孤军奋战的,因而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勇气。
《大师与玛格丽特》插画,Геннадий Калиновский同样在抗拒中饱受折磨的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则要勇敢得多我们大致可以从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了解到一些他的故事,“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听起来多么让人景仰,身处其间才能味尽七情与小说相比,高更的真实人生更为曲折艰辛他的肉体饱受饥饿、疾病的煎熬,精神也受到事业、家庭、婚姻和友情等方面的创伤的摧残他也曾绝望地企图服毒自杀,未果,生活继续,他仍不辍画笔。
尽管在生前,高更并未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他的灵魂始终是不屈的,这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更加惊险的生活”从未让他后悔始终追求到达理想的人,其灵魂早已先肉体到达了彼岸。
保罗·高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哪里去?》,1898既然抗拒“集体奴役的统治”与“人对集体奴役的驯服融合”需要如此巨大的勇气,经受如此沉重的痛苦,我们为什么不干脆直接妥协,井然有序的生活不是也有其幸福么?对我而言,这样的生活似乎缺少点什么,长期以来我的血液里一直流淌着一种抗拒的渴望。
当然,人是很容易本能地趋乐避苦的,很多时候我们经历痛苦并非出于自愿,而且每个人也都有权利对抗拒与否进行自由选择我完全尊重每个人的选择自由,就像夏多布里昂在《墓中回忆录》里所写的:“自由赋予生命以价值,我哪里会是捍卫它的最后一人呢?我将永远不停歇地为它呼唤、呐喊。
”作者简介:陈娟,东北师范大学2013级俄语语言文学专业北土No.1264阅读原文可欣赏北土往期内容本期编辑:杍竹延伸阅读诗 | 彼得·霍恩:从拥挤的废墟抬头/我看见天空/字迹潦草诗丨德珊卡·马克西莫维奇:那从未走出你花园之地的你......
北土:iWordLiterature感谢您的支持加入读者群/加入编辑团队/投稿合作请联系微信:iPoemRussian世界文学的集散地,和俄语人一起读诗
特约作者王淇 | 浅草 | 惘言 | 祁十木 | 张政硕赵希 | 张鱼第 | 列莫 | 风沉 | 木卡代斯·亚亚张宇 | 小野 | 正方形 | 马小贵 | 黄婧怡冯昕 | 陈悦 | 荒野长河 |钟雨恬 |
张媛媛 张梓轩 | 橡树 | 黎星雨 | 血色彗星 | 米吉相接天流|朱峻青 | 小玖| 施歧|刘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