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家居:中国风家居设计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5-01-23
艺术无国界,设计隶属于艺术的一部分, 自然也不列外。在设计的道路上,相互借鉴已成为开启设计者思维的钥匙,东方
艺术无国界,设计隶属于艺术的一部分, 自然也不列外在设计的道路上,相互借鉴已成为开启设计者思维的钥匙,东方艺术也好, 西方艺术也罢,同一艺术风格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巴洛克、洛可可等艺术风格可以蔓延至东方,那么“中国风”同样可以风靡欧洲地区。
西方设计者对于中国艺术的向往与执着, 从未因某场艺术运动的结束而消失,故时至今日,“中国风”依然风采不减当年;对于“中国主义”,我们很难在西方家具史中找到相关的文字资料但是笔者认为,“中国风”以“中国主义”为基础,“新东方”与“新中式”则是它们在现代设计中的延续。
1 “中国风”的起源及传播由于法国装饰设计学派中Wat t e a u、Boucher和Pillement等人的领导,“中国风” 在17世纪的法国得以兴起,并在18世纪60年代达到鼎盛“每件东西都是中国的或具中国风格的”,这是当时英国报纸对“中国风”做出的评论,可见其影响之大。
“中国风”在西方的传播与发展, 应归功于一些西方建筑师、家具设计师的部分著作及作品,如著名的英国建筑师William Cham bers出版的《Design of Chinese Buildings and furniture》和《A Dissertation on oriental Gardening》, C h ip p e n d ale出版的《G e n tle m a n a n d Cabinet maker ˊs Director》等。
书中所描述的中国建筑及家具设计吸引了当时众多设计师的目光,所以大量的中国元素出现在他们的设计中不管是摄政式(Regency style)家具, 还是路易十五式家具,亦或是Chippendale式家具,均与“中国风”有着不解之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步入了现代社会(18世纪末),家具也不例外,开始出现了现代化的萌芽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层出不穷并没有将“中国风”淹没在1917—1918年之间,第一件现代家具诞生——里特维特的红蓝椅。
这件堪称家具设计史上的第一件现代家具很可能借鉴了南宋刘松年《四季山水图·夏》中的躺椅之造型继里特维特之后的Wegner,充满了对中国家具艺术的欣赏,所以他将中国传统座椅的造型融入其设计中,创造出一系列异国风味十足的中国座椅。
作为一种设计表现形式,“中国风”已然为国内外设计师提供了另类的设计出路;作为一种设计思想,“中国风”已将中国元素借助他国之设计风格传播至今2 “中国风”与“中国主义” 2.1“中国风”与“中国主义”的界定。
“中国风”作为一种标志,已经走进了世界各国人们的视野,飘逸淡雅的书画、精致古朴的茶具酒器、浓墨重彩的京剧脸谱、端庄大气的雕梁画柱等都是典型的中国艺术之产物经过历代工匠、艺人的努力和时间的沉淀,中国艺术得以传承至今,故中国艺术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中国风”。
不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中国风”的影响是世界性的,带有中国元素的创意设计无处不在(图1~图3)
“中国风”与中国元素不可分割,作为一种风格,“中国风”将中国文化融入艺术创作中,形成了区别于他国的艺术形式而“中国主义”则不同,其偏重于结构及其功能,笔者认为“中国主义”与“中国设计” 相辅相成中国家具与其他各国家具有所不同,其设计与工艺高度统一,要求形神得以兼备。
在中国传统家具中,有些部件既可以作为结构部件,又可作为装饰部件,如牙子、桥梁枨、霸王枨、矮老、卡子花等故“中国主义”不应停留在对中国元素借鉴的层面,而是对中国文化的解读与诠释2.2“中国主义”与“中国风”的联系及差别
“中国主义”与“中国风”最大的区别在于运用程度的差异性,在家具设计中,的“中国主义”侧重于对中国家具结构的理解与运用,而“中国风”则侧重于中国元素的借鉴与转化对中国家具结构的理解和对中国元素的借鉴不能同日而语,前者对设计师的要求较为苛刻,需要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较为深入,而对于后者,只需要设计师将所借鉴之元素合理融入自己的设计中即可。
关注本微信号方法:①点二维码图片能进入大图并保存到手机,然后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择二维码”可快速关注;②直接搜索微信公众账号“红木艺术家具”进行关注;网站推荐:艺术家具网:www.sh1800.net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