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敬佩的科学家居里夫人作文_我最敬佩的科学家100字左右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5-03-16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屠呦呦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授予42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 女性之声特别策划了“致敬巾帼之星”融媒体系列报道,带你走近其中获得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屠呦呦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授予42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 女性之声特别策划了“致敬巾帼之星”融媒体系列报道,带你走近其中获得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女性。
让我们一起来看这些“巾帼之星”的故事吧 在“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中,有这样一位医药学家:她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她60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她曾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称号 她就是时年89岁的屠呦呦 2019年6月17日,“屠呦呦团队青蒿素新进展”冲上微博热搜榜,屠呦呦团队向全世界宣布,新一代青蒿素抗疟组合对抗药性疟原虫取得显著疗效,同时,在 “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方面取得新进展,这些研究成果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
许多网友激动地说:“这才是应该上热搜第一的”,“屠老师真是中国的骄傲”!
记得上一个这般激动人心的情景,还是4年前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因为发现抗疟药物青蒿素,攻克了一个世界性的健康难题,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获得了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2019年1月,BBC新闻网“偶像”栏目发起“20世纪最伟大人物”评选在“科学家篇”名单中,屠呦呦与居里夫人、爱因斯坦以及艾伦·图灵一起入围值得注意的是,屠呦呦是所有28位候选人中唯一的亚洲人,更是科学领域唯一在世的候选人。
在屠呦呦的页面上,BBC列出她入选的三大理由:在艰难时刻仍然秉持科学理想;砥砺前行亦不忘回望过去;她的成就跨越东西 2017年1月9日,屠呦呦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2019年9月17日,她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对于已经89岁的屠呦呦来说,她更在意的事情是“在这座科学的高峰上,我还能攀登多久?”“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每年都有数亿感染者,并导致数百万人死亡。
20世纪60年代以来,原有常用治疗疟疾的药物——通氯喹或奎宁已经失效,美、英、法、德等国均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抗击疟疾
屠呦呦说 “当年,全世界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重大课题,必须要有新的抗疟新药来解决老药的抗药性问题,国内外做了大量工作都没有满意成果” 1967年5月23日,我国启动“523”项目,动员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寻找新的抗疟疾药物。
时年39岁的屠呦呦临急受命,成为课题攻关的组长 长期从事中药学研究的屠呦呦决定带领科研团队从历代医学典籍、本草和偏方入手,进行实验研究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最终,屠呦呦和课题组以鼠疟原虫为模型,发现了中药材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提取物抗疟效果并不理想,其他几家科研机构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经过那么多次失败,屠呦呦也怀疑自己的路子是不是走对了,但她不想放弃”遍查典籍,多方分析,直到有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绞汁而非煎服,温度成了关键。
“东晋葛洪的处方给了我灵感1971年10月4日,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这个解决问题的转折点,是在经历了第190次失败之后才出现的。
”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中药的馈赠》中写道 屠呦呦说 “北京的青蒿质量非常不好……我尝试用叶子,事实证明叶子里才有,梗里没有……做完动物实验后发现100%有效,再在我们自己身上试验药的毒性……我们尝试用乙醚替代酒精,发现去除毒性很有效……我们又做化学结构,通过改变药物的结构克服原有的耐药性……后来我自己的肝脏也坏了,我的同事们也有很多得了病……”
经过不懈努力,青蒿素、双氢青蒿素、蒿甲醚、复方蒿甲醚……多个青蒿素类抗疟药先后诞生至此,我国利用青蒿素抗击疟疾达到了新的高度随着青蒿素药物走出国门,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如今已显著降低,人类对于抗击疟疾有了“利器”。
2004年5月,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英国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的统计显示,青蒿素复方药物对恶性疟疾的治愈率达到97% 屠呦呦说 “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事业第一,
生活要给事业让路”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句来自《诗经》的名句正是屠呦呦名字的由来。宋代朱熹曾注称,蒿即青蒿。这种坚韧扎根于山野间的平凡野草,似与她有着平生不解的缘分。
屠呦呦是屠濂规第四个孩子,也是第一个女儿,备受长辈疼爱受父亲的影响,她从小就喜欢翻看医术——《黄帝内经》《神农百草经》《伤寒杂病论》都是她的案头书 1950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专业毕业后,她被分配到正在筹建中的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
1967年,屠呦呦39岁,受国家领导人的任命,开始一头扎进疟疾药物的研究中
开始这项科研攻关之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条件十分艰苦,经费紧张,也无法从国外进口或临时特制实验器材为了加速提纯速度,屠呦呦急需寻找能够容纳大量溶剂和实验品的合适器皿一筹莫展之时,她急中生智,想到了家中腌咸菜用的瓦缸。
经过处理的瓦缸可以用作提纯药材的器皿,最终用这个“土办法”实验得以继续,当年研究组成功提纯了100克的青蒿素 屠呦呦做青蒿素项目时,两个女儿都很小,大的4岁,小的1岁为了研究,她把大女儿寄养在托儿所全托班,小女儿送到宁波爸妈家。
等到忙完一个段落,屠呦呦第一时间跑去看女儿那时小女儿已经3岁多了,有记忆以来第一次见妈妈,屠呦呦亲切地叫着她,小女儿见着她就躲听到爸爸妈妈要把她接回北京,哭着闹着就是不肯走 此情此景,做母亲的哪能不心疼?但是没办法,屠呦呦只能选择其一。
屠呦呦说 “那时候,我们绝对是事业第一,生活要给事业让路” “当时对我们来说,就努力工作,把国家任务完成只要有任务,孩子一扔,就走了” 对于她的选择,丈夫李廷钊非常理解:“一说到国家需要,她就不会选择别的。
她一辈子都是这样”
“科研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在屠呦呦心中,青蒿低调、不慕名利,是具有奉献精神的植物虽然没有美丽的花朵、扑鼻的香气,却能挽救许多生命 她曾寄语年轻科技工作者: “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出艰苦的努力我也没想到40多年后,青蒿素研究能被国际认可。
总结这40年工作,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屠呦呦从20来岁起就投身于中药研究,30多岁起就献身青蒿素研究,一生始终把精力第一时间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她保持低调平时跟普通老太太一样,谈得最多的就是女儿、孙女。
关于青蒿,她只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关于科研,她只说:“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艰苦的努力,要坚持不懈、反复实践,关键是要有信心、有决心来把这个任务完成。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科技工作者要去掉浮躁,脚踏实地!”
从2015年到2019年,这位年近90岁的老科学家,全部的精力仍花在科研上 屠呦呦说 “得奖、出名都是过去的事,我们要好好‘干活’”“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诺奖落京东,青蒿素名良药治疟救苍生百般艰辛实验难,医典启明。
协作会战兴,递补相竞古方须赖科技成埋头干事何顾它,呦呦晚鸣!”这首张伯礼院士为贺屠呦呦教授获诺贝尔奖填的一首《浪淘沙·诺奖》,生动描绘了屠呦呦经过艰苦探索,使传统中医药焕发出无限青春的过程
屠呦呦不仅对研究秉持着赤子之心和奉献精神,也很看重研究的传承 1981年,屠呦呦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对待学生,屠呦呦总有操不完的心她耐心地为学生们确定研究的方向在她招收的4名硕士研究生中,吴崇明和顾玉诚两名学生分别承袭了屠呦呦做青蒿素研究的方法,研究出了传统中药延胡索、牡蒿、大蓟、小蓟的有效成分。
她带的第一个博士生,现任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药药剂学系系主任的王满元也记得屠呦呦对他科研生涯的启蒙2002年,王满元博士入学导师屠呦呦十分郑重地赠给他一个笔记本,这本32开的深绿色笔记记载着屠呦呦对各种中药进行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的相关信息。
当时已经72岁的屠呦呦每个月都会打车到实验室,指导王满元开展相关研究在他攻读博士期间,屠呦呦还出资让他去北京大学医学部、协和医科大学学习中草药化学、波谱分析等课程 清华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后卜鹏滨回忆说,2002年,他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药化学研究室攻读硕士学位。
那时候,尽管屠呦呦已经退休,身体也不好,但在实验室还是能经常看到她,她特别愿意和年轻人交流“屠老师总是拍着我的肩膀,勉励我:小卜,科研的事业还是属于你们年轻人的你们既然走上了这条道路,就要有一种执着坚持的精神。
” 2016年,她拿出诺贝尔奖奖金中的100万元人民币捐赠给北京大学医学部,设立“屠呦呦医药人才奖励基金”,又把100万元人民币捐给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创新基金,激励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中医药科研中去没有什么捐赠仪式,她就像处理一张水费电费单一样平常。
青蒿素用去了屠呦呦大半生时间,她却依然痴迷于此,未曾停歇 屠呦呦说 “荣誉多了,责任更大,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直到今天,年近九旬的屠呦呦仍未把自己纳入退休人员行列为中医药事业培养更多的后继人才,成为她90岁以后的新目标。
“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但也不是捡来就可以用的,还是需要创新,需要继承与发扬”
屠呦呦60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让我们向这位伟大的女性致敬!
来源/全国妇联网信中心综合新华网、光明日报、中国中医药报、《屠呦呦传》等视频制作/全国妇联网信中心视频编辑/全国妇联网信中心 李思琦编辑/全国妇联网信中心 孟芹、雷阳点击了解更多观看视频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