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的拼音大写(美食的拼音大写字母怎么写)干货满满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9-03
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影响力逐渐增强,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关注,逐渐成为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内容。
民以食为天一、调查总体情况1. 调查背景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影响力逐渐增强,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关注,逐渐成为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内容而另一方面,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我国传统节日种类繁多,饮食文化也是丰富多样,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也因此具有较高的翻译难度在此背景下,对于传统节日饮食文化进行翻译现状调查具有重要意义2. 调查目的:此次调查旨在发现我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翻译现状,包括其具体内容和翻译策略两方面,进而探讨是否存在不足,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从而有效促进我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3. 调查方法:文献调查法。4. 调查渠道:影视资源、期刊论文、Bing网站相关文章中的翻译、语料库、在线词典等。
二、调查结果1. 我国传统节日及对应饮食根据本次调查搜集相关资料,我国传统节日及对应的特色饮食情况见表1。
2. 传统节日饮食及译文本小组收集汇总后的传统节日饮食及其译文如表2所示。
三、传统节日饮食英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1. 一食多译据本次调查统计,传统节日饮食英译普遍存在“一食多译”的现象,具体如表3所示总体而言,传统节日饮食英译缺乏专门的监管机构,缺乏可参照的蓝本,系统性和规范性不足。
特色饮食的名称翻译频繁出现同一食物多种翻译的现象这会给译语受众(外国食客)造成困扰,不利于推广传统饮食文化如重阳糕的翻译有“Double Ninth Cake”,“Double Nine Cakes”,“Double Ninth Festival cake”。
桂花酒的翻译有“wine fermented with osmanthus flowers”,“osmanthus-flavored wine”,“Osmanthus wine”,“sweet osmanthus wine”。
表3 传统节日特色食物名称翻译种类
2. 大小写不规范在《中国饮食文化的翻译技巧和策略》[1]中孙妍,韩雪认为,“很多国家都非常注重字母的大小写问题,如国际性交流最普遍的英语,其很多词的首字母都需要大写,然而在中国饮食翻译中, 翻译者为了图方便, 而会采用全部小写的方式。
中国汉字由于不涉及到大小写问题, 因此人们在翻译中, 不会过于关注其他语言的大小写问题但对于外国友人来说, 如果出现大小写问题, 则会对翻译感到难以适应”因此菜名英译应注重字母的大小写,运用标题翻译的规则,即实词首字母大写、虚词首字母小写、标题第一个单词和最后一个单词的首字母大写。
调查结果显示,很多节日饮食英译译名存在菜名书写格式不规范的现象,突出反映为大小写误用如:春卷译为“Spring roll”、年糕“Rice cake”,青团“Sweet green rice ball”,这三个英译都存在第一个单词首字母大写,其余单词(实词)均未大写的情况;又如:馄饨“wontun”,是实词,都未大写;再如:腊八粥的英译名之一是Congee With Nuts and Dried Fruits,介词with是虚词,此处应小写。
3. 生硬直译直译是指用英语将中文菜名逐字译出造成译者生硬直译的主要原因在于译者没有对美食文化进行充分解读,不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只是尽量使译文在词汇表层意义和句法结构上保持与原语的词汇意义及句法结构一致或近似,故而简单机械地逐字翻译。
如上巳节点的传统饮食五色糯米饭,因呈黑、红、黄、紫、白五种颜色而得名壮族人把五色糯米饭看做是“吉祥如意”和“五谷丰登”的象征,是用来招待客人的绝佳美食,也是用来祭扫先祖的供品之一但在调查的过成中我们发现它生硬直译被翻译成“the five colours glutinous rice, Colored sticky rice,Multicolored glutinous rice ”。
并未将该道佳肴的真正含义翻译出来可以尝试用补偿译法对其进行补充解释“the five colours glutinous rice (which means bringing good luck and good harvest )”。
4. 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缺失由于传统节日饮食往往是我国特有文化,在翻译中经常存在文化缺失的问题如中国春节的传统美食饺子,《成都地区川菜馆菜单翻译现状分析及改良对策》[2]中写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饺子被译为“dumpling”,甚至被写进了教科书,所以在中国用“dumpling”指代“饺子”是很广泛的现象。
春外国人广泛节大家吃饺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饺子,谐音“交子”,有着交好运的寓意若被翻译为“dumping”,其存在一定的误差,“dumping”主要是形容圆形,有馅的面食,且失去了中国文化“交子”,寓意好运的含义。
可见英文中的“dumpling”并不是“饺子”的最佳译法根据翻译理论中的功能目的理论,应该用便于目的语受众接纳的方式去翻译对于这种具有中国特色又被国外受众熟知的食物完全可以采用汉语拼音的零翻译法,直接用“Jiaozi”表达,既能避免因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理解障碍,又保留了中国的餐饮文化特色。
另外在英语中“soup”是指汤,但主要是指浓汤,对于中国饮食中的清汤、或者其他滋补汤则不能用“soup”,如鸡汤需要翻译成“chicken stock” 四、对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翻译的建议1. 直译加注释法
为不了解背景的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加详尽的解释,读者在阅读这类翻译的时候,往往需要仔细阅读注释的内容,了解原文词汇的内涵,进而回到原文中去,再细细体会这个词所表达的深意以腊八节的一个文化意象腊八蒜为例,腊八蒜是腊八节的节日食俗,在中国北方普遍流行,在腊八节当日人们把蒜扒干净皮,然后放在醋里面腌制,过一段时间便可食用。
如果采取直译法,直接将腊八蒜翻译成 “Laba Garlic”,西方人则会误认为是一种普通的蒜,若采取直译加注法,译为“Laba Garlic (a traditional Chinese pickled food preserved in vinegar in Laba Rie Porridge Festival)”这样,西方人既可理解这是一种腌制的蒜食品,也可知道它是腊八节食俗,进一步了解腊八节习俗。
2. 意译加阐释法译者应从翻译目的的角度突破对等理论的局限,将翻译的焦点转移到译文的目的,从受众的角度对民俗节日翻译进行重新审视,解读中秋节的文化意象的英译,进而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民俗节日的文化内涵例如:面对不同种类的月饼,我们要结合其背景文化以及意义加阐释法。
大家说的“广式月饼“(Cantonese-style mooncake),除此之外,还有“苏式月饼“(Suzhou-style mooncake),“京式月饼“(Beijing-style mooncake),“滇式月饼“(Yunnan-style mooncake),创新月饼(Contemporary Styles)。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个性化月饼走上了市场比如说,推出了“低糖月饼“(low-sugar mooncake)“无脂月饼“(fat-free mooncake),“冰皮月饼“(snow skin mooncake)等。
通过阐释将其材料补充完整比如Sweet bean paste(豆沙),Jujube paste(枣泥),Lotus seed paste (莲蓉),Five-kernel(五仁)五仁馅儿的月饼中的“五仁“是指花生(peanut),核桃(walnut seed),瓜子(watermelon seed),杏仁(almond),松子(pine nut)。
3. 借义法在翻译本民族特有文化意象时,应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原则下,根据源语言的具体含义和译文所要达到的效果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吴旋,胡晓红,马永良在《功能对等理论下腊八节文化意象的英译策略探析》[3]中认为译者在翻译腊八文化意象,应摒弃对源语言的具体描述,用译文读者熟悉的表达形式来解释其含义,以求达到功能上的对等。
例如,腊八节最主要的文化意象腊八粥的翻译,直接翻译成“Laba Zhou”或“Laba porridge”,而中西方对粥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从功能对等理论出发,译者需根据不同词汇的含义选取适当的翻译方法借义法指借用能让英语读者产生文化共鸣的词语来替代原文的文化意象,以求达到功能上的对等。
翻译时应将文化意象呈现为目标语言读者能够接受的同义词,以便在源语言和目标语中保留消息的等同效果例如,“腊八粥”在西方文化中并不存在,如若直接翻译成“Laba porridge”,西方人看似明白它字面的意思,但是也会深表疑惑。
因为,在西方,porridge是指麦片或豆类放在水或牛奶里煮得软软的食物,每日皆可食用,且往往和米类无关而腊八粥是在腊八节当天,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等各种米类食物放在一起熬制而成,与西方人日常饮用的牛奶煮品不同。
而如若直接将“粥”翻译成porridge一词,并不能很好地传达中国腊八粥的主要成分,因此本文建议腊八粥的“粥”选用congee一词,congee有时特指中国人早餐食用的由米类食物烹饪成的稀饭、白米粥,因此腊八粥可以翻译成“Laba Congee”,或者在 porridge 的基础上,加上腊八粥的主要成分“米”,翻译成“Laba rice porridge”。
这样,便可清晰地表达腊八粥的成分,吸引外国读者的注意,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中国腊八粥的兴趣由此可见,节日文化意象在翻译时,不应该只局限于字面上的意义对等,更重要的是要体现文化内涵,让读者有类似的文化体验,进而传播中国节日文化。
4. 直译法:“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在《新阶段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特色文化传播实证研究——以《中国日报》(China Daily)为例》[4]提到春卷的含义,是指在漫长的严冬过后,人们会包一顿春卷来庆祝立春节气,即春天的开始。
在传统、生活词汇的转换中,报纸广泛综合使用了斜体拼音(音译)加直译和/或英文解释(意译)的翻译方法报纸从语言维层面考虑到外国读者的接受度,如春卷和立春并未仅仅使用中文拼音“chunjuan”和“lichun”,而是在使用中文拼音的同时,保留春卷和立春原词的词素以及词语的语言形式,采用简明的直译“spring rolls”(春季蔬菜卷)和“start of spring”(春天的开始),结合对立春节气的英文解释(意译:the solar term节气),使春卷和立春的词意简明易懂,并在文化维使读者充分了解到中国民间在传统的立春节气会用春季应季蔬菜包成卷状食物的风俗,实现了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和生活文化内涵的推广。
在交际维层面用斜体的字体格式引起读者对chunjuan和lichun拼音的注意,既达到了传播中文口语(拼音)的目的和效果,又有助于对汉语感兴趣的国外读者学习普通适,同时还达到了传播中国特色文化、创造各国语言和文化共同体的目的。
五、结语根据调查发现,目前传统节日饮食翻译存在一食多译、大小写不规范、生硬直译、文化缺失等问题,说明传统节日饮食翻译规范性、准确性仍需加强由于传统节日饮食是中华饮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和社会生活风貌。
因此翻译传统节日饮食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当今世界正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面对新的时代机遇,需要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向世界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因此,我们要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译者要充分分析传统节日饮食中所包含的信息和内涵,结合译者自身的翻译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及正确分析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联系,灵活地选择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最终实现译文的交际功能,在使中国传统饮食的翻译既体现中国特色的同时,也应尽可能减少译语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理解障碍,真正搭建起一座跨文化交际的坚实桥梁,使国外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魅力,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走向异国的千家万户。
参考文献:[1]孙妍,韩雪.中国饮食文化的翻译技巧和策略[J].智富时代,2016,(06):174-175.[2]蒲芸,张媛.2015—2018年成都地区川菜馆菜单翻译现状分析及改良对策[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9,(01):38-40.饺子
[3]吴旋,胡晓红,马永良.功能对等理论下腊八节文化意象的英译策略探析[J].海外英语,2020,(04):54-55.[4]周爱萍,燕如萍.新阶段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特色文化传播实证研究——以《中国日报》(China Daily)为例[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41(04):83-8
[5]蒋晓萍,罗云.生态翻译学视域下中国饮食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以《世说新语》英译本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05):54-61.1[6]陆玉梅.目的论视角下贵州小吃名称英译原则及策略[J].安顺学院学报,2018,20(03):48-51+98.
项目组成员:王倩瑶,武新悦,王秀秀,杨玲,余亚男本文为安徽省2021年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翻译与研究”(X202110879009)的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