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美食图片简笔画(西藏特色美食简笔画)学到了吗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9-23
面对西藏浩繁如海、流派众多的壁画,如何能做到口若悬河、指点江山,收割一波妹纸崇拜的目光呢?或者说得更直白点,怎么假装看懂一幅西藏壁画呢?
面对西藏浩繁如海、流派众多的壁画,如何能做到口若悬河、指点江山,收割一波妹纸崇拜的目光呢?或者说得更直白点,怎么假装看懂一幅西藏壁画呢?本文就是一篇看西藏壁画的装X宝典,绝对不容错过首先就壁画的基本年代判定。
,如果你把勉唐风格的壁画,说成了吐蕃时期的作品,估计收获的就是妹纸白眼了一般来说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从局部到整体就像小孩子最初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味道,什么东西都往嘴里塞,一尝不是味儿,呸!但看壁画正好相反,作为一幅全面展示出来的作品,我们看它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的。
不是细节,而是整体最有冲击力的,并非形态,而是色块通常来说,壁画的整体色调越冷,有大量冷峻的蓝色,那就相对时间较早,多为11世纪的作品因为这种大量使用蓝调子的壁画,是受到了克什米尔画风的影响,典型案例多见于西藏西部,包括阿里和拉达克。
阿基寺的绿度母,虽然整体色调为红,但炫目的蓝,却最有冲击力。
阿里地区东嘎洞窟的坛城壁画如果壁画的主体为红色,期间夹杂着明暗参差的绿色,配图人物的穿戴动作有明显的南亚风,那大多数情况为14—15世纪的作品,典型案例见于江孜的夏鲁寺和白居寺。
白居寺的观音像,15世纪
夏鲁寺的歌舞图,14世纪如果壁画中大量使用绿色,色块调配从以往的红、蓝和红、绿对比,变为石绿色主基调甚至背景里出现了令人眼熟的青绿山水,褶皱的岩石、嶙峋的古松、翻卷的浪花、飘逸的祥云,那您看到的,基本就是15世纪以后的壁画了。
萨迦寺的壁画坛城
贡嘎曲德寺—钦则钦莫大师的真迹《如意藤》当然凡事都有特例,西藏山南扎塘寺的壁画,属于典型的红绿对色,但却是11世纪的作品,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扎塘寺壁画既能看出汉地文化的浸润,又保留了吐蕃时期的风貌,几乎是同时期两地文化融合在壁画里的孤例。
贡嘎曲德寺说法图这幅说法图布局结构,明显异于印度棋格式布局,属于典型的敦煌唐五代时期的风范。但佛却脚穿布满花纹的藏靴,弟子身着吐蕃式大翻领衣袍、戴桶状缠头冠。
贡嘎曲德寺仕女图这尊侍女是彻头彻尾的汉族样式,衣纹肥厚垂重有皇家气度,从画法到造形都呈现雍容华贵的唐风传统虽然该画几乎为同时代的孤例,但依旧能从中看出汉藏文化交融的证据仅从颜色变化来断代是极其粗鄙的,还要结合壁画的人物的形态。
任何东西都有个从简陋到精致的发展过程,壁画也不例外。早期壁画里的人物,胳膊和腿的安装明显有点别扭,到了晚期随着绘画技法的成熟,变得越来越自然流畅。
那么这幅蓝色基调,胳膊腿和飘带都有点别扭的壁画,大家判断一下该是什么年代的作品吧!但是绘画技法不够纯熟不代表壁画的水平低,恰恰相反西藏早期的壁画,因尚未受到《度量经》约束,而显得元气淋漓尤其相对不重要的配图小尊,画师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充满了个人心情的写照,某些配图明显是画嗨了!。
15世纪以后,《绘画度量经》的影响日重,成了画师心中的金科玉律这种规范确实让西藏壁画呈现了庄严与素雅,但同时也约束了画师的个人发挥而13—15世纪之间的岁月,恰逢《度量经》的影响尚弱,西藏的艺术积累又足够丰厚。
在一票大师的共同的托举下,西藏壁画充分融合了印度、尼泊尔的艺术养分,形成了以夏鲁寺和白居寺为代表的巅峰时期,彻底完成了具有本民族特征的绘画风格体系构建(夏鲁风格和江孜风格)当然了,我们说15世纪以后,西藏绘画的法度束缚了画师的发挥,但这不代表没出高水平的作品。
要知道,这世界上有一类神奇的物种,名叫大师对大师来说,规矩是用来约束别人的,他们掌控规矩活跃于17世纪下半叶的藏巴·曲英嘉措,就是这类坐在云端的大师他既擅长用寡淡的线条显现神态;又擅长用爆裂的色彩渲染情绪。
留存在扎什伦布寺内的真迹,让他成了三百年里最伟大的绘画大师,影响力遍布整个藏区,一直影响到今天。
曲英嘉措真迹——四世班禅唐卡四世班禅的画像,达到了唐卡写实而传神的极限,曲英嘉措完全抛开了色彩的渲染,仅凭借线条的勾画来传达人物的情绪画面中班禅大师的微笑,慈祥而戏谑,有含饴弄孙之感大概晚年的四世班禅,早已看淡了世间万物,在用一种轻松惬意的目光审视风风雨雨。
但在扎什伦布寺的通瓦敦丹殿里,曲英嘉措却展示了另一个极端,他笔下的壁画色彩浓重到爆裂,用恣意挥洒的色块、根根透肉的须发、凹凸夸张的面貌,来宣泄凝重的情绪。
曲英嘉措神作——小龅牙这种突目龅牙的造型,估计也就只有曲英嘉措这种级别的大师,才能画到壁画上千万不要妄自揣测大师,有时大师们下凡,就是来恶心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凡人的!说到西藏壁画浓烈的用色,确实是特色之一,别以为西藏画师就只会用色调的堆积。
前面提到的四世班禅唐卡,就是曲英嘉措操弄线条技巧,在他之前没有留下名号的画师,也一样把线条技巧留在了西藏绘画史里保存于托林寺红殿门廊上的十六金刚舞女图绘于15世纪,整副壁画只有浅淡的红色,用来表现头冠和首饰,其余的部分,不管是妙曼的身姿,圆润的上臂、飘动的锦带、飞扬的裙角全都用线条勾勒,
这种素静平和的铁线白描手法,将性感溶于质朴,妩媚含于恬淡,美艳出于素雅,与其他古格壁画色块堆叠、丰乳肥臀的强烈魅惑迥然不同,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说白了西藏画师就是在表示,“老子品味达标、线条玩儿的飞起,只是老子不喜欢,不爱经常画。
”
托林寺红殿《十六金刚舞女图》,13~14世纪由于金刚舞女图多处的位置,很多人都没看全过,我也只看到了部分,而国内目前出版的西藏画册也几乎没有集齐一套只能等这次于小冬老师的新书《西藏绘画风格史》面市,据本书的编辑透露,下册里有一个全套金刚舞女的大拉页,可以用来解馋。
14至15世纪的西藏壁画来到了巅峰时代,这就像一个人的成长,经过长期学习后,拥有了足够多的沉淀,开始形成自己的世界观长大成人的西藏绘画,在富庶的江孜地区怒放,很像西藏短暂夏季里恣意盛开的花朵在这段拥挤的美丽岁月里,夏鲁寺壁画成了初代花魁。
它在根植于尼泊尔画风的基础上,过滤掉了妖媚与纯艳,将难以言喻的静穆典雅融入华丽之中,开始呈现一种精致与奔放、飘逸与沉稳、浓郁与恬淡的精彩平衡可以这么说,夏鲁寺与白居寺的前后承接,让我们看到了画师心中繁盛的天国。
这种天音怒放的丰饶,五百年后依旧能惊掉我们的下巴夏鲁寺壁画以红色为主基调,绿色不过是其中未被强调的配色,人物的开脸已开始变短,头部明显呈上宽下窄的卵圆形,五官很紧凑,眉眼间的距离较远主尊的服饰依旧保留了南亚绘画的特点,轻薄而透气。
毕竟,尼泊尔人无论如何都无法理解,一件貂皮对东北女人的心理冲击力另外,此时的西藏画师已完全掌握了色调变化带来的体积感差异,开始用明暗变化来突出肢体的丰满度,这点相比于古格早期壁画,是很明显的进步。
夏鲁寺阿閦佛
夏鲁寺四臂观音差不多一百年后的白居寺壁画,绿色的地位明显提升,各种调子的绿与固有的红色相间,形成强烈的冷暖对色另外,花卉在构图中爆炸式的出现,既是装饰画面的元素,也成了沟通主副关系的桥梁此后的西藏壁画中,背景元素变得愈加繁杂,画师开始用壁画来讲故事,之前的壁画则构图相对简单,仿佛龛的阵列式布局较多。
除了色调比重的差异外,两寺壁画主尊的造型也有区别,但相对比较隐性,不是专业人士,不太容易区分的出来其中比较明显的是,白居寺壁画的开脸,相对于夏鲁寺的上宽下窄,变得更圆润,额头的比例小了些另一个比较明显的是服饰,白居寺壁画服饰的垂度和质量感,明显强于夏鲁寺,估计画师也发现了,穿的少容易感冒。
同时,白居寺画师对细度的拿捏极佳,人物服饰上的团花装饰,颇有些东北大花袄的神韵,当然了白居寺花裤子的配色非常高级,不像大花袄辣么艳俗。
白居寺的花裤子说到配色的高级,白居寺的画师绝对属于高山仰止的级别,背光就是单色块硬吊起逼格,还不显得单调我们现代画师的作品,常画的极其精细,恨不得把每个毛孔都画出来,背光更是各种色线强调的焦点只可惜,精致不代表高级,白居寺的画师正是在告诉我们,收放自如,有取有舍,才是平衡之道。
就像这幅观音的背光,外圈红绿蓝跳色配,内圈明暗绿色配,既不单调,又不媚俗,硬生生得将人物顶了出来。上部画面舒朗,下部装饰繁复,恰好保证了构图的重量感,真是大写的牛X!
再比如这幅菩萨,睫毛都画上了,于老师特意在新书《西藏绘画风格风格史》里切了一个眼睛的局部。可问题是,这幅壁画是好在有眼睛毛吗?
还有这幅于老师最喜欢的绿度母,被认为是所有绿度母里的巅峰之作,为了证明自己观点,于老师干脆来了个图像志,把各时代的绿度母放在一起比较。那问题来了,您觉得这幅地表最强绿度母,究竟是哪个细部画得好?!
白居寺的吉祥多门塔如果把西藏壁画艺术看做一个坐标系,是个“从吸收到程式”的过程早期的受外来影响较重,但画师发挥的空间大,常有神来之笔出现晚期的则限制日重,发挥空间偏仄,坠于沉滞当然了,敢画龅牙的曲英嘉措
肯定不在受限之列14—15世纪恰好处于二者之间,既有足够的储备,又无过度的规制,成就了一个大师云集的平衡时代不过,大师多未必就能成就一个时代,还得有钱才行西藏壁画云集之所,各个都是不差钱的主儿托林寺是古格国寺,整个国家的财力做背景;
夏鲁寺名动天听,元朝皇帝拿钱比划,汉地匠人连绿色琉璃瓦都招呼上了;白居寺的施主也是西藏数一数二的大财主,建吉祥多门塔时就是一幅召唤神龙的架势,有名的大师都凑齐了估计江孜法王能对大师这么说:“别谈钱,钱是王八蛋!可劲儿画,敞开了整,必须有面儿!!”。
这下大师们可高兴了,甩开膀子在塔里开干,一家伙画了两万七千多身。关键大师们还凑在一起研究,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再加上暗中较劲,这才成就了一个时代的绘画、一个跨越时代的绘画。
白居寺绿度母局部回到刚才那副史上最强绿度母,您觉得好在哪里?答案是——没哪里不好!这答案说出来容易挨揍,但却是实情!西藏壁画的江孜时代已是集大成之作,众多元素达到了完美的平衡,你甚至很难在壁画中找到特别惊艳之处,因为无处不惊艳。
从构图到色调,从配饰到神韵,全无短板可言,甚至画中的每根线条都一笔挥就,充满弹性,所以江孜壁画才成为整个西藏绘画的巅峰时代。
白居寺绿度母细部西藏壁画还有一个令人烦恼的问题,就是人物众多,名称各异,我也常被搞得晕头转向直到看了于老师的新书讲座才豁然开朗,于老师说:“壁画是传递美的过程,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就和画师完成了心灵对接,一幅壁画的意义,至少完成了50%以上。
其他的知识都是进阶品,掌握了更好,没掌握也不重要”一个懒人的借口瞬间达成,于老师都说不重要,那肯定不重要!!以后大家可以专心于美的传递,不用再去探究画的是谁了最后,咱们总结一下现存的西藏壁画主要集中在藏传佛教的后弘期,吐蕃时期的遗存倒也不是没有,但大多数都保存在博物馆的地下室里,常人难见其踪。
后弘期壁画的主要集合地点,就是前文提及的山南地区的扎塘寺和贡嘎曲德寺、江孜的白居寺、日喀则的夏鲁寺和扎什伦布寺,以及阿里地区的古格王宫、托林寺和皮央东嘎扎塘寺的唐风壁画绘于11世纪、贡嘎曲德寺的钦则钦莫。
大师真迹成于15世纪、江孜白居寺的巅峰岁月在15世纪到来、日喀则夏鲁寺的帕拉风格壁画为14世纪作品、扎什伦布寺的小龅牙由17世纪大师藏巴·曲英嘉措呈现其中,最特殊的案例就是阿里的古格,相比于别处均为某一时代的典范,古格壁画是活着的西藏绘画发展史,从11世纪克什米尔风格,到14世纪的尼泊尔帕拉风格,再到之后的勉唐风格,各个时代的画风都对古格壁画产生了影响。
所以古格壁画是多风格穿插交融的案例,是西藏别无二处的样本库
东嘎洞窟壁画,11~12世纪
托林寺红殿壁画,15世纪
古格王宫红殿壁画,16世纪现在要回到最初的问题了,如何假装看懂一幅西藏壁画呢?其实方法也很简单,就带人去上述几个地点见到壁画后,一定要扎稳马步,倒提一口丹田气,双挑大指,断喝一声:“高!真神品也!!”要是不开眼的,问好在哪里?
那就天花乱坠的喷,什么构图、色度、神态、技法,能想到的好词,使劲儿往上砸反正你面对的,都是实实在在的硬货,掉地上砸个坑那种!就算你掰呼得舌灿莲花,也不算过分等您收获了一波妹纸仰慕的眼神,别忘了给老布怒点一赞,也不枉我写了这么多!!。
详解历史细节,厘清来龙去脉,视角不同的中国历史!欢迎关注“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