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全国各地美食汉字找茬(汉字找茬王全国各地美食2)没想到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1-02
年过完了,春天也快要来了对于老饕们来说,春天就是“鲜”的季节——春笋、春韭、香椿、菌菇、河虾……即将争先恐后地登上中国人的餐桌可是,究竟什么“鲜”味?“鲜味”和酸
年过完了,春天也快要来了对于老饕们来说,春天就是“鲜”的季节——春笋、春韭、香椿、菌菇、河虾……即将争先恐后地登上中国人的餐桌可是,究竟什么“鲜”味?“鲜味”和酸甜苦辣咸这“五味”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味精、鸡精这样的食品化学添加剂能调出真正的“鲜”味吗?。
今天我们与您分享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南京大学文学院老教授吴白匋先生的著名文章《谈鲜》。吴先生出生扬州世家,又师从对美食素有研究的胡小石先生,他对中国传统饮馔文化的理解,令人钦服。
扬州走出的著名的吴氏四兄弟,左起:吴征铠(1913-2007),著名物理化学家、放射化学家,原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吴白匋(1906-1992),著名文史专家,原南京大学历史系、中文系教授
吴征鉴(1909-1982),著名医学昆虫学家,原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吴征镒(1916-2013),著名植物学家,中科学院资深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谈鲜文 | 吴白匋来源 | 《学人谈吃》(聿君编,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年版)
01“鲜”!“好鲜”!这是我们吃东西时常用的形容词,不管男女老少,也不管富贵贫贱,都会说老吃客们(用粗话说,就是“馋嘴”)吃到一样好菜,会自然地啧啧嘴,眼角露出笑意,赞叹一句两句:“鲜得很!”或“鲜极了!。
”于是乎请客的主人觉得尽到了待客之道,做菜的主妇(菜馆的厨师不在话下)觉得手艺高明,皆大欢喜。
春笋之鲜
杭州的大厨,能做一桌笋宴可是,究竟怎样才算“鲜”呢?这不像酸、甜、苦、辣、咸那样,可以明确形容出来的,似乎五味之外,还有个第六味然而根据常识,却不能这样说醋是酸的,可是镇江醋最有名(特别是老恒顺酱园制的),因为大家都夸它最鲜。
荔枝是甜的,可是大家赞赏它鲜,并不以甜名;夸其他佳果,也时常用“鲜”字当头鲞是盐腌制的,很咸,可是大家赞美的是鲜不是咸,而且还会说,白鲞鲜于黄鲞辣味最强狠,好像与鲜有矛盾,可是喜欢吃辣的湖南、四川人,却能从不同的辣味菜肴里面,辨别出不同的鲜味来。
而且像豆瓣辣酱、芝麻辣酱之类,全国各地都有,并公认它可以起鲜的只有苦味,除湖南人爱吃苦瓜外,一般人没有说它鲜的,但如果尝一下,入口虽苦,咽下不久,就能回甘,同样会感到鲜四川有苦笋(唐代就很出名,大书法家怀素有《苦笋帖》),比苦瓜苦得轻些,味道却鲜。
还有更平常的菱角菜,即榨菜的原料,味道微苦,不必费事烹调,只要切片水煮,就能叫你尝出别具一格的鲜味
怀素《苦笋贴》总之可以说“鲜”不能单独成为第六味,它是包含在五味之中,和五味都有联系,但又超出了五味,使我们的舌头会产生一种特殊感觉的生理学上说,舌头、上颚和咽喉都有特种细胞叫“味蕾”,它的顶端开着小孔,叫。
“味孔”当溶解的食物进入味孔时,味蕾就受刺激而产生味觉那么,鲜味或者可以说,是刺激味蕾最强的吧02我们中国人应当从中国文字学、音韵学里,去找“鲜”的来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鲜”是一种鱼名,出在“貉国
”,是个形声字“从鱼葬省声”可惜我们现在已找不出这种鱼和貉国的确切所在地,难以说清楚问题清代王筠《说文释例》却比较讲得好,说“鲜似会意字也,鱼羊为鲜,合南北所嗜而兼备之矣”这给我们以很大启发,就是说南方人以鱼为美味,北方人以羊为美昧,合在一起,便叫做。
“鲜”,它不是单纯的,而是复合的昧道过去北京广和居有一样名菜,叫“潘鱼”,据说是晚清潘祖荫发明的,用羊汤汆鱼片,就是根据“鱼羊为鲜”的原理我认识的一位吃客,也根据同样原理,用活鲫鱼烧好奶汤,放人火锅,再从东来顺买来切好的羊肉薄片涮着吃,便比一般的涮羊肉更加鲜美。
大家不妨尝试一下
鱼羊一锅鲜“鲜”和“羴”,从字音字义说,却是关系密切“羴”是“膻”字的古字,《说文》解作“羊臭也”,就是羊膻气,今音读shan,但古音和“鲜”同读xian“鱼羊为鲜”,实际上是鱼腥和羊膻的结合“鲜”字还有两个重要的古义:梁顾野王《玉篇》说
“鲜生也”;《古文尚书·孔安国传》说“鸟兽新杀日鲜”。按照音韵训诂学原理,凡是发声相同的字,意义必有关联。新鲜同属希母(x),腥、膻照古音读,也同属希母,实际上同一语根。
徐州名菜羊方藏鱼我这样引经据典地讲,未免有点酸气,但是可以归纳出产生鲜味的主要原因:原料必须新鲜,烹调考究配合鱼肉蔬菜,各有本昧,越新鲜保存的本味越多同时,也只有从本味里面,才能够尝出“鲜”的程度所以,吃蔬菜最好是刚从园圃里采摘的,吃鱼肉最好是刚刚活杀的。
我们在“五七干校”,自己开荒种菜,每天旋摘旋吃,不管青菜、萝卜,都比从城市菜场买的鲜美得多过去有的大庙,以素菜著名,因为庙里有菜园,为了讨好施主,就摘取最新鲜的蔬菜来供奉他,有时竟摘到才出土的幼芽,正月下旬,就可以吃到大如米粒的苋菜叶,叫做。
“米苋”,当然是暴殄天物,却异常好吃这也可以证明俗话常说的“鲜嫩”的正确性,鲜和嫩是不可分的03从“鲜嫩”说,乡下人的“口福”实在比城里好,特别比大城市里好,因为没有经过长途运输的蔬菜公司分层经营我有一次乘坐帆船,经过高邮湖,船家捉到几条活鱼,汆汤供应,却使我永远忘不掉这“湖水煮湖鱼”的风味,过去北京饭庄做鱼,有厨司捧上活鱼,当面掼杀的规矩,而广东的“三蛇大会”,厨司也是请顾客先验明正身后再杀,用意一致,无非是表示活杀而已。
不久以前,我国名厨到德国表演烹调艺术,特地要从养鸡公司找来活鸡,引起了记者惊异的报道(见《参考消息》),我们未免要笑他们太不考究鲜了
太湖船菜(摄影:刘剑平)科学和艺术是两回事,根据科学,冷藏可以杀细菌,可以大量储运,是件好事;但根据我们多少代积累下来的烹调艺术,鸡、鸭、鱼、肉一经冰冻,就会减鲜,冷藏越久,越要味同嚼蜡的目前我们大城市里,逐渐普遍供应冻肉、冻鱼、冻家禽,结果造成家庭主妇、菜馆厨司逐渐依靠味精来调味。
味精是可以起鲜的,而且据说对人体有好处从各地印行的菜谱来看,老师傅对于运用味精,多用少用,先下后下,也积累下一套经验了不过,味精没有回味,单薄得很,而且纯用味精,就会百菜一味,总不如保存本味的好,鸡汁称得起鲜味主帅,本味实在鲜,而且极少腥膻气。
火腿、虾子也是鲜味大将素食的鲜味有“三霸”,就是蘑菇(包括其他菰菌)、笋和黄豆芽前二者,我国得天独厚,品种繁多,而且菇类都可晒干,笋可盐腌,长期保存,随时泡开,仍旧很鲜黄豆芽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虽不如绿豆芽细,但可以烧出鲜汤,作为素食的鸡汁。
我曾笑问和尚:“这样鲜,是不是用虾子口袋?”他带我去看厨房,发现了一大锅黄豆芽汤,里面还有笋根和香菇梗蒂,我才消除了和尚吃荤的疑问。
南京传统名小吃鸡汁回卤干,就是以黄豆芽吊汤煮油豆腐果还有一件妙事,过去四川名菜馆“姑姑筵”主人黄某做过清朝光禄寺的小官,自封“御厨”,常在山珍海味中间,插进一盆水煮黄豆芽,吃客个个叫好这位“御厨”确实掌握了富贵人的心理,吃腻了甘沃肥浓,给他们尝尝从来不尝的清新本味,必然会有特殊感受的,这是出奇制胜。
由此可知,鲜味的产生,不仅要求原料新鲜,烹调方法新鲜,而且也要求到一桌菜配合的新鲜,多有变化变化是艺术规律,烹调不能例外如果天天顿顿吃鸡,舌头味蕾受刺激多而麻木了,也会觉得鸡味并不鲜的04鲜味是综合性的,烹调艺术的核心在于配合得宜。
全国名厨名菜,虽然有地区性的不同流派和风味,称得起“百花齐放”,但总的说来,中国菜比西菜鲜美的原因,可归纳成四点:(1)荤素配合记得几十年前,林语堂就说过,西人不知道肉菜同烧,使肉里有菜味,菜里有肉味的,我不必再多说,大家只要把萝卜烧肉和白烧肉旁边放几片生萝卜同吃,比比哪种好吃就行了。
汆鲫鱼汤放萝卜丝,老吃客时常先吃后者,因为它能够全部吸收前者的鲜味
(2)作料配合得当烧、煮、煎、炒一般是作料和原料同下锅,使鱼肉蔬菜吸透了作料,产生鲜味只有凉拌和炸是外加作料的,但作料本身必须有配合,糖、醋、椒、盐就是作料也必须地道酱油要真正从豆酱抽出来的,盐水加酱色冒充的可不行。
各地各有著名的酱油、醋和其他作料,鲜味各有不同,都是当地老师傅多年研究制造的成果,值得尊重
(3)鲜陈配合,也就是干湿配合。江南普通农民都会用咸肉煮笋和用霉干菜烧肉,叫“腌笃鲜”,其原理实际上和富贵人家吃火腿炖冬瓜、冬菇蒸鸡一样,是用咸货、干货与新鲜肉菜配合的。连用鸡汁烧鱼翅也是同一原理。
(4)火候刀功运用合宜火分文(弱小)武(猛烈),量材料施用普通家庭主妇都知道烧煮鱼肉,先武后文,即烧一滚,然后小火慢炖,才能够酥烂后还保持原汤鲜味,纯用武火,就容易烧干原汤(再加水就不好),甚至焦糊了,鲜味是出不来的。
纯用文火倒可以,如烧鸡汤用砂锅密封,放在炭(最好是炭基)火上焖一夜,包管又烂又鲜武火用于炒、爆、煎、炸清蒸也用烈火滚水,一气呵成掌握火候,武火比文火难得多一位高明的厨师会观察火色,控制用油量的多少,确定主料和配料的下锅先后,最后全凭手上功夫,不消几勺翻转,就能制成佳肴,这是他多年实践得来的真本领。
刀功也是真本领,切片能薄如纸,切丝能细如发,但都是横切的,这就易于吸收作料,并保持鲜嫩,易于咀嚼正由于上述四点考究到家,我国各种菜肴才能做到浓而不腻,嫩而不生,始终鲜美。THE 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梁漱溟文化思想|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莫砺锋:开山大师兄|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周晓虹对话钱锁桥|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杜春媚对话郭海平|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谷岳:我的行走之旅|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叶檀读者见面会|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金陵刻经处》|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谢辰生口述》|《袍哥》| 《年羹尧之死》| 《朵云封事》|《两性》|《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东课楼经变》|《旧影新说明孝陵》|《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书事》|《情感教育》|《百年孤独》|《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单向度的人》|《陪京首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诗经》|
《霓虹灯外》|《植物塑造的人类史》|《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子夜》|《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骆驼祥子》|《朱雀》|《死水微澜》|《通往父亲之路》|《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双面人》| 《大名道中》|《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九王夺嫡》 |《乡土中国》|《白鹿原》|《冯至文存》 |《在城望乡》|《海阔天空》|《遗产的旅行》| 《城堡》|《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