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美食特色的作文500字(春节的特色美食作文500字)太疯狂了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2-03
《文学博山》,2019年第7期 本期作者:王秀东 商佃刚 刘学军 \x0a 李昕 苗会红 (排名按投稿顺序)
欢迎关注“文学博山”~
作者简介:王秀东,字公表,号东顶山人,笔名沧海,博山人淄博市作协会员、散文学会会员、黄海文学社理事,博山区作协会员从事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创作,已出版赞美家乡散文三部曲的第一部《莲韵丰姿》第二部《锦绣博山》,第三部散文集也在筹备出版中。
多次荣获省、市、区级文学奖项,散文集获得博山区第三届政府文学艺术奖独自撰写《安上村志略》《安上村志》《城西街道办事处志略》,参与《博山文石集成》一书的采写与编辑,在各级报刊发表文章百余篇担任过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专项任务“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山东汉语方言调查、博山课题的发音人,影像资料载入国家语言数据库。
话说博山村宴王秀东说起博山村宴,五十岁以上的博山人记忆犹新那是一种持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没有时尚装潢、没有时髦的招徕、没有站地服务生,自始至终在一种自由、活跃、和谐的气氛里完成的,充满乡土气息、充满人情味的民间饮食活动。
这种村宴没有固定处所,不受外在条件制约有时在农家院,有时在背风朝阳的旮旯里,扯起几块篷布,垒砌几个土坯灶,安放几个鼓风机,备上几块菜板,支起一个案子,摆上几种乃至十几种调料,厨师再把他们的专用菜刀和炒勺往那里一放,就能搭建起一个简单而又洋溢着人气、喜气的村宴平台。
在厨师和帮厨人员的运作下,多种充满博山地域特色的菜肴便由此而出,一种殷殷的乡情也从此诞生曾几何时,村宴作为博山地区的特色和亮点,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带给人们太多的实惠和慰藉然而,这种古老的民间习俗,已随着历史的演变销声匿迹,百姓家里有了红、白公事,或者是孩子百岁、生日、乔迁之类的喜事,需要设宴款待亲朋好友时,无论如何也不在家里摆宴席了,而是到就近的饭店里待客。
这也算是一种观念的转变,一种思想的解放,一种生活水平的提高,一种与时俱进思想的彰显吧这种“接纳”与“抛弃”的互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却对博山村宴深怀追思与怀念之情,特别是村宴自由、随意、活泼的气氛,也是我念念不忘,经常追忆的原因之一。
博山村宴分红公事宴、白公事宴、百岁宴、生日宴、建造房屋宴和乔迁宴等,其中最有看点、最热闹的就是红公事宴,这种宴席自始至终被一种喜庆气氛所笼罩,被一种快乐的情绪所贯通,被一种无所不在的殷殷情愫所包容喜宴,阵容庞大,有气势,来宾中大多与主家有亲戚关系,还有一部分是邻居,邻居们的到来又为红公事宴增加不少的人气,另外他们还自觉接受“婚礼大总”的安排,加入到帮忙人员的行列,抢着干这干那,齐心协力为主家排忧解难。
记得时兴村宴的那些年,谁家有喜事需要举办村宴了,主家就请来“大总”帮忙张罗操办村宴的所有事宜能担任“大总”的人,一般是本家族里具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具有一定交际才能的人那时候,时兴在家里摆席口,有些人家亲戚朋友多,自己家里摆不开太多席,于是就到邻居家里摆,少时二三桌,多时四五桌、七八桌,如此一来,势必影响邻居家正常的生活秩序,但是邻居们却不计较,不在乎,依然尽全力帮衬,有的邻居还自愿承担起烧水沏茶的任务。
那时的村宴是检验邻里关系是否融洽的试金石,是促进邻里之间睦邻友好关系的助推剂可以这样说,一场村宴的成功,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善,说明的是邻里间的相濡以沫记得盛行村宴的年代,正是国家经济不景气,各种自然灾害、人为劫难肆虐的时期,物资匮乏,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宴席上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崇尚节约的良好风气,一场村宴下来,会有剩菜,主人家就备好几个干净盆或水筲之类的器具,积攒起这些剩菜,进行二次利用。
往往是用锅在火上热起来,讲究点的会倒上白酒消消毒,如此一来,原本该倒掉的剩菜,却成了酸、甜、麻、辣、咸五味俱全的好东西,还被冠以“回碗菜”之雅名为了合理利用这些“剩余菜品”,主人家就把这些回碗菜分成几份,留下一部分自己吃,其余的送给曾帮衬过自己的邻居以表谢意。
对这种给予,邻居们会欣然接受,也不嫌这嫌那,吃着这种五味俱全的菜品,他们也觉得惬意,在他们眼里,这不仅仅是些剩菜,而是一些饱含着情意的珍馐一般来说,博山村宴以家庭为单位,以中小型的规模和形式出现,所用的器皿初为六寸平盘、八寸平盘和汤盘,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演变为一尺的平盘和汤盘,再后来又出现一尺二的盘类,所用的酒器初为“三钱盅”,俗称“拳盅”,后来改为盛一两、二两、二两半的瓷杯,再后来又改为盛二两半或三两的玻璃杯,其菜品则遵循博山“四四席”的制作套路和程序,讲究色香味形的极致与完美。
整个村宴中的菜品主要有四平盘、四行件、四大件组成如果是红公事宴,伺候女方娘家人俗称“油客”的大席开头还有四点心、四干果作为陪衬,以此来增加博山村宴的底蕴与厚重之美宴席中所谓的四平盘,一般由清拌冻粉、炝皮肚、圈尖、板肚、香肠、樱桃肉、面包肉、炸广东肉、炒苤蓝丝等拼装而成,四行件一般以炒菜为主,以汤菜为辅,炒菜有炒肉片、炒里脊、炒腰花,汤菜有汆肉丸、汆里脊、汆大肠、汆皮肚等,四大件主要以“汆、炸、蒸、炖”等方式的菜品为主,如三鲜汤、炸鸡、沤底鱿鱼、炸春卷、豆腐箱、蛋包、瓦块鱼、红烧肘子、黄焖鸡等,最后是一汤一炒两个饭菜。
那个年代,博山村宴上的菜品可能不及现在的花哨分量足,但是那些菜却是货真价实,经过厨师等人精心制作的放心菜,养分自不必说,单单里面包含的那种乡韵乡情就足以让人陶醉博山村宴有一种自然本真的聚敛,有一种情感元素的潜藏,有一种民风民俗的朴实无华,有一种乡情乡韵的蓄积叠加,有一种真挚纯洁的平民情愫,有一种难以忘怀的生活影像。
作者简介:商佃刚,笔名小小的绿叶,淄博市作协会员,博山区作协副主席三十多年以来,一直快乐耕耘在语文教学的田地里,收获颇丰工作之余酷爱读书,喜欢写作有百余篇文章在《教育文摘周报》《作文报》《山东商报》《山东教育报》《鲁中晨报》《淄博日报》《淄博教育周刊》《淄博财经新报》《淄博晚报》《淄博声屏报》《作文教学通讯》《齐风》等报刊发表。
古村佳肴旱酥鱼商佃刚在博山城东面5公里左右,坐落着一个已有数百年历史的村庄,名叫福山这是一个古朴而秀美的村庄,2017年成功入选山东省第四批传统村落我的妻子是福山村人,我也曾在那里工作、生活过十多年,所以对福山村还是比较熟悉的。
福山,曾用名“刮大碗”,乾隆十八年《博山县志》载名为福山,据考这里在唐朝时期就产煤炭,还拥有丰富的陶土资源福山陶瓷历史悠久,远近闻名,曾为博山区陶瓷的主要产地之一,原山东省福山陶瓷厂就坐落在这个村里福山村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因煤矿、陶瓷、耐火材料等产业兴盛而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餐饮业随之逐渐兴盛起来。
村里家家户户,几乎都能烹调有滋有味的正宗博山菜这里的汆丸子、卷尖、炸藕盒等博山传统菜肴,和城里饭馆的味道相比丝毫不差现在,如果你穿梭在福山村的大街小巷,常能看到掩映在民居院落之间的古窑遗址,用圆窑和陶瓷坛堆砌的院墙,砖木结构而颇具特色的民居。
这里既有始自清代、民国的官窑,还有清朝同治年间的设计为“五门对峙”、已经被淄博市文化局挂牌保护的苏家大院从苏家大院门前沿水泥铺就的主街道向东走百十来米,在大路右边有一家规模不大的饭馆——苏家菜馆饭馆不大,但生意红火。
老板姓苏,为人厚道,他不仅能做豆腐箱、酥锅、春卷等地道的传统博山菜,还特别擅长做一道颇具特色的地方菜,叫旱酥鱼我妻子的老家就在饭馆附近,她从小就喜欢吃旱酥鱼这道菜,后来我们一家人也都喜欢上了这道醇香可口的家常菜。
虽然现在离开那里好多年了,但只要有机会经过,总要去买上几只带回来,以饱口福,过年过节也会特意买一些送给亲朋好友品尝去的次数多了,跟做菜的师傅熟悉了,有时就拉拉家常,也顺便了解了制做这道菜所需的原料以及大致的制作过程。
做旱酥鱼的原料,有豆腐、白菜,五花肉,海带、鲅鱼等等调料也挺简单,如果要做一大锅,需准备高度二锅头酒500克,生抽500克,老抽200克,鸡汤1000克,葱姜糖等适量这道菜的制作过程大致分三个阶段首先是初加工阶段。
先将大块的豆腐改刀切成厚片,平摆在案板上,再切为长度11厘米左右,宽度6厘米左右,高5厘米左右鲜鲅鱼去除五脏及鱼骨鱼刺带皮的五花肉,洗净切成长条海带,选用根部口感更好些,用水发好,洗净然后是再加工阶段火上坐好油锅加热,待油温升至八成熟,下入豆腐,炸至豆腐表面呈褐色,手敲有清脆的声音时捞出来。
同法炸好鲅鱼对豆腐再加工,将豆腐掏空,做成豆腐箱子注意要在上面开个口,不要切断,要连着,掏空后倒出来再修理一下将炸好的鲅鱼根据豆腐的内径大小改好刀最后是装锅蒸制先将原料装到豆腐箱子里面第一步,装入切好的海带。
第二步,装入炸好的鲅鱼,然后是五花肉等等依次放入用白菜垫锅底,放入葱姜,加入填好的豆腐箱子,加进调料,盖好盖子开锅上汽后再蒸半个小时即可自然冷却之后,摆放到陶瓷或琉璃等容器中这道菜就大功告成了现在,在别的饭店很少能吃到口味正宗的旱酥鱼,这道菜的确是荤素搭配、口感不错的美味佳肴。
如果你既喜欢逛陶瓷古村,又喜欢品特色美食,那就来福山村吧,相信你会不虚此行的
作者简介:刘学军,网名旷远,男,博山人大学学历,工程师喜欢摄影,热爱文学,常拍些照片记录生活,写点文字感悟人生石马锅饼刘学军前些天和父亲去省城济南找人看病,临行前父亲问我带点啥礼物好,我说带点咱石马的名吃,老邻居赵叔家烙的锅饼就很好。
说起石马锅饼就要先探寻一下山东锅饼的渊源:据老人们说,古时候朝廷在寿光潍北兴修盐池与防潮坝,民夫众多,伙食难供,有人提议做大锅饼,结果省时省力且非常好吃来自各地的山东民夫都学会了这项技术,并在各地流传开来。
据民国年间出版的《济南快览》中介绍:“以面做寸许厚中径尺余之圆饼,烙而熟之,外焦黄而内细白,谓之锅饼”锅饼在现在的济南,鲁中,鲁南等地仍然是民间热销的大众化食品至于我老家石马的锅饼是从何年开始做起的,就无法考证了。
只记得小时候,我们生产队的副业之一就是烙锅饼,烙好的锅饼和压好的面条由我大爷他们用手推车推着赶集或到博山城里卖石马锅饼在博山还是很有名的,就像石马的西红柿一样在当时也是红极一时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制作锅饼可是件力气活,因做锅饼用的是“死面”,不放任何调味料,搓面粉时加的水也很少,硬是用力气反复揉压后才能做成圆形的厚饼。
单是用手很难把饼压好,聪明的乡亲们利用了杠杆原理,在案板靠着的墙上安放一块带圆孔的石头,把一根圆木杠一头插到孔里,一头栓上绳子,绳子下方连一脚踏,这样就可借助脚的力量踩压木杠把饼压好压好的面饼表面盖上各种花纹图案的章,再放在平底锅用小火烙,慢慢把水份烘干,锅饼就做成了。
手工做出的锅饼硬而不艮,干香甘美,充饥耐存,久食不厌,回味无穷正是有这些特点,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锅饼成了我老家及周边地区馈赠亲朋好友的常用礼品过年过节,走亲访友,好多人都把一个大锅饼一割两半,用包袱包了提着作为礼物,收礼的人只收一半,另一半再提回来。
这样每到过年的时候家家都有锅饼吃,因锅饼耐储存,吃一个正月都不会坏我特别喜欢吃锅饼的外圈,外圈厚实且坚硬,有嚼头,而且越嚼越香,当然牙口不好的人是吃不了的解决的办法就是做成烩饼吃,先用葱花炝一下锅,把甘蓝或豆芽煸炒一下,再加水烧开,然后放上切成薄片的锅饼煮一煮,一锅香喷喷的烩饼就做好了。
如今城里火锅店里也有烩饼这道美食了,我吃火锅时也经常要一盘锅饼,但吃着有点软,不筋道,好像是用机器做出来的,没有石马老家手工做出来的锅饼好吃在我的心目中,石马的锅饼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工艺品看着印有“福”字等精美图案的锅饼是一种享受,我还从那锅饼里看到了家乡人硬朗的精气神。
烙锅饼的赵叔身上就有这种精气神,他喜欢武术,我见过他在五阳湖畔挥舞七节鞭,虎虎生风提起锅饼不仅使我口舌生津,而且勾起了我对家乡的爱其实,这种爱深深地埋在心里,是很难用文字表达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美水美的石马养育了我勤劳朴实的父老乡亲,我祝愿他们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像印着福字的锅饼一样圆圆美美。
作者简介:李昕,笔名:李欣男,博山人博山作协理事爱好诗词创作、京剧艺术表演诗歌作品发表在国家级文学刊物《诗词月刊》,市级《淄博周刊》上现为山东省剧协会员,获得淄博市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荣誉称号知 足李 昕
在诗歌论坛相识七年,却从未谋面的东北女诗人,从漫天飞雪的家乡,给我寄来了一大包独特而鲜美的食材炖料——酸菜、血肠相隔千里的情意,早已超过了物品本身的价值感激、期待、满足的心境仿佛在刹那间定格此时的我,如获珍宝,就像一个调皮的孩童,撒着欢儿地跑回家,迫不及待地想要品尝这意外的惊喜。
当我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装,难题却摆在了我的面前因为平日里的我,除了教琴、唱戏、写写诗,做饭的活儿可谓是一窍不通咋办?此时,我自然又想到了远在东北的女诗友,我知道,这位大才女不但诗词歌赋创作得好,而且厨艺高超。
于是,我打电话给她她说做酸菜炖白肉血肠要记住最重要的两点:酸菜丝要切得细均,葱姜蒜酱绝对不能少在她的遥控指挥下,我先把三大块用葱姜大料煮成六七分熟的带皮五花白肉切成大片,血肠也切成大片都码在盘里待用,把酸菜丝码进电火锅,倒入肉汤和白肉片,开锅二十分钟左右,再把切好的血肠片码进去,适量加盐。
真好,有了诗友的指导,大功告成——整整一大锅酸菜炖白肉血肠,热腾腾,香喷喷,令人垂涎欲滴这么好的美食,当然要与我在博山各界的朋友们分享我迅速给他们打了电话正值三九第一天,烫一大壶老白干,与友人们一起围坐在热气腾腾的电火锅旁,每个人小碗里的酸菜白肉血肠,都浇了蒜酱。
大家喝一口热酒,夹几片带着酸菜丝和蒜酱的白肉血肠放在嘴里咀嚼片刻,一种肥而不腻的滑嫩快感撩拨着吃的欲望!微酸清辣冲顶的浮香,爽口的惬意,粗犷的酣畅,那裹着黑土地饮食文化的哲学内涵似乎瞬间融汇一种所谓“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情景,更令人终生难忘……。
一首五月天的《知足》唱得好,唱出了现如今的我对生活最真实的感受是啊,有远方朋友的关心,知足!与朝夕相处的朋友们一起分享自己亲手烹饪的美食,知足!人们常说知足常乐,的确,只有知足,才能常乐!只有知足,生活道路才会从容!也只有知足,才是我对人生意义最完美的诠释!。
作者简介:苗会红,1968年生于博山系淄博市诗歌学会会员,博山区作家协会理事热爱文学,早年曾有作品散见媒体近来重拾梦想,喜欢在文字里追寻过往,讲述人间真情,感受似水年华炒 鸡 丝苗会红炒鸡丝,名曰“鸡丝”,却不用鸡丝。
所谓“鸡丝”,大概指的是刀功吧细剥鸡脯肉,会发现一条一条的肉丝分离开来,粗细适中、长短一致,揪而不断、韧性十足,这应该是指炒鸡丝的主料——苤蓝,要切的像撕开的鸡丝那般均匀细致,而切成细丝的苤蓝又像极了洁白细腻的鸡肉丝,所以叫炒鸡丝吧。
我对博山菜的起源没有研究,或许有更贴切的说法我估且这么认为炒鸡丝,是个技术活儿这是一道地道的博山菜,通常也算是一道“年下菜”吃过多处的炒鸡丝,唯独对父亲做的炒鸡丝难以忘怀父亲走后,我也尝试做过,也想在春节时为家人呈上一份大鱼大肉后的清爽。
可几番努力,却始终做不出父亲的味道只能说味道有些相似,但色、香、味、形以及口感都差得太远,尤其我的刀功与父亲差了许多尽管我一直在努力着炒鸡丝,看似简单,实则繁琐,要用到诸多食材苤蓝是主料、配以猪瘦肉、海米、木耳、花生米、葱丝姜末等等。
炒前准备工作要做足:苤蓝去皮切细丝、煞盐过清水备用;泡发木耳、洗净撕小朵备用;海米洗净、泡少量水中、留水备用(炒时加入海米水更出味);开水泡花生米,去皮分瓣、焯水备用;炒前切肉丝、葱丝姜末,还要备一干净无水渍的敞口大盆。
所有准备工作做完,才可炒制,缺一不可炒鸡丝时,要绝对把握火候和食材的先后顺序,炒过了,没了清脆感;炒生了,除了味道不好,还不容易存放,不过一两天就“粘”了,白浪费功夫炒鸡丝,最考验人的应是切苤蓝了要求粗细适中、刀口均匀一致。
切得过细,成品容易打结;切得过粗,口感不好,卖相更差炒一盘像样的鸡丝,切苤蓝丝应是关键可恰恰就是这点我过不了关,总耐不住性子每每切苤蓝切烦了时,我的眼前就浮现出父亲忙年时在灯下切苤蓝丝彻夜不眠的身影,内心有一个声音在催促着我。
:坚持、坚持、再坚持,向爸爸学习……父亲不光是给我们家切,左邻右舍知道父亲切苤蓝丝功底厉害,也拿来苤蓝让父亲帮着切这哪是什么功底啊,切苤蓝丝,考验的是一个人的耐心、韧性和毅力我的父亲,一个做事实实在在、一丝不苟而又意志力坚强的退伍军人,一个从不吹嘘自己,总是默默无闻的在职干部,他甘愿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他人服务。
看着一坐一个通宵、手上切出老茧的父亲灯下的白发和专注的眼神,看着扎着白围裙、戴着白袖套的父亲一抖一抖的臂膀,看着一个个苤蓝在他的刀下变成一盆盆均匀齐整的细丝,我们姐妹几个都心疼过也阻止过,可做事认真的父亲却说,既然答应人家了,就要给人做完,更要做好,这是做人最起码的诚信!因此,亲戚邻居提起父亲都是满口称道、无不赞许。
切苤蓝丝,切出了父亲的好人品,也为子女切出了好榜样我过年炒的鸡丝,每次都做不少,左邻右舍都有份,往往要分几锅来完成开大火,烧热油,将食材依次放入锅内煸炒,炒完,立即出锅,倒入事先备好的大盆中,放少许鸡精、淋入香油、用筷子拨散。
瞬时,让人垂涎的清香扑面而来!欣赏自己的“杰作”:白中微绿的苤蓝丝、金色橙黄的大海米、绿的葱丝、黑的木耳、间或洁白油亮的花生米和微微泛白的瘦肉丝,煞是清新赏目虽然与父亲做的有些差距,但想着年三十晚上会作为一道必不可少的清口菜摆上好几家人的餐桌,便颇有成就感,疲劳尽失,欣慰满怀。
一盘清清爽爽的炒鸡丝,作为一道年下菜,它既没有酥锅的浓烈醇厚,更没有作为“大件菜”的春卷和豆腐箱的炫耀可它的名不见经传里却藏着实实在在的功夫,它的三分荤七分素更是一个营养的黄金标配,既可以下酒又可解油腻,非常适合春节期间食用。
而父亲做过的带着为人之道的炒鸡丝,则让我受用一生,回味无穷!
《文学博山》是博山地区作家协会发布文学爱好者作品的微信公众号,是作协发现人才、鼓励新人、集合佳作的园地欢迎大家关注支持!《文学博山》投稿须知1、稿件需原创,内容健康向上、弘扬正能量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史料、演讲稿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刊发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发送。4、投稿邮箱:wenxueboshan@126.com
总编 | 邵伟轮值编辑 | 袁慈国 张静2019年第7期《文学博山》编辑部总编:邵伟编辑部主任:王坤红轮值主任:袁慈国编辑:袁慈国 张静 孙建萍
关注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