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各地美食名称(新疆美食英语名称)干货满满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2-08
不看就不知道这些菜名有多奇葩。
在新疆有一个段子:一个第一次来新疆的外地人,在饭馆第一次见到哈萨克土豆片这道菜,于是兴致勃勃地对服务员说:来一个哈萨克土豆片,多放点哈萨克哈萨克土豆片,实际上就是肉炒土豆片,所用的肉可以是羊肉,也可以是马肉,这道菜的历史不会长,因为首先土豆进入中国,进而普及的历史就并不长,而更重要的是哈萨克人以前并不炒菜,这道菜是文化交互影响的典型产物。
▲ 这就是没有哈萨克的哈萨克土豆片这个段子,与海参炒面里没有海参(因为炒饭的厨师叫海参)、老婆饼里没有老婆类似而这个段子事实上也从侧面说明,哈萨克土豆片,是在新疆为数不多的,或者说唯一的,以某个族群名称为前缀的菜。
▲ 小品《吃面》中的“海参炒面”梗新疆的饭菜,在前缀上冠以民族称谓的,其他大都是主食,或是并不如哈萨克土豆片这样,组合已经非常固定,如锡伯大饼、哈萨克熏马肠以及乌孜别克抓饭、蒙古奶茶等等从这个角度上说,哈萨克土豆片这个名称,是新疆所有美食名称中的一个另类。
相比之下,内地各个菜系的命名,就要繁杂的多,上天入地、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如果简单归一下类的话,大致上可分为写实、写意、带名字和带典故四大类别,基本上是眼花缭乱,有些菜名更是让不明就里的人晕头转向如写实类的名称中有干煎黄鱼、回锅肉、水煮肉片、拆烩鲢鱼头、白切鸡、干煸豆角等这种以制作手法命名的;也有葱烧海参、香菇菜心、酸菜鱼、京酱肉丝等这种以菜肴主要原料命名的;还有糖醋里脊、鱼香肉丝、麻辣小龙虾以及酸辣土豆丝这样菜肴味道加原料命名的。
但不管怎么说,这类名字至少简单直白,大都让人一目了然容易看不明白的是写意类的菜名,这类名字大都是对菜品的某一个特点进行形容,比如狮子头、芙蓉鸡片、蝴蝶鳝段、凤尾虾仁、虎皮青椒、松鼠鳜鱼、蚂蚁上树等等,这一经过形容、美化和提升,对于没吃过的人来说,就难免要费点心思去猜,而翻译成外文的话,则更会让老外大惊失色,狮子的脑袋、蝴蝶和鳝鱼、老虎的皮以及松鼠和蚂蚁怎么吃?。
不过这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那种完全为了讨彩,具有吉祥寓意的名字,如:福寿全(佛跳墙)、孔雀开屏、龙凤呈祥、大丰收、全家福之类光看菜名的话,根本不知道都是些什么东西相较于哈萨克土豆片,内地各个菜系中,以其他名称为前缀的菜肴,则数量要多的多,而且也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某人的名称为前缀,但也可能只是一个姓,或者是外号、别号、官职等等,如:麻婆豆腐、东坡肉、宫保鸡丁、宋嫂鱼羹、祖庵鱼翅、文思豆腐;另一类则是冠以地名前缀,如:歌乐山辣子鸡、道口烧鸡、德州扒鸡、常熟叫花鸡、文昌鸡、扬州炒饭、北京烤鸭、金华火腿等等。
至于典故类的命名,则基本和菜肴本身的味道、食材以及制作手法没什么关系,如果不知道背后的故事,简直就不知所云,如:霸王别姬、大救驾、鲤鱼跳龙门、夫妻肺片、过桥米线、叫花鸡等等反观新疆美食的命名,则要简单直接的多。
主要分两种思路,一种是直接描述内容与形式,如烤肉、抓饭、拌面、烤包子、薄皮包子、大盘鸡、大盘肚、清炖肉或手抓肉等等;另一种则是直接从某民族的叫法中音译,如那仁、乌麻什、馕、胡尔炖(胡尔达克)、包尔萨克等。
总之在新疆,给美食命名的原则,基本上就是简单粗暴
▲ 新疆美食的命名就像这些美食本身一样,干脆利索,直抵人心我也见过一些所谓新疆创新菜肴的菜谱,起的名字也都颇有些向写意靠拢的倾向,如百鸟朝凤、花篮藏宝、天山春色、火焰山借扇、火焰山芭蕉扇、绿洲春色、金屋藏娇、郡王献宝甚至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等,而且这些菜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爱用雪莲二字,诸如什么雪莲牛排、雪莲驼掌、雪莲鱼米鸡、绣球雪莲等等。
不过上述这些名称,都是汉语对新疆美食的叫法,在各民族语言里,对本民族原有的美食,自然都是按照传统习惯称呼,如喀瓦普(烤肉)、坡罗(抓饭)、萨木萨(烤包子)以及来自汉语译音的拉合曼(即拌面,拉面的转音)、馒塔(即包子,馒头的转音)、桑扎(即馓子)、油塔扎(即油塔子)、浪朋(即凉粉)等等。
当然还有来自俄语的叫法,或者来自俄语化的英语词汇,如皮瓦(啤酒,来自俄语пиво)、维诺(葡萄酒,来自俄语вино)、坡列喀(面包,来自俄语хлеб)、佩其涅(饼干,来自俄语печение) 等等
▲ 这就是维诺很明显,直接使用音译来命名本民族语言原本没有的东西,是最为便捷的一种方式,汉语中的沙发、坦克、雷达、扑克、克隆、迷你、幽默、咖啡、汉堡包、阿司匹林等等英语词汇早已融入到日常人的生活中,而英语中也有着茶、豆腐、太极、功夫、麻将、舢板、磕头、风水、阴阳等等来自汉语的词汇,只不过像“阴阳”这样的,按照英语习惯,不是直接说“Yin Yang”而是说为“Yin and Yang”。
直接音译虽然方便,但在音译过程中,都会加上自己的发音习惯,因而让说原来语言的人来听,很多就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比如在维吾尔语里,将西红柿念做“派米杜尔”,很明显是来自俄语помидор,而细究起来,俄语中这一词汇又是来自英语Tomato——事实上欧洲各国对西红柿的叫法都差不多。
但如果叫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听“派米杜尔”,估计怎么着也得想一阵儿才能明白
▲ 从Tomato到派米杜尔,西红柿名称的演变史相对于单个的词汇,比较复杂的,复合型的词汇或者短语加在一起都这么搞的话,要想搞明白的难度系数就会大出好几个级别在以前,商品经济没那么发达,新疆饭馆中的菜就那么几样,而且各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也远不如今天频繁,但到了今天,各种饮食的交汇,使得新疆人民街头巷尾饭馆里的菜肴空前丰富,维吾尔饭馆中也纷纷引进和改良来自汉餐的菜肴,在菜肴种类大爆炸的状况下,菜肴名称直接音译自然最为省事儿,于是众多维吾尔饭馆按照维吾尔语发音习惯音译汉语菜名,这一点对母语为维吾尔语的人来说倒没什么,但是当这些菜名再转写为汉语,让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来看的话,就状况迭出了,经常会出现大型翻车现场。
比如就有维吾尔拌面馆子有着一道“加强拌面”拌面我们都知道啊,新疆人民喜闻乐见,天天吃,但是加强拌面是怎么个加强法?面粉了加了混凝土?在新疆,如果说一份拌面要“加强”一些的话,都是被称作豪华拌面,肉也多、菜也多,但绝不会被叫做加强拌面。
但是如果你对维吾尔语的发音有所了解,念上两遍的话,就能会心一笑,所谓“加强拌面”,实际上是“家常拌面”。除了“加强拌面”,还有贵肉拉面(拌面),这个就要稍微费点神了。
在这里“贵”实际上是“过油”两字的连读,因此这就是过油肉拌面,细想一下也对,过油肉拌面是所有拌面中最最贵的,自然是“贵肉”了。除此之外,还有“干煸烧面”。
但这个面和火烧没关系,其实是干煸炒面。而如果我们将目光从面食转向菜肴,那么基本上就是发现了一片新大陆,光看那些菜单,就会让人有种进入多元宇宙的体验。先看一张菜单:
这其中,没问题的是红烧鱼、鱼汤、大盘鸡、木耳鸡蛋、木耳烧肉、凉拌牛肉和杂碎这七道菜名,其他的则因为风格流派的不同,难度也有所不同难度为第一阶梯的,是杂鱼、自然大盘鸡和西红喜鸡蛋这三道菜,绝大多数人一望而知,应为炸鱼、孜然大盘鸡和西红柿鸡蛋。
都属于用同音字或读音非常接近的字代替而家常杜甫和麻辣杜甫这两道菜名,虽然难度也属于第一阶梯,也是用读音非常接近的字代替豆腐二字,但因为代替的字变成了杜甫,就让人有了莫明的喜感,因而姑且算作难度1.5级想想杜甫他老人家也真不容易,一辈子都不怎么顺不说,到了现代,在语文课本中还化身各种形象,变得“杜甫很忙”,谁能想到到了新疆,还把人杜甫硬生生的给做成了家常和麻辣两种口味。
▲ 语文课本里很忙的杜甫与麻辣口味的杜甫难度为第二阶梯的,是操烤肉、白菜凭条肉、聚菜炒鸡蛋、凉粉布菜面镜四道菜名,虽然这四道菜名也都是用使用了读音非常接近的字,但贵在使用的别开生面,耳目一新,让这些菜无意间衍生出了新的含义。
比如“操烤肉”,这个,你是认真的吗?烤肉和老板有多大的仇?“白菜凭条肉”,这个就要多念两遍,如果你知道维吾尔语里将“凉粉”念做“浪朋”,而“朋”的发音又接近“凭”的话,就会明白这道菜不是白菜凭着一张条子什么的搞来的肉。
同理,“聚菜炒鸡蛋”不是各种菜聚会在一起,共同炒鸡蛋(还好不是“聚菜操鸡蛋”),而是韭菜炒鸡蛋;“凉粉布菜面镜”(这个地方凉粉的“粉”又正常了)也不是用布匹做的菜在照镜子,而是凉粉菠菜面筋难度为第三阶梯的,是两道菜名:哈僧和克仁菜,这两道菜名思路和上面的不同。
实际上如果你懂点维吾尔语的话,这两道菜名是没有任何难度的,因为哈僧,和僧人没关系,就是维吾尔语中对花生的叫法,显然也是来自汉语的转音而克仁,则是对肚子的叫法
▲ 克仁,看懂这个菜名首先要懂点维吾尔语相对于以上的菜名,真正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是下面两道:涂杜思和光爆鸡蛋对于“涂杜思”这个名字,乍一看还有那么几分诗意,或者说几分洋气,倒更像是一种护肤品或者什么时尚内衣,不过答案却是土的不能再土的土豆丝。
至于“光爆鸡蛋”这个“光爆”,也和契伦科夫辐射没任何关系,也不是光爆炒鸡蛋的意思,按照读音的话,极大的可能是宫保鸡蛋,但问题是,我们都知道,根本就没有宫保鸡蛋这道菜,难道是人家老板的创新?其实,汉语人群都被那个“蛋”字给误导了,“蛋”字实际也是一个替代字,所以这道菜的本来面目是宫保鸡丁。
▲ 从宫保鸡丁到光爆鸡蛋,这个弯拐的比较急但如果和下面两道菜名相比,上述的菜名都是小儿科“长谷鱼”是什么鱼?“红格菜”又是什么菜呢?说到这里,让我们再看另一张维吾尔馆子的菜单说起来,这张菜单中有几道菜的菜名,难度明显要远高于上一张菜单:。
这张菜单中的“豆腐”的写法是正确的,而不是如上一张那样是“杜甫”,其中“千亿豆腐”好辨认,不是价值千亿的豆腐,而是千页豆腐。“焦马集”难度也不高,不是去一个叫做焦马的地方赶集,而是椒麻鸡的同音字。
关于“浪拌牛肉”和“浪拌大杂烩”的“浪拌”,这一点只要你仔细看了我在前面所说的,就会一目了然,肯定就是“凉拌”,而不是说这个牛肉和大杂烩很浪,或者说拌牛肉和大杂烩的厨子很浪,以浪荡不羁的手法拌了牛肉和杂烩。
不过到了最后一道菜“凉粉”,又不“浪”了,没有被写作“浪粉”或者“浪朋”,所以说浪不浪全看老板的心情与发浪的牛肉和杂烩不同,小葱木耳变成了“小村木耳”还颇有些田园诗意,但比较搞笑的则是“干煸自己”,真不知道这个被干煸了的自己是老板还是厨子?。
以往无厘头的时候我们会说:我发疯起来连自己都打!你怕不怕?现在好了,你自己打自己算什么?我发起疯来连自己都干煸!就问你怕不怕?!和“干煸自己”一样颇具难度的,还有“红小玉”和“宫保鸡丁房”,说实话,这两道菜名我是真的反复研究了一下,相对来说,“红小玉”较为容易,而“宫保鸡丁房”则更有点难度,不过好在最后都搞明白了。
而这张菜单中,难度最高的,就是那道“书记马吕”当年我曾把这张菜单发到微信群里,大家七嘴八舌的开始“翻译”这些菜名,却都始终搞不懂这个“书记马吕”是个什么菜有人可能会说,这还不简单,找个维吾尔同胞或者懂维吾尔文的人伙计看看不就立刻明白了?。
其实根本没用事实上当时群里一块研究菜单的就有维吾尔人道理很简单,维吾尔语是拼音文字,那些菜单右边的维吾尔文,实际上大都是左边汉文的注音,也就是说,左边汉文是什么音,那边就标着什么音,相当于“长谷鱼”的右边就是标注着拼音“Cang Gu Yu”,“红格菜”的右边,就是标注着“Hong Ge Cai”。
因此依然看不出来是什么菜当时一大伙人在微信群里研究了半天,有人从读音演变角度出发,有人从价格高低出发,纷纷发表意见,有人认为:不管怎么说,从这道菜的价格最高来看,肯定是道硬菜,或许,正因为这道菜贵,才是领导吃的菜,因而冠以“书记”之名实为名至实归。
当然,最终我还是搞明白了这道菜名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在这两张菜单中,“长谷鱼”、“红格菜”、“干煸自己”、“红小玉”、“宫保鸡丁房”和“书记马吕”到底分别是什么菜呢?欢迎大家留言,看看你能不能猜对在这里也提前祝所有关注我的朋友们元旦快乐,想吃“干煸自己”就吃“干煸自己”,想吃“书记马吕”,就吃“书记马吕”。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特此说明)
律师声明本微信公众号「一刀西域图志」的所有原创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均受《著作权法》及相关法律保护,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不得转载、摘录和编辑,不得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果用于非商业用途,应明确标明来源和作者;如果用于商业目的,那么应提前征得作者的书面同意。
凡侵犯本公众号版权的,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本律师受权利人委托,特此郑重声明!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 陈栋律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