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鲁郑(宋鲁郑博客)墙裂推荐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2-10
宋鲁郑,曾经的滨州市发改委干部;2000年赴法留学,后获里尔高商硕士学位;之后在法国以经商为主业,头上还顶着
宋鲁郑,曾经的滨州市发改委干部;2000年赴法留学,后获里尔高商硕士学位;之后在法国以经商为主业,头上还顶着一大堆兼职——山东同乡会副会长、旅法中国同学会副会长、巴黎文化沙龙秘书长、山东省海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等等。
在西方国家抨击中国此起彼伏的喧嚣中,这位旅居法国、不拿国家俸禄、本职为商人的宋鲁郑,凭着对中国天然的热爱和对中国未来的信心,每天都挤出时间敲击键盘,以几乎一天一篇文章的速度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时事评论,纠正对中国的偏见,回击对中国的指责,介绍中国的发展进步。
宋鲁郑捍卫中国国家利益的鲜明立场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注意,法国《欧洲时报》、美国《侨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海外媒体,国内《人民日报》社旗下的《人民网》、《求是》杂志社旗下的《红旗文稿》、新华社旗下的《国际先驱论坛报》、《参考消息》,以及《北京日报》、《广州日报》、《华商报》等,经常就国际政治中有关热点问题向其约稿或转载其博文。
应邀到法国国民议会辩论“韬光养晦”,消解“中国威胁论”看宋鲁郑的文章,动辄论述两岸关系、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当然,最多的是中法关系,如果他是一位访问学者,关注这些还好理解,然而他不过是一个商人,这些林林总总的庞大“关系”究竟与他个人利害有啥关系?
“人一出国,个人就打上了国家标签国家的好名声会折射到你的身上,别人对中国的责难也会折射到你的身上只要说到中国,身为中国人就不可能置身事外”宋鲁郑说刚到法国的时候,法国人问他“哪儿人”,他一张口就是滨州人,甚至连自己是山东人的意识都没有。
很快他发现,在法国,人家看到一张东亚面孔,首先想弄明白你究竟是日本人、韩国人还是中国人,至于你是滨州人还是广州人无关紧要,在外国人眼里统统都是中国人在国内,一般情况下,国家的事往往被看成政府的事或者上边的事;而在国外,个人日常的工作生活都背着国家标签,“所以说出国的人反而与国家更密切了,反而更关心国家大事了”。
他除了积极参加山东同乡会、旅法中国同学会的活动外,还联合大陆、香港、台湾旅法知识界人士创办了巴黎文化沙龙,作为该沙龙的秘书长定期组织聚会,研讨世界性热点话题他自己的兴奋点是国际政治和两岸关系,立论的基础是“国家至上”,目标是捍卫中国国家利益。
一篇有关达赖的沙龙内部交流文章让他一炮打响 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召开期间,美国总统布什不顾中国政府反对在白宫会见了达赖喇嘛,美国国会还向达赖颁发了代表“美国最高荣誉”的国会勋章然而,得到美国撑腰的达赖却在美国发表声明,声称自己是中国人,希望在中国宪法框架内解决他所谓的西藏问题。
世人对于达赖向中央政府示好的举动感到惊奇,宋鲁郑针对达赖这一反常举动撰写了一篇内部交流文章,核心观点是:这说明时间已不在达赖这一边,大陆越来越强,达赖的筹码越来越少,留给达赖的时间不多了这篇文章在法国华人圈子里被广泛转播、议论,并引起了欧洲最大的华文报纸《欧洲时报》的注意,该报负责人辗转联系到宋鲁郑,征得同意后予以公开发表。
许多《欧洲时报》的读者则以为宋鲁郑可能有大背景、大来头,纷纷打电话问《欧洲时报》:“这位宋先生是干啥的?”“时间不在达赖这一边”一说,让众多研究达赖的人如梦方醒,其后,“留给达赖的时间不多了”几乎成为一个“基本定理”,很多文章将这个观点作为立论的依据之一。
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被全世界视为中国崛起的象征,然而就在这一年,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方国家价值观外交思想泛滥,在他们眼里,凡是不符合西方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都是错的,借北京奥运甚至达赖批评指责中国的新闻层出不穷。
与此同时,国内某些知识界人士也积极呼应,对西方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大唱赞歌作为一个有国内工作经历、了解自己国家发展进步的中国人,宋鲁郑当仁不让地对西方尤其是法国舆论对中国不公正评论进行澄清和回击;作为一个研究过西方政治并且融入西方社会生活的中国人,他发现国内某些知识界人士对西方观念和政体的理解太片面、太理想主义,他们对中国未来的设计脱离中国实际,有损国家利益,忍不住撰文与他们论辩。
显然,《求是》杂志社主办的理论刊物《红旗文稿》认可宋鲁郑的观点,2009年2月,该刊以封面特稿的形式推出宋鲁郑撰写的万字长文《中国为什么要怀疑西方的“普世价值”?》《红旗文稿》原名《内部文稿》,一直是个高端理论刊物,发行范围有限,但是这篇文章在网上一挂尤其是新华网在头条位置挂了一天,动静就大了,法国驻华记者以“中国官方媒体高调批判普世价值引起外界猜测”为题发布了消息。
因为在中国官方媒体上发表了很有影响力的文章,身为普通商人的宋鲁郑在法国人眼里变得不普通了2009年4月29日下午,法国国民议会举行了关于中国崛起战略“韬光养晦”的辩论宋鲁郑以《欧洲时报》网专栏作家名义应邀参加,并按照自己的理解,以“韬光养晦:未来的中国和世界”为题,用法语做了半个小时的发言和辩论。
法国参议院召开辩论会,是基于西方包括法国人对中国崛起的基本想法:中国韬光养晦战略是暂时的,将来强大了可能会改弦更张宋鲁郑告诉法国人:中国崛起不是日德模式,是美国模式所谓美国模式:第一,首先是做好自己的事情。
第二,从不挑战现存国际秩序,与现存列强合作第三,在列强的邀请下参与国际事务,并接受世界领导权的转让至于中国未来崛起后,也不会对世界构成威胁:一是共享领导权,不是独享,原因在于没有民族和宗教相同的盟国;二是从历史文化角度中国强盛了也不会扩张,可能会显示强大,但是没有贪欲;三是从现实角度对世界没有形成威胁。
在辩论会上,有人质问:既然中国不会成为威胁,那么为什么中国军事的预算不透明?宋鲁郑回答:“美国预算很透明,但美国却是冷战后发起和参与战争最多的国家显然透明与否与是否发动战争无关,更与威胁世界与否无关”事后反馈,法国人认为他讲的有道理,但是仍然对中国很担心。
中国有句老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其实西方人也是这么想问题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与西方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如此不同,中国的块头又如此之大,块头大就是一个威胁宋鲁郑说:“你不了解中国,我给你解释;你无端指责中国,我就用你的逻辑进行反击。
”中国反对萨科奇会见达赖,有法国记者对宋鲁郑说:“中国不能决定法国总统见什么人这是他的自由”宋反问:“中国领导人能见本·拉登吗?”法国记者说:“当然可以”宋问:“可是中国见了,美国会是什么态度?”法国记者答:“当然是反对了。
不过,达赖和本·拉登可不一样”宋说:“怎么不一样?本·拉登在阿拉伯民间许多人眼里可是英雄啊,有很高的支持率”法国记者只好说:“这倒是,这倒是”公都子问孟子:“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宋鲁郑也有他的“不得已”,那就是一个中国人对于祖国的基本责任。
滨州是他观察国家进步的一个窗口,在中外对比中总结中国政治制度六大优越性在和记者聊天时,宋鲁郑说:“刚到法国时,法国媒体确实很少谈及中国,随着中国的强大,法国媒体对中国的批判越来越多通过法国媒体以及法国人对中国的担心,作为中国人,感受到中国确实强大了。
日常生活中也能体会到,近年来,法国人看到东亚面孔,不是像十年前先问是日本人吗,而是先问是中国人吗?正好与十年前翻了一个个儿法国宾馆因为中国人的需要,开始供应热水、提供中文说明书、聘用中国人当侍者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连白酒都开始供应了。
”他说:“大家在国内可能感受不深,实际上,中国的进步总是超出想象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是日本的三分之一,当时预计2020年超过日本,事实上今年就可能超过日本,提前了10年现在我们是美国的三分之一,有人预计2030年超越美国,实际上可能用不了那么长的时间。
”宋鲁郑担任旅法山东同乡会副会长,负责文化与经济交流,这让他每年都能回国两三趟,因此“对国家的认识与国家的发展保持同步”而滨州,一直是宋鲁郑观察中国发展的主要窗口宋鲁郑为记者做了一个滨州与法国的对比:“滨州新城区的硬件,包括道路、办公条件、互联网、市民家具、家电等,可以说达到了发达阶段。
经济上总体的差距也在缩小2000年去法国时,我的科长都没有手机,当时法国一人一部手机,私家车满院子、满街道都是,当时看到这些感到震惊十年过去了,从工资上看,2000年科长的工资300元,现在科长的工资3000元。
2000年法国月薪30000元人民币的职位,现在差不多还是30000元人民币十年前工资差100倍,现在差10倍,差距明显地缩小了从实际购买力来看,差距可能更小相当一部分滨州市民个人能享受到的物质条件,私家车、住房与法国比较接近,手机更不用说了。
”个别国内学者习惯于以西方为坐标评论我国政治制度,宋鲁郑对此很不以为然他说其实西方国家都认识到中国的经济成功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包含着政治体制因素他自己认为:把中国的政治制度放到全球政治、两岸政治比较的视野下,就会发现中国真正与众不同的特色是有效的一党制,这才是中国经济成功的真正原因。
2010年3月,宋鲁郑在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了题为《比较政治:中国的一党制何以优于西方的多党制?》的长文,该文很快被《参考消息》以《中国的政治制度何以优于西方》为题整版篇幅转载在文章中,他通过比较分析出中国政治制度有六大优势。
一、较西方几年选举频繁轮换的短命政府,中国的制度可以制定国家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保持政策的稳定性,不受立场不同、意识形态相异政党更替的影响二、中国的制度优势在于高效率,对出现的挑战和机遇能够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
三、该制度可有效在社会转型期这一特殊时期内遏制腐败的泛滥文章提到,西方的腐败是刚性腐败,中国的腐败是人性腐败西方选举需要钱,需要大财团的支持,获胜后必然要给予回报,这是民主制度下腐败的刚性而国内的腐败是人性的贪婪和收入不高、缺乏完善的法律监督所致,不是刚性的。
四、中国政府是一个更负责任的政府西方所谓的民主制度,出了问题执政党和在野党可以互相推诿五、中国制度较西方制度的优越在于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以及避免人才的浪费,后者的人才培养和使用,随政党轮替而“间歇”,形成人才浪费。
六、中国制度优势在于可体现和代表全民利益,西方制度则为了选举只能适应某些利益群体的诉求该文在国内反响很大,传统媒体、网络媒体都进行转载有人写文章称赞“真是一篇多年不见的、具有真知灼见的好文章论点鲜明,论据有力,敢逆势而为。
”记者与宋鲁郑开玩笑:“在法国那么多年,咋没有被洗脑?”宋鲁郑回答:他是很相信邓小平理论的,实践效果不但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检验政治制度的标准他进行政治制度比较的依据是实际社会效果他在一篇博文中写道:“我是反对以民主和专制来划分政治制度的。
因为这是一个高度意识形态化和道德化的词语,而且已经成为国家间博弈的工具我更愿意从执政效果来划分,即是良治还是劣治”出生于1969年的宋鲁郑说:“我们曾经是缺乏比较的一代,出国后才算补上这一课”“自己不是左派,也不是右派,惟一的标准是国家利益。
”他这样定性自己宋鲁郑并没有因为称赞国家的进步而忽视国家的问题与西方的先进之处他认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社会保障、食品卫生、药品安全、文化修养、环境保障等与人家差距还是很大的至于农村的硬件、软件都需要补课,需要加快城市化步伐。
几乎一天写一篇文章,出手神速被误认为存在一个叫“宋鲁郑”的写作班子有心人给宋鲁郑做了个统计:宋鲁郑从 2008年5月9日开始在博联社、环球网、凤凰网等注册博客写博,由于写作速度快得惊人,截止到2010年5月20日已经发表676篇博文,差不多以日均一篇的速度更新。
宋鲁郑文章写得多、写得快,成为网上讨论的一个现象有网友统计了宋鲁郑2008年7月22日到2009年3月23日的文章数量,共为230篇,其中2008年12月发文29篇、2009年1月发文31篇,“绝大多数是原创文章,基本做到日不虚度”。
这位网友找来文革期间著名的上海“罗思鼎写作组”、北京“梁效写作组”的情况和他对比:“1971年7月,‘上海市革委会写作组’(笔名罗思鼎,谐音‘螺丝钉’)正式成立,分历史组、文学组、经济组、哲学组等,又下辖若干外围小组……合共237人。
到1976年10月停止活动时,写作组本部及外围组织人员发展到近500人,共发表文章800篇左右存在5年,平均每年发文160篇,每月13篇1973年10月,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成立‘批林批孔研究小组’1974年人员调整后定名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以梁效为笔名。
梁效写作组(参与人数不详,对比罗思鼎,估计应有百人)在两年时间里,共发表文章181篇,平均每年发文90篇,每月约7.5篇宋鲁郑先生只身一人,在连续240天的时间里面,每日发文,约为罗思鼎的两倍、梁效的四倍。
” 因此对于宋鲁郑高密度的文章,网友“不得不怀疑这是否是其个人亲笔”有人言之凿凿:“宋鲁郑就是三个分别姓宋、鲁、郑的人组成的写作组”有网友认为:“以宋先生这样的发文量,不要说谋生挣钱、正常交往、获取信息、生活琐事、身体不适等,每天除去吃饭、睡觉,把全部时间用来写作,都难以胜任。
因此不得不怀疑其身份、背景”质疑多了,宋鲁郑只好出面解释:“写文章对我来说并不是难事,事实上是一种享受而且我也不认为花费时间过长我2008年回国,在车上用笔记本电脑随手就写了几篇文章,这对我是常事除此之外,我无其他爱好。
”“一是2007年孩子来到法国,一家团聚,心态由此平和,再无分心、牵挂二是2007年经济危机,商机无多,闲散之余,便开始诉诸笔墨三是没想到一炮走红巴黎侨界,倍受鼓励”记者当面问他,最多的时候一天写过几篇,他说曾一天写过三篇。
一位博友感慨:“有时候我很想就宋先生写的奇谈怪论写文章批他,但宋先生的文章写得太快了,我根本就来不及,刚想抽出点空来写篇博文批他这篇文章的观点,他又一篇文章出现了,我于是更想批他新的一篇就这样狗熊掰棒子,思路还没有变成文字,他已经写了无数篇文章了。
我不得不佩服他的时间和精力”有时间和精力的人多了,能否驳倒宋鲁郑,还得看有没有足够的学识看他的文章,差不多等于上一堂专业课国内有人拿西方民主模式苛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宋鲁郑将西方发达国家各种民主形式娓娓道来:英国是君主立宪形式的内阁制;法国是总统、总理双首长制;德国则是总理内阁制,总统只是名誉职务;美国是惟一的发达国家中不采用总统直选的方式;日本则是在西方民主的外壳下,仍然保留了二战前财阀和派系的格局;瑞士民主制度的形式全球独一无二,这个国家只有执政党,没有反对党,长期以来是四个主要政党以大联合政府的形式执政,和中国只有执政党、参政党而无反对党最为接近。
以此说明西方发达国家没有相同的民主模式,都是根据自己国家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民主形式,最后得出结论“中国没有必要硬套西方民主标准模式,因为不符合中国实际,中国就应搞‘中国特色的民主’”他光用这些基本知识就把对方驳倒了。
在反驳别人的观点时,他经常使用的办法是:“对不起,请让我先纠正你一个事实错误”记者问“咋知道那么多呢”?他说靠积累,靠终身学习宋鲁郑说:“我写文章,积累超过二十年”他从1987年上大学起开始重视积累,工作后也没停止学习,喜欢看历史、哲学书,曾在1999年被评为滨州第一届青年藏书家。
在法国这些年也是不断地学习积累他告诉记者:“学习是终身的,并不能因为工作了就不学了,每提升一步都需要学习”丰富的学识,总能让宋鲁郑穿透当下现象的迷雾,形成富有建设性、前瞻性的观点举个例子吧2008年上半年,西方国家媒体针对奥运会和所谓“西藏问题”抹黑中国,在国际上把中国的喜事弄得灰头土脸,这让不少中国人感到愤怒甚至沮丧,进而反思中国的话语权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他在一篇文章中通过分析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曲折历程指出:“一国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与其经济实力并不绝对对等,特别是在其崛起的过程中,要被其他传统大国所承认和接纳是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更需要历史性事件的出现和其参与程度、整体贡献的推动。
1997年当东南亚经济危机袭击全球时,中国的表现赢得超出当时自己经济实力的世界性关注和一片赞誉之声,也是明证”宋鲁郑不是为写文章而写文章,他每提出一个观点,总要考虑有无事实依据,现实中是否可行他告诉记者,他的这种文章风格与在发改委的工作经历分不开。
“政府工作包括政府文字确实存在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但政府工作最终必须落到实处,必须可操作,有成效,所以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提一个观点,总要讲一个或几个实际例子,用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在思维方式上,沿袭了中华民族的实用理性,也就是必须有用处”。
客观、务实的文章风格,为他的中国立场增强了说服力海外华人认可他的文章,认为说出了他们自己想说的心里话国内重要媒体向他约稿或转载他的文章,表明了主流思想对他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水平的认可他的博客也有一批忠实读者,包括记者本人也是经常拜读他的大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