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苏里江以东(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4-05-31
现在,我国的领土内是没有“飞地”的,但其实在历史上,我们曾经有过一块“飞地”,这块土地与内地没有道路相连,当地居民只能借道邻国才能往来。
“飞地”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听到的词,字面上理解,就是某块地和自己的领土不相连,必须“飞”过去才能到达现在,我国的领土内是没有“飞地”的,但其实在历史上,我们曾经有过一块“飞地”,这块土地与内地没有道路相连,当地居民只能借道邻国才能往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修建了一条“堤坝”才让这块“飞地”与我国领土相连,解决了当地民众往来出行的问题而这条堤坝的宽度只有8米,可以说是我国最窄的领土,走到这里时,“一不小心”可能就出国了。
· 据理力争夺回来的“飞地”虽说历史上我国曾有一块“飞地”,但这块“飞地”存在的历史其实并不悠久,而且这块“飞地”,代表的还是我国那段屈辱的历史这块曾经的“飞地”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图们江下游,地处中国、俄罗斯和朝鲜三国的交界地带,现在它隶属于珲春市,为珲春市敬信镇防川村,但在历史上,它有另外一个名字——黑顶子。
在明朝末期时,整个图们江都属于我们的领土,可以算是我们的“内河”,从黑顶子往前15公里就是出海口,当地居民可以由此抵达日本海进行渔业活动,也可以进行海外贸易活动。
也就是说,当时的东北拥有出海口,并不是现在的“内陆地区”清朝时期,沙俄不断扩张,他们看中了远东地区在这个珍贵的出海口,打算将其据为己有1858年,沙俄和清朝的黑龙江将军签订了《瑷珲条约》,强行霸占我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还将乌苏里江以东的我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
尽管当时清政府拒绝批准该条约,但在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时,清政府被迫承认了《瑷珲条约》,还割让了包括库页岛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的40万平方公里土地,令东北地区彻底失去了出海口
这两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本就是彻底的丧权辱国,但腐败的清廷官员在与沙俄勘定边界的时候,却根本不把这当回事,根本不在边界勘定问题上据理力争,甚至还害怕辛苦,不愿意去实地勘测,只在沙俄绘制的地图上进行划定,这让沙俄趁机将边界线一再往中国方向推,强占了远比条约上面积更广袤的领土。
沙俄强占的领土中,就包括了黑顶子这一大片区域直到1886年4月5日,被派去与沙俄重新勘定边界的吴大澂抵达珲春,此事才有了转机1885年时,清廷得知中俄在东北的界碑“年深月久,形迹无存”,便派出会办北洋事宜大臣吴大澂前往勘察并办理此事,经过沟通,沙俄方面同意在1886年开春后,双方一起勘察边界。
而吴大澂抵达珲春后,很快发现了沙俄偷偷移动边界,抢占我国领土的事实,到了1886年5月25日,吴大澂和俄方代表巴拉诺夫在俄罗斯境内开始谈判后,便提出了这个问题吴大澂指出,原本条约规定双方的边界应该设置在“据图们江口20华里”的地方,但沙俄却设在了距离图们江口46华里的地方,沙俄多占的这26华里的土地——包括黑顶在内——都应该归还我国。
当时,巴拉诺夫还狡辩称,图们江口20华里的地方都是“海水灌入之地”,应该算作是“海河”,所以要除去这20华里的“海河”之后才能算是图们江口但是在吴大澂的据理力争之下,沙俄最终还是同意将边界设置在距离出海口27华里的地方,并将黑顶子归还我国,双方还在新划定的边界处重新竖立了“土”字界碑。
与此同时,吴大澂要求我国民众的船只可以自由进出图们江出海口,而不必经过沙俄同意,也不能受到沙俄阻拦的要求也得到了沙俄政府的同意我们虽然失去了图们江出海口,但当地的中国人还是可以自由出入图们江,算是为我们又夺回了一点权益。
· 中国最窄的领土现在中俄的这段边界,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吴大澂争夺回来的结果尽管当时吴大澂也是在2个不平等条约的基础上进行的边界勘测,但是这也是当时的他能够争取到的最好结果了,他同样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我国的领土,这个功绩不应该被遗忘。
这样看来,当时黑顶子也不算是一块“飞地”,那么它又是如何成为“飞地”的呢?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东北地区基本延续清朝时的地理格局,但当时黑顶子已经被称之为防川,防川和内地只有2处地峡相连,而因为苏联将边界一举推到了图们江,留给防川居民进出的就只剩下一条狭小的土路了。
1957年时,洋馆坪段被的吐露被图们江的洪水冲断,导致防川失去了与内地连接的唯一通道,防川也就彻底成为了一块“飞地”那个时候,假如我国人民要进出防川,就必须借道前苏联,十分不方便国家当然也想解决这个问题,但当时我国内忧外患不断,一时似乎很难腾出手来去解决这样一个暂时不那么“重要”和“紧迫”的问题。
因为虽然历史上防川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地方,但在日俄战争中,大量防川居民不堪战争之苦迁到内地,防川地区就迅速衰落下去了。
新中国成立之后,防川村的居民数量也比较少,就算是到了2023年,防川村仍然只有188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个边陲村庄更是人口稀少,人员往来的需求也比较少,因而此事就一直被搁置着直到1983年,我国终于腾出手来,在图们江中用青石填筑了一条堤坝,并命名为洋馆坪堤路,这条通道就成为了防川村进出内地的唯一通道。
1992年,我国政府又投资兴建了洋馆坪大堤,彻底解决了居民通行困难的问题,而这条大堤也就成为了我国最窄的领土数据显示,洋馆坪堤路全长888米,宽度只有8米,也就是说,我国的这段领土只有8米宽,说它是最窄领土毫不为过。
现在,洋馆坪堤路的左侧树立着铁丝网,铁丝网的那头就是俄罗斯,因而,铁丝网上海挂着“严禁攀越国境”的牌子,这只要一翻出去,就是出国了行走在洋馆坪堤路上,可以看到江岸对面就是朝鲜,这条路也就成为了三个国家的交汇之地,在我国的边界上也是十分特殊的存在。
· 农民共富样板村也正是因为洋馆坪堤路位于三国交界的地方,防川村也有了“一眼望三国”的特色,吸引了诸多游客前往在洋馆坪堤路上,游客们可以看到我国最窄的领土、看到只隔了一排铁丝网的俄罗斯,并遥望对岸的朝鲜,这可不是在哪里都能体验到的。
抵达防川村后,游客还可以登上龙虎阁——这是村里最为靠近边境的景点——体验一下“一眼望三国”的感觉天气好时,游客们可以在龙虎阁上看到俄朝铁路大桥、日本海、朝鲜的连绵群山和俄罗斯哈桑镇等迥然不同的风光
除此之外,防川村内还有一座瞭望塔,被誉为“东方第一哨”,我国多位国家领导人都曾莅临视察,并对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过去的防川,代表的是我国的屈辱历史,但现在的防川村已经与过去大不相同,依靠着“村企联建”的运作模式,防川村建立起了“东方第一村”的古村落项目。
这个总投资高达2.61亿元的项目,也不是一开始就获得了全村人的认可的,但在村党组的努力下,全村人民的思想得到了统一,项目也顺利运营了起来如今,古村落中运营起了数十栋朝鲜民居风格的民宿,游客可以在这里沉浸式体验朝鲜族生活、品尝朝鲜族美食,这推动了防川村的经济发展,成为了防川村增收致富的“突破口”。
而依托着“东方第一村”这个古村落,防川村还发展起了界江捕鱼、蜜蜂养殖、果蔬采摘等传统农业项目,还可以让游客们共同参与体验,增加了防川村对于游客的吸引力2023年1-6月,防川村的游客接待量就超过了35万人次,迅速发展的旅游业让防川村成为了农旅融合、农民共富的样板村。
虽然现在防川村的村民人口数量仍然不多,但数据显示2022年时防川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经达到了60万元,村民年可支配收入也达到了7万元以上,这让防川村的面貌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而从根本上来说,这一切都是洋馆坪堤路带来的,虽然这段路只有8米宽、不到1公里长,但它确实我国最宝贵的一片领土之一,它代表了国家沉重的历史,也是防川居民致富的道路。
参考资料:《满族史话 绘图本 第5卷》
农旅融合添活力 G331国道延边边境村发展走笔
「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东方第一村”防川村:农旅融合、农民共富的样板村
强党建 兴边陲 筑新村——珲春市敬信镇防川村走出特色乡村旅游发展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