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苏里江以东(乌苏里江以东是什么条约)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4-06-25
对于沙俄侵占的中国外东北领土,我们的历史教科书表述是一致的。康熙二十八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两国边界,下面这幅地图读者都不陌生,在我们
对于沙俄侵占的中国外东北领土,我们的历史教科书表述是一致的笔者看过多种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基本描述就是“侵略”比如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古代史·下册》,有专门一个章节描述这段历史,标题是“抗击沙俄侵略与北部疆界的划定”。
康熙二十八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两国边界,下面这幅地图读者都不陌生,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都能看到
然而即便如此沙俄还是不满足,后来又通过各种条约形式占据外兴安岭与黑龙江之间的大片土地那么,俄罗斯历史教科书是怎样描述这段历史的?为什么他们不认为是侵占了中国领土?而是认为这些领土的获得,是通过两国“协商”方式解决的?他们的教科书是如何自圆其说的?。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从俄罗斯的视角来看这段历史,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思索。
目前笔者找到了两个版本的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一种是2010年版第8册俄罗斯历史教科书,另一种是2021年版第9册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两本教科书对这段历史的描述有所差异012010年版本的俄罗斯历史教科书对这段历史的描述。
在这个版本的教科书中,俄罗斯人对外东北土地的历史,基本描述是这样的:19世纪中叶,俄罗斯在远东都还没有正式确立国界线,黑龙江及其支流乌苏里江沿岸人烟稀少,一片荒芜。
从1849年到1855年,俄罗斯就在黑龙江流域展开了探险考察活动,这次探险具有重大的科学和制度意义,1851年8月1日,涅韦利斯科伊在黑龙江入海口升起了俄罗斯国旗,更精确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地图出现后,清俄之间的划界问题也随之出现了。
1858年,清俄签署《瑷珲条约》,清朝承认黑龙江以北地区属于俄罗斯,俄罗斯则承认黑龙江以南,乌苏里江以西的土地属于清朝,而乌苏里江以东直到大海的土地,则归清俄两国共同管辖。
1860年,清俄签署《北京条约》后,终于彻底确定了两国边界线,乌苏里江以东土地从此归俄罗斯所有。1860年,海参崴在金角湾沿岸建立。
从这本教科书的描述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总的印象,就是远东的大片土地,是俄罗斯人通过地理探险活动发现的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注意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19世纪中叶”、“人烟稀少,一片荒芜”换言之,他们认为这是一片无主土地,涅韦利斯科伊在这里开展探险活动后,升起俄罗斯国旗,所以,这片土地是俄罗斯发现的,后来才出现了清俄划界问题。
可以说,这本教科书的描述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不符合历史事实19世纪中叶的外兴安岭地区更包括贝加尔湖以东的土地,并不是无主之地也并不是涅韦利斯科伊发现了这块土地后才产生了中俄两国的划界问题,而是中俄两国早就在1689年,也即康熙二十八年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已经把两国的边界固定下来了,条约以满、蒙、汉、俄、拉丁五种文字写成。
条约规定:两国以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至海和额尔古纳河为界;岭南属于中国,岭北属于俄国;额尔古纳河以南归中国,以北归俄国这就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都是属于中国的内河,它流经的地域都是中国领土其中在乌第河以南还有一块待议地区。
当时是搁置争议,留待以后谈判的
这个条约签订后,雅克萨城被摧毁,俄国人全部迁移出境在俄罗斯2010年版本的历史教科书中,直接忽略了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的《尼布楚条约》,而是从1885年的《瑷珲条约》开始叙述,显然是对历史事实的一种忽略。
19世纪中叶的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包括外兴安岭以南的广大地区,相对于内地来说是“人烟稀少”,但并不是无主之地,因为这些地方都有很多中国城市,比如恰克图、尼布楚、乌尔堪屯、庙街、伯力、海参崴等。
明朝之前的历史就不必说了,很多时候,外兴安岭地区属于中国直接管辖,我们单就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的时期,这些城市就居住着很多中国人比如恰克图城,在康雍年间又称为买卖城,是中国商人与俄罗斯商人做生意之处,中国内地的丝绸、茶叶等通过恰克图城贩卖到俄罗斯,与此同时,俄罗斯的皮毛、木材、土特产等也通过恰克图城贩卖到中原地区。
海参崴就更不必说了,康雍年间这里就是人烟辐辏之地俄罗斯历史教科书里说1860年海参崴在金角湾沿岸建立,肯定是不准确的只能说他们占据了海参崴后,重新命名了而已022021年版本的俄罗斯历史教科书对这段历史的描述。
在这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中,对这段历史的基本描述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继位后,便开始全力以赴,解决与清朝的边界争议问题,1858年,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解决这个问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个版本的描述与2010年版本的描述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忽略了1689年中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而是从1858年的《瑷珲条约》说起我们看这段叙述中的关键描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穆拉维约夫到底发挥了什么“至关重要的作用”呢?俄罗斯教科书里语焉不详。
我们查阅相关资料可知,当时穆拉维约夫力排众议,坚持恐吓黑龙江将军奕山,然而奕山是一个软骨头,被穆拉维约夫的话吓住,最终在沙俄的压力下,签署了《瑷珲条约》,导致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土地丧失这是一个不平等条约。
穆拉维约夫为什么这样做呢?
就在于他看到当时英法联军入侵,导致清朝自顾不暇,于是趁人之危,用武力威胁奕山并最终达到了目的换言之,俄罗斯教科书里所说的“穆拉维约夫”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实是用强力、威胁、趁人之危获得了这些土地他们也知道这样做不光彩,所以就模糊了这段历史的叙述。
在这个版本的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中,对《瑷珲条约》的描述是这样的:根据《瑷珲条约》的规定,黑龙江以北的土地归属沙俄但是在这里有一个括号备注,意思是:实际上黑龙江以北的土地,都是沙俄在1689年丢失的故土
终于出现1689年的描述了那么1689年发生了什么事呢?就是《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也就是说,早在1689年中俄两国就划定了边界,但两个版本的俄罗斯历史教科书都是只字不提,而是从有利于他们的《瑷珲条约》说起,这只能说明他们心虚,所以故意忽略这段历史。
他们备注里强调:“实际上黑龙江以北的土地是沙俄1689年丢失的故土”显然这是违背历史事实,站不住脚的,甚至是倒打一耙!为什么不把中俄《尼布楚条约》这段历史事实说出来呢?03客观的历史事实是怎样的?通过以上叙述,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俄罗斯历史教科书对外兴安岭地区划界问题的观点。
两本历史教科书都忽略了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俄罗斯历史学家认为这个条约对他们不利,因此从对他们有利的《瑷珲条约》说起当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都是站在自我立场上来叙事的俄罗斯自然也不例外。
我们只能说,他们对历史的叙述不客观
沙皇俄国原本是一个欧洲国家,大约在16世纪八十年代,哥萨克侵略军才开始越过乌拉尔山积极向东方扩张,征服了很多西伯利亚土著部落大约在明朝崇祯年间,沙俄匪首波雅科夫侵入黑龙江流域,到处焚烧房屋、抢掠粮食财物,多次受到我国当地达斡尔等原住民的抗击。
历史事实表明,外兴安岭以及黑龙江流域,很早就有我国人民生存居住,在这里建立了城市、村庄,并不是无主之地,也不是荒无人烟。换言之,我们早就在这里居住,而沙俄是外来的。
对于沙俄的侵略行径,康熙皇帝多次主动与沙俄交涉,以求解决两国边界问题康熙八年,也即1669年,康熙派出使节来到被沙俄占领的中国边镇尼布楚,同侵略军头目谈判,要求其停止侵略活动,却遭到拒绝1682年,康熙又亲赴东北,以围猎为由探查雅克萨地形,次年设黑龙江将军,驻军瑷珲。
在当地老百姓的配合下,拔除了沙俄的军事据点,“击杀罗刹甚众”
1685年,彭春统帅三千兵马进发雅克萨城,在与沙俄匪首谈判无果后,随即炮击雅克萨城,沙俄头子阿尔布津投降,率残部逃出雅克萨城但是次年阿尔布津卷土重来,黑龙江将军萨布率军二千再赴雅克萨,经过英勇战斗后阿尔布津被击毙,鉴于沙俄军伤亡惨重,萨布停止攻击。
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1689年,经过艰苦的谈判后,中俄两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样,东部的边界暂时安静下来,但沙俄又在中国北部的喀尔喀蒙古地区阴谋活动,在贝加尔湖地区强占土地,设置据点,盖房屋待至雍正年间,沙俄认为,“我国在欧洲的战争已经结束,现在可以把它的注意力集中于另一方面的边界了”,因此,对中国北部的侵略活动又加剧。
雍正年间,先后签订了《中俄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把中国北部的边界确定了下来04为什么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不认为沙俄侵占了中国领土?这段历史又给我们什么启示?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不认为他们侵占了中国领土,而是认为,是两国通过协商,签订条约得到这些土地的。
他们只字不提沙俄用军事手段侵扰中国边境,造成我原住民的巨大损失侵入黑龙江流域,经过谈判划定边界后,又侵入中国北部喀尔喀蒙古地区;经过谈判划界后,沙俄又侵入西部巴尔喀什湖地区……总之,沙俄相继对中国外东北、北部、西部地区进行侵扰。
还有一个事实是,不承认已经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为了占据更多土地不择手段,这不是侵占又是什么呢?当然,俄罗斯有俄罗斯的历史观,我们有我们的历史观就算他们不承认,历史事实也摆在那里但是通过俄罗斯的历史教科书,给我们很多启示,主要表现在:。
第一,俄罗斯自古以来对土地有非同一般的执着他们认为占有的土地越广阔越安全这是沙俄不断开疆扩土的原因,最终造成俄罗斯成为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第二,地理大发现后,然后占据这片土地地理大发现曾是欧洲列强向域外、海外扩展的重要手段。
俄罗斯自然也不例外,因此越过乌拉尔山控制整个西伯利亚,甚至越过白令海峡占据了阿拉斯加地区(后卖给美国)他们进入一片陌生的土地,建立城寨、据点、升起旗帜,然后占据这片土地有强烈的土地占有意识
第三,重视条约但是对自己有利的承认,对自己不利的否认,有自圆其说的逻辑俄罗斯人重视条约但他们有个特点,就是不管条约怎样签订的,是通过公平手段签订的,还是通过不光彩手段签订的有利于自己的就承认,不利于自己的就不承认,直到签订有利于自己的条约为止。
换言之,他们有自圆其说的逻辑从俄罗斯历史教科书里的表述可见一斑总结知己知彼,才能更好地与之打交道当然,历史已经是历史,我们对历史的基本看法是:不忘记历史俄罗斯在历史教科书里的一些叙述,也可以说给我们很多启发,首先是,要有地理发现的意识。
从历史上来看,我们的先辈是有地理发现意识的,比如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时间还早,曾抵达过非洲东海岸,但我们抵达当地后,没有占据人家土地的意识
换言之,我们发现海外土地的时间虽然很早,但没有建立殖民地这一点与西方列强截然不同其次,我们古代史上对签订条约的认知不够中国古代奉行的是朝贡制边远地区的部落、方国来中原朝贡,带来他们的特产,中原王朝往往赏赐丰厚的礼物,或者赐给他们印绶,比如倭奴来朝贡,汉朝赐予他们“汉倭奴国王”的金印,通过这种形式维系双方的朝贡关系。
在某种意义上讲,朝贡关系的成立主要源于边远部落对中华文化的尊崇,而非臣服于军事手段但这种朝贡体制比较松散,假如人家不来朝贡,也就算了要是我们换一种认知,比如通过双方签订条约的形式来维系这种紧密关系,甚至把对方完全纳入中华体系中,是否更有效果呢?。
这是值得猜想的。#头条创作挑战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