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推荐汽车新车上市培训心得体会总结(汽车培训心得体会总结简短)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8-13
#头条创作挑战赛#当今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于是精神需求开始增长。学习写诗,热衷于诗歌创作,已成为不少人,尤其是退休的老人们精神
#头条创作挑战赛#当今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于是精神需求开始增长学习写诗,热衷于诗歌创作,已成为不少人,尤其是退休的老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年轻时经历过“文革”,荒废了学业的当今一批老人们,想学诗歌,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也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对此非常理解。
我年轻时,从读唐诗开始,对诗歌产生了兴趣,前面的岁月虽作诗不多,但在学习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心得,分享出来,希望能给那些想学写诗而又心生茫然的朋友们作个参考:不同于外国,因为语言文字的特殊性,在我们中国,诗歌分为两大类,既传统诗歌和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又称自由诗,基本没什么规则,只需要有诗的语言和意境,但这其实要求很高,因水平所限,本文不作涉及本文只就传统诗歌作点探讨。
遥远的古风,不敢谈,就说说距我们较近,也被人们应用最多的古、近体诗吧所谓古体诗,形式大体从四言诗开始,发展到五言和七言,不拘长短,只有隔行押韵的要求没有其它的制约但既是诗, 必要求有诗意,所以语言和意境是其灵魂,学诗的朋友,应主要往这方面修练。
这里重点说说近体诗:近体诗,又称格律诗,是古人在古体诗基础上,根据当时的语言发音,总结创造的一种诗歌样式,后来发展出的“词”,则是它的变体和古体诗不同的是,格律诗有了新的规则,就是增加了声调错落排列的要求,既所谓的平仄变化。
使得诗歌在语言优美的基础上增加了声调韵律的优美,易于吟诵和流传,成就了精彩纷呈的古诗词百花园
古人为规范平仄格律,还特地编撰了韵书,尤以“平水韵”为代表,现代又发展出了“新韵”不过,由于历史变迁和人口流动,各地语言的融合演变,当时合则押韵的一些文字,在今人读来,已不再合则押韵了古人总结的韵书,已不完全适合今人的语言习惯。
如果我们仍死板地刻守韵书,就难免出现让今人读来拗口的句子不仅是古韵有与今韵相左的问题,就是当代的所谓新韵,也有与人们平常用语读音相左和与各地方言冲实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在当今,格律虽仍不失为提高诗词水平的工具,但已不宜仍被奉为金科玉律。
我这个不太了解平水韵,也不太了解新韵的四川人,一般是以普通话结合四川话来认定平仄格律,用四川话和普通话的“双语”来测定是否“合律”,自感未尝不可格律诗在形式上大体分为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七言律诗四种。
具体样式及其平仄排列变化方式,可能很多人都已了解,大概率已不需我在此赘言加之讲解起来会篇幅较大,故此亦不涉及
我想仅就当今时代,我们写格律诗是否应严守平仄格律,仰或是只参照格律,在平仄上有所放宽,不强求合律,而以诗意为先,表达一点看法和态度我反对一些人自以为是,盲目否定格律的态度,但也不支持一味死守格律,甚至明明今人读来拗口,已然押不上韵的旧韵字,也坚持使用,以示学识渊博的态度。
我没有学过韵书,所以仅以普通话四声论平仄,也作过一些“仿近体诗”,自我感觉也还可以同时,我还认为,“拗救”应成为格律诗中普遍允许的存在不仅是一、三、五不论,既便是要求“分明”的二、四、六字,以及对句里相同位置的平仄,都应允许互救。
而不是像一些“格律控”先生那样,甚至连对句救都不认可另外,一些前人创下的变体,如“折腰格”、“蜂腰格”之类,都应可以广泛使用这样一来,格律诗的规则就放宽了,创作难度大为下降,从而大大提高人们学习创作格律诗的热情,有利创作繁荣。
当然,我从不敢把我的“仿体”标上“律”“绝”因为我明白,如果标上“律”,就应基本甚至完全合律,不合律就不能称为格律诗,这没有商量的余地,而以我的水平,很难保证完全合律但,我觉得,格律诗,她首先必须是诗,必须有思想,有诗的语言和意象,其次才是格律。
格律至上,只会滋生出无数言之无物的文字游戏,拾人牙慧的风花雪月所以,不应以格律作为判断其质量的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一首诗,如果质地优良,既使格律上有瑕疵,也应予以包容,而这在古代诗歌的历史上并不罕见。
对于格律诗,我十分崇敬,但并不打算钻进去,只乐于作“仿”体说到格律诗,顺带侃一下“词”:词,实际上是格律诗的变体,样式丰富,美不胜收但形式刻板,格律不允许丝毫变化,不似律、绝可以灵活变通其创作难度远胜于格律诗。
在当代,习词之人其实很少,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实际上已经逐渐式微,难以再现辉煌我个人认为,词的发展方向,是去掉格律,向广义的“自由长短句”方向转化,成为古典风格的“自由诗”最后附上两首拙作,一首“仿律诗”,一首“自由长短句”,请诗友们鉴定批评,看看我所论是否虚言、妄言?:
原创 《小草诗叶》 83有感于农民工骑摩托车结队返乡2018年春节前夕又逢岁尾雪轻盈,摩托大军风卷云昔辞乡关追富梦,今回故里慰亲情勤劳始有钱袋鼓,喜悦欣得家山迎岁岁年年归复去,奇观旷世雁成群原创 《小草诗叶》 66。
草 堂 怀 杜 甫2015.08锦官城外,浣花溪畔,寻圣贤踪迹,心崇敬也!亦戚戚焉…想当年千里流寓,何等凄然!仿佛见:褴褛衣衫平生失意,幸赖卷书相伴钱囊空空,却有才思涌泉芳洲扙藜,花溪寻句,佳作篇篇传世间。
真俊杰!是诗人何必轩冕。2023年夏 于重庆(网图侵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