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爆了汽车之家网站首页丰田(汽车之家网站首页找车)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9-21
刚刚拿下30亿元B轮融资,宣布与滴滴组建合资公司的初创车企“车和家”,已于近日完成一重大战略调整。车和家内部孕育了2年的SEV项目已经停止,车和家位于常州的整车厂,目前正在对SEV生产线进行改造,使其适用于另一条产品线——中大型SUV的生产
刚刚拿下30亿元B轮融资,宣布与滴滴组建合资公司的初创车企“车和家”(见链接:车和家B轮融资30亿后,李想坦承了他最大的恐惧),已于近日完成一项重大战略调整车和家内部孕育了2年的小车项目(SEV)已经停止,进军巴黎、旧金山分时租赁市场的计划也暂时搁置。
车和家位于常州的整车厂,目前正在对SEV生产线进行改造,使其适用于另一条产品线——中大型SUV的生产此事车和家创始人李想已向36氪确认车和家创立初期,规划了一大一小两台车:“小而美”的SEV,是台低速纯电动车,定价5万以内,满足城市1-2人短途出行需求。
“大而全”的SUV定位中高端,满足家庭全方位出行需求
作为汽车之家的创始人,李想创立的车和家是互联网造车中最被寄予厚望的团队之一从2015年6月,李想卸任汽车之家总裁、创立“车和家”,至今已经2年有余,SEV项目也孵化了两年车和家的这个战略调整,可谓艰难“SEV是车和家为出行场景打造的产品。
我们判断与滴滴合作,比用SEV做出行好10倍所以从企业战略上,我们选择与滴滴合作”李想对36氪解释停止SEV的原因SEV(Smart Electric Vehicle)是车和家创造出来的概念,目的是为了与微型乘用车、低速代步车相区别。
从产品的角度,车和家SEV介于两者之间从法律的角度,SEV仍然属于低速电动车,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因而无论是卖给消费者还是拿来做运营,都没有一个合法的身份李想称,车和家SEV从未打算面向普通消费者出售,设计之初就是为了做运营。
李想曾经在一个行业论坛上表示,车和家刚开始做SEV,判断相应法规最早会在2016年出台后来眼看到了2018年还没出来,只好拿到欧洲去做分时租赁,因为低速车在海外有路权2017年,车和家先后与法国分时租赁公司Clem、美国分时租赁公司SCOOT Networks签署合作协议,以SEV为载体,推出无定点取还(Free-Floating)模式的分时租赁服务。
年底,李想在微博上发了一组SEV的“大片”:体积小巧、高颜值的灰色2座小车,跑在巴黎、旧金山的柏油路上。“SEV上路!我们即将在巴黎和旧金山启动共享出行业务。”李想说。
言犹在耳,今天这个项目已经结束了分时租赁市场并不像想象中的乐观这门生意的本质还有待探讨,而重资产运营的门槛已经把大部分人挡在了外面过去一两年,分时租赁市场看似活跃,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家公司把商业模型跑通,实现真正的盈亏平衡。
一方面,国内关于低速车的政策迟迟不出台,另一方面,分时租赁市场前景并不明朗,单靠海外市场难以形成汽车工业必需的规模效应在B轮融资和滴滴的合作敲定前,车和家的SEV项目似乎走到了死胡同但转机还是出现了2017年,滴滴先后与12家传统整车厂商达成了合作,为2020年储备100万纯电动车的战略规划拉拢盟友。
1个多月前,车和家也成了滴滴的盟友李想告诉36氪,车和家与滴滴目前已经各自抽调了一部分人手,组建新的团队,合资公司很快将正式成立双方的合作基于两点:第一,车和家为滴滴制造网约车场景的电动车第二,由合资公司运营出行车队。
前者让车和家积累了生产经验,解决销售渠道后者保证了车和家不会沦为滴滴的供应商与滴滴合作后,李想中止了SEV项目回归到布局出行市场的本源,他认为今天的网约车比分时租赁市场更加成熟,与滴滴合作也比单打独斗更容易让方案落地。
此外,虽然李想称,车和家在SEV项目上的投入,只占今天累计融资额很小的比重但继续耗损无疑会让成本投入和团队精力分散车和家是一家创业公司,断尾才能止损“就跟你有2家公司一家公司确定性的回报率有50%,另一家确定性的回报率是3%。
我肯定要把钱都投到50%上面去”李想说即便有一天政策松绑,车和家也不打算把SEV项目捡起来了,“大概率不会”李想告诉36氪,他相信与滴滴的合作更靠近智能出行市场的未来SEV项目还有一些“善后”工作需要处理。
车和家位于常州的工厂,一期投资20亿元,规划了20万年产能,曾经用于生产SEV,现正在对生产线进行改造,使其适用于生产量产车SUV而原本为SUV规划的第二基地,暂时处于停滞状态小车的产品平台,“会以别的形式把产品价值发挥出来”。
而原本负责SEV项目的团队,投入到了SUV以及滴滴定制车的项目中这也给创立2年的车和家带来了一次不大不小的人事震荡不久前,车和家的一名前实习生在知乎上发帖,称由于“一个项目停止”,车和家辞退项目组部分老员工及80到100名实习生,大部分实习生已为公司工作5到7个月。
36氪与车和家求证,得到的回应是:“我们内部并没有SEV团队与SUV团队一说,在SEV的研发完成之后,研发团队已经投入SUV和滴滴项目,生产团队也开始为大车量产做准备”SEV项目损失的资金和人力成本,或许还都在可控的范围内,但兜兜转转拖延了时间。
与车和家同期兴起的初创车企,蔚来、小鹏、威马,都已经陆续进入量产交付阶段而车和家的首款量产车,样车将于今年4月下生产线,随后开始各项功能试验和道路测试,预计2019年上市新车是一款定位25万-40万价格区间的七座SUV,与蔚来ES8对标同一市场。
量产车似乎比布局出行市场更加迫在眉睫智能出行是车和家基于对未来趋势判断的布局,而量产车是眼下“决定我们生死的产品”李想认为,造车这一行,并不存在什么先发优势,现在交答卷还为时过早“丰田不是最早做汽车的,小米不是最早做智能手机的。
”李想说最后大家看的是销售数字但李想认同,新造车企业集中资本、政策和资源优势的窗口期,可能到2020年就要关了到那个时候,补贴退坡,传统车企迎头赶上,竞争加剧新造车企业销量突破了5万台,才能进入了安全区。
如果卖不到5万台,资本和市场的耐心可能也被消磨光了。“要么死,要么生不如死。这是很现实的一个条件。”李想说。
滴滴创始人程维(左)、车和家创始人李想(右)以下为36氪专访李想的内容整理:未来出行36氪:车和家和滴滴是怎么走到一起?李想:各取所需我们需要在未来出行里占据重要角色,滴滴不会很重投入去做汽车制造但是双方对未来的判断又比较一致。
我们和程维聊,团队互相比较认可36氪:程维的诉求是什么?李想:他希望2020年平台上超过100万辆的电动车、产品效率要更高、满足拼车场景的需求等(我们)完全为网约车设计的,按照每公里成本设计的新能源车,同时大幅提升出行体验。
36氪:合资公司是目标是什么?李想:一是从0打造一款,完全为网约车设计的产品,二是联合运营出行车队整个用户的体验我们是能够控制的,数据我们是能控制的我们的目标是做人工智能时代的汽车包括电动车门、线控体系、整个软件控制架构,我们的产品平台就是无人驾驶ready状态。
36氪:这款定制车是什么样的定位?李想:定位很高档,它是用我们电动车平台研发的,体验远超于现在大部分专车的体验,但我们还是让它成为快车和专车都能用的36氪:成本利润怎么计算?李想:我们不是按这个衡量的如果按这个衡量,滴滴也不会找车和家。
我们最后衡量的是每公里的成本,把车价、运营成本、保险成本、能耗成本折进来,大概比目前在运营的,同档次的燃油车做网约车每公里成本节省三分之一36氪:现在好像很多汽车企业都在做出行?李想:我觉得大家最后都会变成出行公司。
很简单的一个场景,假设2025以后,人工智能变得很方便每公里成本不带司机1块钱以内,大部分用户没有理由拒绝这样的产品,因为价格更有竞争力每天上班到门口等着你,这个过程比你去找停车位、洗车还好,价格也不贵。
36氪:未来的智能出行领域,BAT、车企,出行公司会分别扮演怎样的角色?李想:我觉得没有办法预测当生产力变化的时候,生产关系和这个世界都会发生变化人工智能是未来生产力发生变化很重要的一个基础36氪:但出行市场不会是垄断的,大家怎么划分势力范围?
李想:到时候大家都会定义好自己的角色,如果车变成出行,变得跟房地产很相似车和号牌相当于土地、和房子,还有物业管理方、平台方,可能滴滴未来更像airbnb我们希望自己把房子和物业做好36氪:车和家也在研发自动驾驶,自动驾驶距离规模商用还有一段时间,面对前期的投入,创业公司如何平衡呢?。
李想:我们有目前新造车里最大的智能团队。前期会控制有效投入,慢慢增加。前三年大概有5%的收入,投在这上面,后续慢慢增加。
车和家SEV小车、大车36氪:车和家的小车(SEV)是不是不做了?李想:是的36氪:如果未来政策松开,SEV项目会重启吗?李想:大概率不会36氪:那小车的工厂怎么办?李想:我们将为产线做相应改造,使其适用于中大型豪华SUV的生产。
36氪:分时租赁也不做了?李想:我们慢慢会放掉36氪:现在还是有很多人在做分时租赁?李想:在中国能真正跑通出行的方式,一个是网约车,最好的一个是出租车市场,早就证明了自行车,也不错,因为成本低分时租赁,成本非常严格,今天很多企业连盈利的目标都看不到。
36氪:大车的市场定位是怎么判断的?李想:我们认为25-40万市场,比较像手机行业早期iPhone的定位区间那时高端手机1万多,iPhone是6000多我们现在也从中高端入手做便宜的车,一定不是我们的优势。
做太贵的车,我们没有那么强的品牌支撑力所以我们的做法是把70万-100万的车做到25万-40万的价格区间36氪:大车和7座ES8似乎是同一个市场?李想:因为这是未来增长量最大的市场我做新的汽车企业,一定是做超级增量市场。
未来大量的消费升级、早期电动车使用者,都会成为这个区间的用户我们如果做紧凑型SUV,它是负增长市场,很痛苦36氪:两款车未来会形成正面竞争吗?李想:没有,这个市场很大,会实现交叉覆盖ES8追求性能和先进的工艺,我们追求更好的智能体验,和能源便利性。
36氪:大的SUV车和家自己生产?李想:大概率是我们自己来生产36氪:资质的问题如何解决呢?李想:资质这个东西是变动的我们的大车19年上市,资质到时候会解决的市场格局36氪:2018年,新造车企业第一批量产车就要出来了。
您对市场格局是怎么判断的?李想:短期还看不出什么我觉得新造车真正交答卷是2020年这世界上能做出一辆车的人多了,做出一辆车能卖出去才是关键36氪:有先发优势这一说吗?李想:也没有36氪:为什么?李想:丰田不是最早做汽车的,小米不是最早做智能手机的。
汽车之家也不是最早做汽车网站的36氪:对过去2年多车和家的创业经历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李想:我觉得做汽车比我做汽车之家难度大得多,拥有的条件也强得多我们到今天为止融了快60亿人民币,政府给我们非常好的资源,工厂一年多就建设起来了。
我们在2年里搭建起团队,获得世界一线跨国品牌供应链的支持,还有整个国家的政策这在李书福、魏建军创业的时代,根本不存在的36氪: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呢?李想:所有的都是挑战管理模式是挑战,商业模式是挑战,工业基础是挑战。
很大的不同是,我觉得问题和挑战是充满乐趣的最大的挑战是,能不能打造出适应未来的上万人规模的组织和系统相关链接:车和家B轮融资30亿后,李想坦承了他最大的恐惧
报名也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填写表单快速报名- 热门文章阅读 -[荐书] |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安全分析与设计》内容摘选完全版[科普] | EV,BEV,HEV,PHEV,FCV,都是什么鬼?[干货] | 特斯拉工厂最全视频,一次看个够,速速收藏
[干货] | 宝马i3\大众e-up\日产LEAF的动力电池生产视频合集[解析] |形锂离子电池与圆柱形锂离子电池成本分析[干货] | 一文看懂软包锂离子电池制作工艺流程[技术] | 锂电池极片辊压工艺基础解析
[技术] | 锂电池极片挤压涂布厚边现象及解决措施[干货] | 电极在高速干燥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变化研究[干货] | 浅谈锂离子电池内短路模拟[技术] | 充电制度对NMC材料寿命的影响分析[干货] | 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白皮书(2017版)
[前沿] | 锂离子电池掘墓者?双离子电池来袭[聚焦] | 锂电池产业链的中日韩大战[聚焦] | 中国IGBT真的逆袭了吗?[解析] | 深度揭秘丰田普锐斯电驱控制器[解析] | 电驱控制器中的战斗机,特斯拉的
[干货] | 锂电池公司如何构建一流的质量体系更多行业热门资讯及干货,敬请关注“连线新能源”(ID:NELinked)声明:尊重原创、保护原创是连线新能源一贯坚持的原则本公众号基于分享目的的转载,都会在开头位置清楚注明出处。
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公众号所有,如涉及到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予以核实删除
另外,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通讯录欢迎您的加入,微信扫以下二维码,填入公司、职位、电话、邮箱等信息即可加入。
(或者添加微信“Leander_No3”咨询,微信社群加入、百家讲坛/技术论坛等线下活动报名事宜也可加此微信号咨询)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