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就会多巴胺分泌(多巴胺分泌不足)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9-25
为什么曾经浪漫的感情也会变淡?为什么成功人士通常不会觉得自己很成功?为什么几乎所有的节食计划后来功亏一篑?为什么聪明的人也经常会做出糟糕透顶的决
为什么曾经浪漫的感情也会变淡?为什么成功人士通常不会觉得自己很成功?为什么几乎所有的节食计划后来功亏一篑?为什么聪明的人也经常会做出糟糕透顶的决定?这取决于大脑中的一种单分子结构——多巴胺这种化学物质控制着你的欲望、想象、冲动、创造力,出乎意料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的身体受到“向上”和“向下”两类物质的控制“向下”指的是控制当下的神经递质,它们决定了我们当前的感受;“向上”则是指多巴胺,它们决定了我们的长远规划、愿景、未来期望正因如此,多巴胺并不像很多人以为的,是一种快乐分子。
它其实是一种欲望分子,在我们已经获得很多的同时,让我们有更高的期许、更大的目标多巴胺让我们把眼光放得更长远,追求更高的目标,但也同时让人欲望无止境、不知道满足它既能让你体会成功的喜悦,也让成功变得平淡无奇;它让你投入一段感情,但也能让当初的深情被岁月磨平;它能让你获得超高的智商,但也让你与疯狂一步之遥……了解这种物质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决策和生活的,能够帮助我们充分发挥大脑的潜在功能,提高办事效率,在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更好的表现。
这本书对我有什么用呢?结合我自己的实际需求,这本书能怎样最好地解决我自己面临的问题,最触动自己的点在哪这本书我实际操作方面的启示,主要还是三点:1)帮助我了解自己的欲望,进而控制欲望2)利用多巴胺的特性,帮助自己增强对做好的事情的渴望
3)好好睡觉,珍惜梦境,有助于发挥创造力1)更深地了解自己的“欲望”和“想要”,进而帮助自己控制欲望多巴胺在什么时候会大量分泌?生活中的“意外之喜”发生时,以及看到一个新东西觉得 “好想要”的时候多巴胺的职能是帮助“我们最大化地占有可能对未来有用的资源”,让我们“渴望”,“想要”,它用的方式是让我们“感到”兴奋,激动,对未来充满憧憬,浮想联翩,似乎有种飘飘然的愉悦。
当我闻到香喷喷的炸鸡的时候,当我看到一个新的帅哥的时候,当我看到新的商品忍不住开始幻想拥有它的时候,当我又好想好想抽卡的时候,我会知道,这种”想要”的感觉并不是真实的就好像麻不是真实的感觉我们的舌头并没有真的在震颤,只是花椒里一种特殊的化学成分(羟基甲位山椒醇)直接激活了感知触觉的神经纤维,所以我“感觉”像在震颤一样。
我只是被一束我没有办法控制的多巴胺挟持了那么一小下当我走开,不用多久,我就会忘掉这个小小的诱惑,生活平稳而幸福地继续前进“想要”的并不一定是“喜欢”的 就像上瘾的人非常想要更多,但他们并不喜欢那个让自己上瘾的东西,。
清醒的意识甚至会让他们尝试戒瘾抖音,老虎机,抽卡用的是同一个机制,刺激多巴胺分泌,都没有结束地,让人想要更多毒品是坐在瘾之王座上的帝王,它不需要拐弯抹角,它直接药理性地激发多巴胺带来“想要”的是多巴胺,带来“喜欢”的内啡肽和它的朋友们。
(血清素,催产素,内源性大麻素,etc.) 他们不一样短视频为什么停不下来,因为它永远”没有结束“,永远有下一个,永远有兴奋的未知,永 永 远 远 有下一束小小的多巴胺喷射,在脑海里,让你乐那么一小下这和多巴胺完美吻合,
因为多巴胺永不知足,多巴胺永远渴望更多,永远多巴胺的出发点是好的,它的本意是帮助我们最大限度地去获得对生存有利的资源它形成的原理,它工作的机制的详细解释,书里更全面,就不展开了它本身不是坏东西它无所谓好坏。
最后,在面对诱惑的时候,最强的应对可能是,驻足思考,到底什么是我的更大的“想要”,等一下,让控制多巴胺追上,发挥作用只有魔法可以打败魔法!多巴胺可以打败多巴胺!控制多巴胺重拳出击,原始多巴胺跪地求饶!“不管是天上的飞机、好莱坞的电影明星,还是遥远的山峰,只有不可及、虚幻的事物才富有魅力。
魅力就是一个谎言”隔壁的草坪好像更绿,隔壁的月亮好像更圆,别人碗里的好像更好吃,还没征服的异性好像更可人,试衣间里的衣服最好看,新出的电子产品最吸引人,以后再别想骗到我啦,小家伙们心神迷乱的时候,重复三句话,。
多巴胺 永不知足想要的感觉不一定是真的想要的不一定是喜欢的2)利用多巴胺的特性,帮助自己增强对做好的事情的渴望这件事能成的原理在于Reinforcement learning(强化学习)当你做一个事情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正向反馈(奖励),多巴胺就开始发送信号,“注意,现在要学习新东西了,做这个事情能出发意想不到的奖励,我要发射了!”。
带来一点兴奋和期待,一点愉悦一旦“奖赏回路”建立,多巴胺的释放甚至会提前到你做这件事的时候,而不是延迟的获得奖励的时候于是做事就变得越来越愉快了!很多鸡汤是鸡汤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用他们捏造出来的概念定义了真实的世界,把憧憬渴望的事情设计描绘地苦大仇深,用意志力和斗争克服多少无数艰难困苦来完成的,blabla。
明明持续做一件事,可以靠动机与热情,热爱与相信,享受与专注,这个过程哪怕有艰辛的部分,但更多的也是充满了在正向循环中持续向目标靠近的愉悦与满足,这才是真实利用多巴胺这个特性,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自己,就可以对好的东西“慢慢上瘾”。
例如健身,尝到了健身带来的一点甜头的人,最容易将健身进行下去“你好像变瘦了”,“你气色好像变好了”,自己照镜子的时候发现了一点变化,任何小小的正向反馈,都有助于激发多巴胺奖励回路的启动要尤其珍惜正向反馈,哪怕是小小的,也能刺激我们开启多巴胺的奖赏回路。
当然,坏的反馈也会让我们反思问题出在哪里,进而进步,不过它们和多巴胺的关系不大有一些伟人,往往受到自己的欲望的疯狂鞭打,比如特斯拉,比如乔布斯一些艺术家,拼命追求完美,一些商业精英,一定要实现自己的vision,。
他们也是坐在自己的多巴胺小火车上前进大数据给我们一条很滑的坡道,不注意的话容易滑向垃圾娱乐的深渊但同样利用这条很滑的坡道,多关注点有用的东西,我们能利用大数据+多巴胺,滑向更好的自己~3)多巴胺,梦境,与想象力。
普通人在多巴胺的作用下发挥想象力时,发亮的脑区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变的脑区是一样的所以自己“疯”一点,没什么的普通人最接近天才和疯子的时候,就是做梦的时候,此时信息之间的连接不受我们醒着的时候所用的认知模型的限制,所有的原材料开始疯狂乱窜,当然,我们想的更多/潜意识更牵挂更担忧的人或事会更多的到来。
好好睡觉,做做梦,有助于发挥想象力,打破认知固定模型两年前,我读《稀缺》时,曾写道:「今年读过几本美国畅销书,其共同特点是提出一个有趣且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的观点,然后颠来倒去、反反复复地论述优点是内容丰富,读来轻松有趣且有一定的收获;而缺点是啰嗦、体系不健全、论证逻辑不够完备。
」两年后,这段话可以一字不差地用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思及此处,我翻回封面,发现本书作者利伯曼和朗也是两位美国人,不由得加深了某种偏见(或洞见)多巴胺这个名词我们并不陌生年轻人喜欢夸张地用“多巴胺疯狂分泌”来形容快乐的感受,而这本书的首要任务便是纠正这种偏误。
多巴胺不是快乐分子,而是欲望分子要分析多巴胺的神经机制,首先要了解昆士兰大学心理学教授佩蒂格鲁的一个观点他认为大脑将外部世界分为两个独立的区域来管理:一是近体空间,即可以直接由感官触及的范围,一个充满真实体验的世界;一是远体空间,即感官无法直接触及的范围,一个想象和抽象的世界。
相应地,大脑中有两套不同的回路来管理这两个区域针对近体空间的是当下回路,或称“喜欢回路”,由当下神经递质(血清素、催产素、内啡肽和内源性大麻素)控制它决定了我们当下的感受,负责告诉我们喜欢什么或不喜欢什么。
针对远体空间的是多巴胺回路,它决定了我们的长远规划和未来期望多巴胺回路又分为“欲望回路”和“控制回路”,两者都与“未来”这种幻影有关,区别则在于前者像是动力源泉,带给我们对未来拥有之物的渴望,后者则像是执行工具,带来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和策划能力。
由此可见,血清素、内啡肽等当下分子才是真正的“快乐分子”,它们针对当下行为给出奖赏,即快乐的感觉多巴胺则并不对真实发生的事件作出反应,它带来的“爽感”是针对奖赏预测误差(实际奖赏减去预期奖赏)的于是,美梦成真的时刻,往往也伴随着梦醒时分的低落。
同时,当下回路与多巴胺回路是此消彼涨、相互抑制的并且,相比于多巴胺欲望回路,当下回路弱小而脆弱,远远无法匹敌多巴胺能冲动的原始力量这就是当一个人上瘾时,他并不快乐,却被欲望逼迫着不断重复对自己有害之事的原因。
这也是「生活中强烈的愉悦比强烈的欲望更罕见,也更短暂」的原因最后,由于多巴胺驱动的科技发展和家庭解体,作者下了一个有些耸人听闻的结论,即多巴胺可能会毁灭人类,「我们人类可能都撑不到五六代以后了」而更哲学层面的毁灭,则是现代人容易耽于多巴胺的欲望,而变得越来越不快乐。
就此,作者指出,我们应该平衡多巴胺和当下分子,以此获得和谐,其方法可以概括为“心流”,即精通一件事、专注当下、避免多任务和手工创造这些方法孤立来看未免有些老生常谈,但与多巴胺联系起来,从神经递质的角度解释它们起作用的原因,倒也十分有趣。
在全书开头,作者就以寄语的方式开宗明义地说:「我们在这本书里讲述了我们能找到的最有趣的科学实验结果其中仍有一部分不是定论,特别是后面章节中的实验」从1957年发现多巴胺到今天,不过区区几十年,科学界对多巴胺的研究并不充分,理解也并不透彻。
但也许是为了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书中没有避讳、甚至没有注明科学界未达成共识的部分,更是突出选择了一些抓人眼球的实验,作者自己也坦言:「我们在书中尽可能地选择了突出这种怪异性的研究」因此,这注定是一本有趣但不够严谨的书。
这种不严谨性尤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倾向于用这套多巴胺理论来解释任何事,以至于共读此书的小伙伴们纷纷开玩笑地感慨道:「我现在无论做什么,都感觉是被多巴胺操纵的」从广为人知的爱情和上瘾机制,到为人处事、认知偏好,再到科技进步、社会结构,似乎多巴胺是一切的主宰。
然而,我们知道,一个万能的理论,往往是一个过于简化的理论,且往往利用了巴纳姆效应我们必须对这种单一因素决定论保持怀疑和谨慎面对人体这样的复杂系统,即使撇开主观能动性不谈,单看神经系统对人的影响,其复杂程度就远非一个“多巴胺”可以概括。
而当话题深入到目前的社会形态以及可能的发展方向时,多巴胺的影响力就更不值得被过分放大了二是作者行文中有将人粗暴地划分为高多巴胺者与低多巴胺者两个类型的倾向根据作者的描述,可以容易得出高多巴胺型人的刻板印象:。
一个自由主义者,具有创造力和艺术天赋,聪明理智,充满好奇心,但不专一,缺乏同理心,永无止境地追求进步,却从不停下来享受当下的快乐爱因斯坦、陀思妥耶夫斯基、诺贝尔、舒尔茨均等人被作者归于此类,并用来举例说明高多巴胺人群的特征。
这种论证方法非常诡异作者先预设了高多巴胺者的行为特征,再找到符合某些特征的名人,最后以这些名人的特征证明高多巴胺者具有的统一行为特征这难道不是循环论证吗?要知道,作者根本没有、也不可能实际测量过这些名人的多巴胺水平。
我在阅读时,也会忍不住带入作者的描述,分析自己多巴胺水平的高低但实际结果是,我有一些地方符合高多巴胺能的特征,另一些地方则不符合我不禁产生疑问,所谓的多巴胺水平高低,是一个人针对一切刺激都产生较高水平或较低水平的多巴胺呢?还是每个人对于不同的刺激类型,多巴胺的高低也会有所偏好?我非常主观地倾向于认为是后者。
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之下,会有时是高多巴胺型的,有时是低多巴胺型的对此,我没有任何证据,只是觉得这是不可忽视的一种可能,而书中完全没有相关讨论因此,即使多巴胺水平的高低会在统计学意义上影响人的行为模式,但具体到每一个个体,我们必须谨慎对待这种给人贴标签的行为,也务必不要让多巴胺成为自己的束缚与借口。
人们总说:“荷尔蒙决定一见钟情,多巴胺决定天长地久”可是婚姻是两个人的舞蹈,绝不能凭一己之力我们对婚姻的无奈,是因为需要对方的配合婚姻最关键的是彼此需要为对方改变我们无法控制多巴胺的分泌,但我们有选择的自由:爱或者不爱!我选择放弃爱。
但不爱对于一个每天都在分泌多巴胺的人来说,没了多巴胺是多么痛苦的事” 从此多巴胺开始变散漫,没人要的我今天真好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