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满满汽车评测稿子(汽车评测)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0-07
随着最近各家车企新车频出,汽车媒体也进入了试驾、测试、体验的高峰时段。这几天看了不少自媒体发布的试驾体验类的稿件,整体有一个体会:一篇试驾体验稿
随着最近各家车企新车频出,汽车媒体也进入了试驾、测试、体验的高峰时段这几天看了不少自媒体发布的试驾体验类的稿件,整体有一个体会:一篇试驾体验稿发布效果的好坏,除了车型本身是否有热度,关键还是要看作者的写作技能。
作为多年从事汽车类稿件写作的笔者而言,本人认为,其实这里面还是有套路的,这事实上是一个最基础的写作常识,与稿件是中立的媒体稿还是客户的公关稿无关否则即便是自媒体的编辑高手,也极有可能在这种稿件面前“翻车”。
试驾体验稿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介乎于评测测试类稿件和产品稿之间的稿件类型,从写作难度上说,其实会比产品稿有一定难度,但又不如评测测试类稿件那样专注于技术指标和参数从用途来说,这种稿件要有一定的公信力,不仅要言之有物,也就是有“干货”,还得能“自圆其说”,有可信度,得言之有理。
同时,得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和实际的用车场景相结合在实际的写作中,很多作者容易把这类稿件混同于导购稿和探店稿,但事实上,一旦混同于导购稿,文风就会显得过软,一旦混同于探店稿,写作对象就会错所以,对于这样的稿子,写好的原因有很多,写不好我认为大致会容易犯如下四种错误,在这里提醒各位作者,可以在写作时稍加注意。
一忌:照搬话术很多参与试驾的朋友,都是接受车企或者公关公司的邀请的,所以邀请方最后会提供一套标准的产品介绍或者样稿给作者参考于是,就有作者可能会担心怕写错了,费力不讨好,所以就采取保守的做法,原封不动的照搬客户提供的标准话术。
其实大可不必,邀请方提供的产品资料其实就是一个参考,它通常在几个地方会对撰写有帮助其中包括对车型的定义、定位的表述,性能亮点的概括,具体的参数以及车型的迭代进化故事等方面当我们写作的时候,需要翻查这方面的信息,可以参考官方资料。
但切不可照搬二忌: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其实也是试驾稿件和产品稿件最大的区别和容易犯的错误产品稿通常会突出某个卖点,同时兼顾其他卖点或者性能特点进行表示,会有一个主次但是试驾是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下进行的,无论是表述的顺序,还是涉及的产品点,都无法做到面面俱到。
所以准确的做法应该是注意两点,第一是要和试驾的场景相匹配,第二是一定会有自己关注的,而官方说法中不一定会重点去讲的点比如某SUV车型,官方话术乃至网上的资料可能对于后备箱门只是一笔带货,但是可能试驾者在试驾中,切身感受到了后备箱门开启时对于使用者的好处时,他就会把这个放大。
这就是试驾稿件的价值所在,也就是从试驾者的角度发掘别人没有发现的车辆的亮点三忌:人设混乱试驾稿件另一个比较容易出错的点是人设问题试驾稿件的人设一定是试驾者的视角,所有的描述都要从试驾者的角度出发那么从试驾者的角度,就应该是先从外观看,再进入车内看内饰,再感受车机、感受NVH、感受悬架、感受动力性能、感受泊车等等。
但是就会涉及到一些试驾中可能遇不到但是又很重要点想说怎么办呢?其实也很简单,完全可以通过现场工作人员的介绍的方式来表达这样至少确保了人设的统一,否则频繁的跳出跳入,一会儿是试驾者,一会儿仿佛又是消费者,读者看起来会很累的。
四忌:人云亦云试驾稿件最后一个建议就是,千万别“人云亦云”可能很多作者会在写稿之前,提前上网搜集资料,这么做法没错但是有时却会被网上别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所左右比如一款小型SUV,有人说它适合女性用户,有人说它适合家庭出行。
但可能试驾者从看到这款车的第一眼就会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再加上实际的操作,可能会强化自己对这款车的理解和态度这时候如果能更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只要它与客户提供的官方资料不相悖,那么就是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但如果作者偏不坚持自己的观点,而是人云亦云地follow网上所通行的说法,那这篇试驾文章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以上是笔者这些年写作试驾类稿件的一些心得还是那句话,这几条只是确保大家不至于掉坑里的经验之谈,但写好试驾稿,更重要的还得对车有更深入的了解,比如对于车款的前后发展的传延续的关系、区别,比如同系车型的横向比较,比如不同技术之间的比对,甚至跟更高级别的车型进行比对,会更加加深稿件的可读性。
(文 |特约撰稿人 无篱无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