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后悔深圳第一现场新闻(深圳第一现场新闻回顾2009年4月光明新区圳美村)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2-13
西南连接公明办事处楼村社区,北隔公常路与新羌社区新陂头及羌下村相邻,地形呈东西走向,面积为4.17平
圳美圳美村位于新湖街道北部,东北接壤东莞市黄江镇,西南连接公明办事处楼村社区,北隔公常路与新羌社区新陂头及羌下村相邻,地形呈东西走向,面积为4.17平方公里社区分为圳美和石介头东西两大片区,圳美片区以商住建筑为主,石介头片区以工业园区、农业用地和居民住宅为主。
地名由来圳美村位于原宝安县和东莞县交界,正好在两县交界中间位置,“正好”意同“正美”,而取名镇美村。后来村民为了书写方便,简化为圳美村。
民国时期,圳美地属东莞县塘下新美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东莞县塘下新美乡1958年,属广东省国营光明农场、光明人民公社1988年,属深圳市光明华侨畜牧场农林业队1999年,属宝安区光明办事处2007年,属深圳市光明新区光明办事处圳美社区。
2016年9月,属深圳市光明新区新湖办事处圳美社区姓氏溯源圳美村村民都姓陈,明末清初,圳美村先祖从公明上村分支到公明水贝楼村,再从楼村迁徙至此陈姓,乃中国一大姓,也是新区本地第二大姓陈姓始于周朝初期的陈胡公满、虞舜之后。
胡公满因封于陈而称陈胡公,所建方国亦称陈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由此揭开了陈姓漫漫几千年的历史序幕
现在大部分陈氏子孙都认陈轸为陈氏始祖传至一百零七世孙陈徽,他由金陵(江苏南京)迁至江西西昌柳溪,不断繁衍生息,至今陈姓在江西的人口众多,陈徽成为陈姓江西开基之始祖及至一百一十五世孙陈軝,当时兵连祸结,从江西迁往广东南雄保昌县。
陈軝的后人陈忠生三子,长子陈昂,居东莞茶山石埗粟边大朗,次子陈晏居东莞竹溪桥头乡,三子陈昴居宝安水贝村(今上村、下村社区),这也是光明陈氏的源头陈昴来到水贝,在此地安居乐业陈姓子孙不断发展,至今在公明陈氏人口众多,主要分布在上村、下村、西田、楼村和圳美五个社区。
水贝陈氏一部分迁居西田,另一支迁居楼村圳美村是由当时楼村分支的五房第三个儿子陈遗爱迁移此地开辟建居而成,从此开枝散叶,遗爱宗祠的灯火便延续至今古迹遗存德淳书室德淳书室代表着圳美村厚重文化的最深积淀书室建于清乾隆初年,距今约300年,是光明新区辖区范围内历史最悠久,且唯一保存下来的清代书院建筑。
书室由陈氏17世祖为儿子陈德淳修建书室为三进三开间中天井,青砖灰瓦,雕梁画栋,横梁檩条精美的雕刻与图案清晰可见书院内堂有一个大缸,插满香烛,专供文人学士来此烧香许愿书室的第二进小院在当时是科举秀才读书的地方,门口两个阁楼供他们居住。
书室的第三进院子,上了台阶是私塾先生坐堂的大厅堂革命战争年代,中共游击队曾在德淳书室内印报纸,成为秘密革命基地
岁月的风霜在书室留下了不少烙印,布满青苔的天井,斑驳陆离的墙壁,多少显得有些破旧岁月无声,风云变幻德淳书室历经沧桑,从最初的书院到革命时期红军的秘密基地,到附近几条村子的乡府,再到农村合作信用社,见证了圳美的变迁,如今门庭冷落,难免令人唏嘘。
遗爱陈公祠书室旁边是2011年修缮一新的遗爱陈公祠大红灯笼高挂,门上的对联“遗爱子孙世代传,陈氏万年善德福”,横批“风调雨顺”,门口右边的墙上贴着圳美两百多年来的族谱推开厚重的木门,首先看到的是齐门高的隔断,这是传统的建筑风格,绕过去就可以看到祠堂的内部了。
经过修葺的祠堂已经焕然一新,也依然保留了之前用来垫在柱子底的石墩,还可以用来坐一下,物尽其用
这是一座典型岭南客家风格的祠堂,二进三开间中天井,四合院式的格局,蕴含着“四水归堂”的文化概念祠堂内前厅小后厅大,层次分明,后厅供奉着祖先牌位,厅堂内用木柱顶住横梁,顶端雕梁画栋至于祠堂建于何时、何人所建已无法考证,但据陈氏家族祖祖辈辈口耳相传,祠堂应是明朝初年的建筑。
如今,每个月的农历初一、十五,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依旧会有陈氏族人前来祠堂点灯上香,纪念先祖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