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卅运动简介:五卅运动简介200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4-12-21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走读张园周边的红色传奇故事》新版故事之十二 西摩路弄堂大学与“五卅运动\x26quot;的发源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走读张园周边的红色传奇故事》新版故事之十二
西摩路弄堂大学与“五卅运动"的发源地引子1924年上海大学从闸北青云里搬到当时的西摩路南阳路口在国共两党的关注与推动下,陈望道、瞿秋白等进步人士被推荐来到上海大学,上大的学子也从100多名迅速拓展到了400多名,1925年这里更是成为了五卅运动的重要据点。
上海大学存在的时候一共只有四年历史,但在静安区却有一年有余,并且是它的鼎盛时期,上大对推动五卅运动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和五卅运动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是上大迎来了中共领导的席卷全国、声震世界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
从而使“武有黄埔、文有上大”成为一段佳话。1924年,西摩路上搬进一所弄堂大学 在如今的陕西北路恒隆广场脚下,过去还曾存在过一座红色学府的往事或许就鲜为人知了。
陕西北路原名西摩路,筑成于1914年,1943年更名为祁门路,1946年改名陕西北路,并沿用至今西摩路在解放前的上海算不上大马路,但是名气很响,曾经有一种说法,称它为上海的“洋人街”,类似于美国的“唐人街”。
上海大学是由东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改组而成的1922年,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诞生的上海大学,名义上是中国国民党党立学校,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主掌的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学校民国14年6月,被查封1959年5月,经市人民委员会批准该旧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24年2月上海大学因名声鹊起,学生增加到四百余人闸北青云路校舍不敷应用,为适应学校发展,上海大学改租到公共租界西摩路132号((原陕西南路菜场所在地,原屋已毁,今陕西北路342弄),并在斜对面的时应里民房西摩路522—526号(今陕西北路299弄4—12号)为二院。
另租附近甄庆里、敦裕里、明厚里等处民房为学生宿舍
而这所旧时西摩路上的上海大学,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邓中夏、瞿秋白、陈望道、施存统、恽代英、沈雁冰等,曾在这所学校担任校政工作;
李大钊、蔡和森、章太炎、肖楚女、田汉、俞平伯、胡适、丰子恺、郭沫若等,曾在这里任教或演讲授课;张治中、丁玲、孔另境、施蛰存、戴望舒等进步青年,曾在这里学习革命思想……。
当时瞿秋白,张太雷、蒋光慈、施存统等住在慕尔鸣路(今茂名北路)彬兴里他们经常接触学生,开展工作这是所国共携手合作办的大学 上海大学前身是1922年春创办的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位于青云路青云里)。
因校长假借学者名流之名办校,又携款出国引发学潮学生要求改造学校,请陈独秀或于右任为校长1922年正值国共两党酝酿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时期,中共中央考虑由国民党出面筹办学校更加有利,便告知学生代表请于右任担任校长。
在学生代表及于氏好友的劝说下,于右任应允出任校长,同时建议改校名为上海大学(简称“上大”)。于右任出任校长后,发动国共两党力量共同办学。聘请邵力子出任副校长,
经李大钊介绍,聘请邓中夏为校务长、瞿秋白为教务长建立评议会作为学校的领导决策机构,请孙中山为名誉校董于右任在筹备办学经费、扩建校舍等方面尽心竭力,但因忙于政务,学校的实际领导一直由共产党和与共产党关系深厚的人士担任。
邓中夏出任校务长后,制定《上海大学章程》,明确规定“本大学以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为宗旨”。
邓中夏还在《上大之历史使命》中写道,如果有人问我们的教职员工,你们为什么要办上大?我敢断定十分之九的教职员工会这样回答:“为建国”如果有人问我们的学生:“你们为什么要进上大?”,我敢断定十分之九的学生也会这样回答:“为建国”。
引导上大学生走上革命之路上大开设具有特色的社会学系,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学生参加革命实践聘请贤才任教,邀请名流讲座聘请朱自清、田汉、俞平伯、周建人、郑振铎以及共产党员蔡和森、恽代英、沈雁冰、任弼时、萧楚女、蒋光慈等到校任教。
从1924年的7月起,以上海学联名义举办“夏令演讲会”共计51讲,历时8周。李大钊、章太炎曾来校演讲。上大教师主讲的占一半。听讲者远的则从郊区松江、青浦等地冒暑赶来,络绎不绝。
瞿秋白讲《苏联新经济政策》,挥代英的《中国政治经济状况》,萧楚女的《中国农民问题》,他们滔滔不绝、声情并茂,充满革命激情的演讲、,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
上大没有巍峨的校舍和完善的设备,她以革命的讲法吸引了大批有志于民族解放,追求真理的青年。学生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包括菲律宾,新加坡,印尼,日本的华侨以及来自北大,南洋等学校的转学生。
同时,校内雨后春笋般的兴起了社团活动上大学生会各种各样的政治活动,成了党团结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上大学生会也是上海学生运动的主力,不少上大学生在上海学联和全国学联担任重要工作各种社团应运而生,犹如雨后春笋“社会问题研究会”,“三民主义研究会”,“中国孤星社”是研究社会问题的团体。
“社会问题研究会”举办《社会科学特刊》,请李大钊作《社会主义释疑》,恽代英作题为《中国民生问题》等的演讲
各种学术团体,如湖波文艺研究会,清风文学会,文艺研究会,流萤社,风雷文学社等纷纷成立。上大是五卅运动的发源地上大学子在李大钊、瞿秋白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士的带领下进行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
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在“五卅运动”中,上大师生挺身而出,英勇捍卫工人利益,举着上海大学的校旗走进工厂,走上街头 5月28日,中共中央提出把工人阶级的经济斗争转变为反对帝国主义的政治斗争,决定在30日租界当局审理被捕学生的一天,在租界地区组织反帝大示威。
5月29号晚上,西摩路上,整个上大灯火通明,面对帝国主义的欺凌,学生莫不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学生们组成38个演讲队(决死队)。队长们连夜集会,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空前的反帝风暴就这样呼啸而来。
5月30日,上大的38支演讲队就是在上海大学西摩路校区门口集中,继而分散到公共租界各马路散发反帝传单,进行讲演,揭露帝国主义的罪行的当几千人的宣讲队来到南京路后,遭到巡捕房的攻击,巡捕抢走学生手中的校旗,学生再夺回校旗,巡捕再抢走,学生再夺回。
下午3点,帝国主义者用警棍敲击站在斗争最前列者,上大第四决死队队长、共青团上海地委组织主任何秉彜被打得血流如注也不后退这时,帝国主义者下令对手无寸铁的群众开枪,顿时血肉横飞,殉难者13人,重伤数十人,轻伤无数。
上大在五卅运动中有100多位学生被逮捕。万余名愤怒的群众聚集在老闸捕房门口,高呼口号要求立即释放被捕学生,遭到枪击镇压,进一步点燃了中国人民郁积已久的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怒火。
“五卅”中牺牲了十多位学生,打伤了近百名学生因此社会上流传出“五四有北大,五卅有上大”的赞语从上大出来的烈士,被书上称为英雄的至少有65位他们有的是夫妻同赴刑场,有的是兄弟同赴刑场,有的是在刑场上高唱《国际歌》,有的是在刑场上高呼“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他们认为“火是扑不灭的”,他们的信念是“有国才有家”
6月1日起,上海全市开始了声势浩大的罢工、罢课、罢市,抗议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继而引领了全国范围内的革命高潮从上海的2月罢工到五卅运动,学生外出游行示威,上大队伍总是打着小旗走在头阵,当时不断有人被捕。
上海大学有两面旗帜,一面白色的写着校名,每次学生运动时总是飘扬在队伍最前列;另一面写着"欢迎出狱同学",有人出月就打出红旗去欢迎他,学生们什么都不怕,死都不怕
于是,上大成了帝国主义者的眼中钉肉中刺,必置于死地而后生6月4日,帝国主义,外国商团60余人武装包围上大他们闯入校内,将师生驱至空地强行搜身,并限令师生十分钟内将所有东西搬出,不准逗留,不准再进校门,接着又增加海军陆战队六十余人,声言在此驻扎,强迫学校立刻迂出。
上大的校舍最终被帝国主义武装占领了,从此上大离开了静安区的西摩路,但他们仍继续战斗,去迎接大革命的高潮 “文有上大”名师出高徒在中国历史上,“武有黄埔、文有上大”,这一文一武两个大学都培养出一大批革命青年,也涌现出了不少精英人才,下面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吧!。
先来看黄埔军校!!!
想当年,黄埔师生以“亲爱精诚,团结合作,为国爱民,不怕牺牲”的黄埔精神为旗帜,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演绎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战地剧,有林彪的平型关大捷,郑洞国的缅甸之役,李宗仁的台儿庄战役等等而最主要的是黄埔军校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名的陆军军官学校,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政治人才,特别是我军的高级将领。
在我国开国将帅中更是有许多黄埔军校师生的身影主要有33人:即元帅5人(林彪、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大将3人(陈赓、罗瑞卿、许光达),上将8人(周士第、陈明仁、陈奇涵、张宗逊、杨至诚、宋时轮、陈伯钧、郭天民),中将9人(阎揆要、彭明治、常乾坤、唐天际、曾泽生、倪志亮、郭化若、谭希林、王诤),少将8人(袁也烈、曹广化、李逸民、方之中、洪水、廖运周、张开荆、周文在)。
而文官方面,建国后以周恩来为代表的黄埔师生(包括起义的国民党将领官员)担任中央政府部长、副部长以及地方党政要职的则达数百人以上再来看看“文有上大”的精英人才从这所上海大学出来的高人很多,出了瞿秋白、秦邦宪等。
4位中共主要领导人。
20多年后,从上海大学的师生中走出了吴玉章、张治中等6位共和国副委员长,一位国家主席,两位全国政协副主席,还出了好几位妇女领袖又说名师出高徒当年上海大学的学生多在20岁上下老师也不过20多岁,超过30岁的只有校长等几个人。
可就是这20多岁的名师培育出了一批高徒高徒中有大学者、大作家、大诗人,如丁玲、茅盾、田汉、谭其骧等多人,出了匡亚明、李伯钊、薛尚实等7位大学校长还有,邓小平入团的介绍人是上大人,介绍陈云、邓小平入党的也是上大人。
上大还有两位学生后来成为中国驻外大使:驻苏大使王稼祥、驻丹麦大使柯柏年
出英雄、出高人、出高徒,一句话:出英才。这是办大学的唯一目的,可是英才比例像上大这么高的,实属罕有。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附,中共三大纪念馆里存有上大珍贵资料!
为了弘扬这段红色历史,据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张局介绍,在静安区浙江北路118号的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里,观众也能看到上海大学在上世纪20年代的各种历史资料。
同时,静安区还出版了“静安历史文化故事”系列连环画之一的《红色溯源:上海大学》连环画该书由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局、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等共同策划、推出连环画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到百年之前的上海大学,一起了解红色溯源的故事。
张局说:“早前我们做的很多都是偏物质的工作,以保存历史遗迹,挖掘、建档历史记忆为主。” 张众说,“接下来,我们要和当代青年多接触,要更好地把这些红色记忆介绍给他们,并传承下去。”
而在我们大张园所属的南西街道党工委对宣传红色故事相当重视,还推出一份南西红色路线图,共有21个红色景点,供整个区域化党建200多家单位可组织党员去就近参观。
其中第12个景点就是上海大学遗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本文文史资料参考书1,上海文史资料上海选辑2,邓伟志 《英才辈出的上海大学》3,张才德《上海大学与五卅运动》(注,本文史料图片来自网络)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走读张园周边的红色传奇故事》1,故事一,《 张园对门的毛泽东旧居》2,故事二,《毛泽东为何与二大擦肩而过?》3,故事三《 张园对门的中共地下印刷所》 (附,我的女邻居从中统手下的死牢里逃生)
4,故事四,《方志敏临终手稿在这里隐现面世》5,故事五,《就差半分钟 邓大人就"挂"了》6,故事六,《“小杨生煎”和小老大的60号邮站》7,故事七,《乔石领导的“四维学社”在吴江路77号的地下抗争斗争》。
8,故事八,《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左联五烈士殷夫》9,故事九,《潜伏中统、曾三次采访蒋介石的地下党邹凡扬》10,故事十,《永不消逝的电波》背后的故事一一记威海路338号里李白的秘密电台11,故事十一,《永不消逝的电波》背后的故事。
一一记威海路338号石库门里的李白师傅涂作潮12,故事十二, 《西摩路弄堂大学与“五卅运动"的发源地》 13. 故事十三,《我的男邻居(张园树群夜校地下党员)黎明前在军统枪下英勇就义》(待出) 14, 故事十四,《“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一一记张园的红色夜校(树群夜校)地下党》(待出)。
15. 故事十五,《独家爆料,张园41号原住民见证上海解放》(待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