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棉鞋:运动棉鞋女款都有什么牌子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4-12-30
沈阳80年代流行的服饰,快来看看!
推荐语
某日,属名“沈阳游侠”的网友,在一则帖子留言中,推荐他在同名美篇上写的《1978-1984,我的童年印象》,看完之后,被信息丰富的内容深深吸引,这应该橹哥看到最全、最详细的80年代回忆文章,具有收藏价值,于是转载于此,与网友共享,同时要感谢1972年出生的作者“沈阳游侠”—(来源:沈阳摆渡)
02流行服饰篇那个时候轻纺产品匮乏,市场供应紧张,购买成衣或布料需要布票!我妈说那时的沈阳,每人的定量一年是二十一尺布票(也有人说17尺的,姑且按83年21尺定量,早几年是17尺算吧,小孩减半,还分季节几次发下来布票,长度单位是寸尺丈,那时的丈量工具是木尺,估计买幅宽、克重不同的布料也是有点说法的),刚好够中等个头的成年人一年做一套里外新衣的,但是棉衣棉裤床单被褥窗帘什么的你也得用布票啊!扯布料买棉花商场买衣服都要票,纯棉布大概一尺4毛钱,所以家有适龄青年的还得攒着布票备结婚时用,家里会内部按需调剂分配使用,新婚的要做四套床被呢。
那时候的裁缝是最受欢迎的创业选择买成衣也不认识啥面料,售货员说啥是啥,同款衣服号码大的要贵一点,因为用布料多啊因为棉布做的不耐穿,所以很多人穿的衣服有各种各样的补丁,后来有了的确良,人造棉化纤的东西多了,尼龙袜子也出来了,布票就不那么紧张了,83年才取消布票。
那年月买布料置办大衣在一个家庭里绝对是件大事,什么料子禁穿,什么花色经典不过时是考虑的首位,人们也不在意撞衫什么的
那个年代,衣服颜色和样式是单调的,且很朴素,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若穿个鲜艳点的衣服走在外面,还觉得扎眼呢,随着经济发展慢慢才开始变得五颜六色,甚至追求个性的。
那时衣服也就两三件换季穿,穿了洗,洗了穿,上衣兜别根钢笔,谈不上什么时尚不时尚,出门照样高高兴兴衣领里垫一条纸板,裤子裤线熨得溜直,旧衣服一样能穿出精气神穿出风度大多数男士不修边幅,一件合体的蓝色劳动布工作服就是最帅的服饰,解放军是最受尊敬的人,自然军装也成为人们最向往的装束,七十年代时抢军人军帽是要判“抢劫罪”的,还记得当时警察春秋穿上白下蓝,没有警衔没有警号(83年严打照片为证),冬装则是全蓝。
潮流都是从广州、特区那边学港台带起来的,大人们身上布鞋(现在手纳的千层底至少140元一双了)、解放牌黄胶鞋、猪皮鞋、军装、秋衣(像套头卫衣)、秋裤、大棉袄、二棉裤、棉猴、军大衣、雷锋帽、手闷子、大头鞋等是东北的普遍穿着。
曾看到一期马未都的访谈里说,东北人冬季,两手紧贴伸进棉袄袖子哆里哆嗦取暖的姿势叫“农民揣”;夏天就是穿老头衫跨栏背心小褂趿拉板,裹脚盘着发髻拿着大烟袋锅的老太太(很像地主婆)是另一种风景也流行过海魂衫、格子衫、夹克衫、中山装、梅花运动服、呢子料子皮大衣、缎子面棉袄(现在复古叫唐装)、牛仔裤、大背头、狮子头、小胡子、大鬓角、喇叭裤、花衬衫、蛤蟆镜、三接头皮鞋、的确良、格子半身裙、红裙子、尼龙袜、高领毛衣、五彩坎肩、趟绒、蝙蝠衫、大波浪卷的烫发、爆炸头(不确定和早期的狮子头有啥区别,好像是女款的烫头,但是分开出现的词汇)、电子表,估计人人都有雨靴(后面会提及,此处伏笔 )。
重看电影《小字辈》,完全被七九年上海街头的服饰惊艳到了,至少超前沈阳五年啊,电影《庐山恋》中女主竟然换了43套衣服,俨然就是一部时装片!那时结婚那天的新娘子一大早得去烫头,梳辫子、烫头就是女孩和媳妇的区别,其实那时候处对象的很多是不讲条件的,看中人好就行,结婚时新娘子没有婚纱,婚礼基本上是中式的,就一身红,没去考证金戒指在当时的地位,主要还得看年份吧。
那时没有空调,风扇也少见,全凭芭蕉扇,因耐穿(关键是省布料)易干、颜色艳、板正、不透气、好洗不褪色,所以的确良盛行一时,的确良衬衫配涤卡长裤一度就是最时尚的打扮小伙儿的确良衬衫蓝布裤加上白球鞋小寸头,街边一站就是酷哥一个;妙龄女孩的确良衬衫或者棋子格搭配碎花长裙,仪态万方。
其实广州粤语的音译是“的确靓”,传到北方成了“的确凉”,后来发现这玩意也未必凉快,就成了“的确良”记得我们上小学时只是三年级即82年入夏时做过一次夏款湖蓝色校服,男生做的是短裤,女生是带一道白杠的背带裙,好像没做上装,也没要布票,回想起来就是那时的确良普及了。
82年狮子头港衫喇叭裤蛤蟆镜再拿个四喇叭收录机的一身行头,充斥大街小巷,太过于前卫,过于颓废而被社会主流拒绝,在83年严打时,时髦年轻人纷纷被单位保卫处纠察队剪掉头发裤腿,最早尝试的人则在严打风暴中付出沉重的代价。
影视剧很能带动潮流,比如《从大西洋底来的人》引起麦克镜的流行,然后是小鹿纯子头、秀芝头、真优美头、幸子头、光夫衫、大岛茂风衣、造就万人空巷的《上海滩》带起的程程网、许文强黑礼帽风衣白手套白围巾套装、射雕之后又时兴拿扇子。
那时候人的美是天然的清纯的,没有整容,没有高跟鞋,化妆品没有什么眉笔口红水乳粉底香水,也就友谊牌雪花膏,手牌蛤蝲油、手油,一样就搞定,记忆里有万紫千红、百雀羚、海鸥、蜂花等牌子,爱美的女人靠头绫、发卡、纱巾等打扮自己,敢于自行用炉钩子烫发卷,洋钉子烫刘海,大红纸沾湿印口红,手巧的会钩针钩织壶垫杯垫等,棒针编织毛衣围脖,甚至驾驭缝纫机,裁剪缝补家人的衣物,孩子们的衣服还会像传家宝一样,兄弟姐妹的向下传承,缝缝补补又三年。
洗衣服全是借助搓衣板手洗,冬天洗衣服才遭罪呢,水冰凉冰凉的,八十年代中期单缸洗衣机才开始普及还要票且贼贵,用起来感觉像拖拉机似的震动得厉害,洗回衣服得晃出一地水,也没有干洗,呢子大衣毛料服这种东西,赶上下大雪天抱出来铺在洁白的雪地上,拿根棍子里里外外的使劲敲个遍,衣服就算洗得干干净净了,留下雪地上一片黄黑色。
早前夏天成年女性多穿裤装,穿的裙子多蓝、灰、黑色的,年轻时髦点的穿的白色裙子里面有衬裙;现在街上流行破洞裤撕烂的裤装,搁以前新衣服造这样少不了得先挨揍回头再给你补上早期小学生上体育课得穿白球鞋,后来出了飞跃牌的,一双回力篮球鞋则是大男孩们的心愿。
孩子们的衣服简单,夏天塑料凉鞋,年幼的捡着哥姐衣服穿,带点补丁不会被人笑,八零年左右女生还能买到文革版无檐带红五星的军帽,女生三齐头五号头蘑菇头大辫子麻花辫羊角辫折辫小鹿纯子头马尾巴,小白鞋和布鞋(黑色绒面)都有一根带子,穿的确良连衣裙、半身裙、花棉袄,穿的多露的少,如果哪个女孩穿短裤上街,估计不被老爹打残也得骂个半死,即使小太妹也不会穿短裤,丢不起人,只有运动场上运动员可以穿短裤,更没有热裤超短裙了,起码84年以前是这样吧?男生多短发平头球头,长发打架吃亏,容易被薅住头发,男孩夏天穿的少露的多,裤衩背心是男孩的专利,北京布鞋厂的(山羊标片鞋)白塑料底黑条绒布鞋配白袜子很流行。
那时男孩八成是军控,能拥有军用水壶是很时尚的,男生得防着抢军帽尤其是傍晚,女生是否也有抢的不清楚,学校穿的无非就是涤卡的黄军装蓝军装,春秋时戴黄军帽(的确良的,为了美观里面还垫一层纸,既能使帽子变得笔挺也能防油腻,一般认为军工被服厂出品的内有红印章的就算正品了,其实军帽是草绿色,可能因为避讳吧,才约定俗成叫黄军帽的,后来街上时兴穿西装,军帽也就渐渐不戴了,那时我们都戴了好多年的,现在“绿帽子”谁敢戴啊?),85年冬季流行棉军帽压得整整齐齐的,前面还放个白口罩露出一点白边,裤子是黄大裆,配上黄军挎,里面放两本书(小混混是书包里装砖头或者菜刀防身),非常整洁,手还得抄在袖子里,军棉袄军大衣军沟子风靡沈城,什么3505、3301的,正品很有说道,社会混混有腰上系铜制宽板带的,也有系老款军腰带武装带的,打架用得上很称手。
小学生的一道杠两道杠三道杠就是很酷的装饰品八四年夏天借着许海峰、李宁、女排奥运夺冠的东风,学生中流行过像阿迪达斯的梅花牌三条白杠的蓝色运动服(说到像,现在有点怀疑它是不是抄袭的设计啊),上衣的小牙白色尼龙拉链展开在领子处,蓝白搭配颜色也挺好看的,穿上这个即使不运动,也觉得精力十足,后来长大了,当衬衣衬裤穿也挺好的,软软的也挺舒服。
布票取消之前,小孩穿的很少是成衣,即使买也是大一两号,肥肥大大的,挂着明年后年涨个了也还能穿 大人小孩身上穿戴的衣服裤子衬衫裤衩裙子鞋子(男女都是花裤衩) ,棉袄棉裤棉手套棉鞋,毛衣毛裤毛手套毛袜子围脖甚至被褥被罩被头枕套等等,好多都是妈妈下班后晚饭后点灯熬油,一针一线纯手工缝制(钩织)或者缝纫机踩出来的,做棉袄棉裤棉鞋都是很费时费力的事,特别是做鞋最费工夫,毛衣毛裤棉衣棉裤短了还会接一块,里面凝聚着妈妈浓浓的爱,如果妈妈坐在缝纫机前做起针线活,往往意味着又有新衣服了,即使只是拿着旧衣服缝缝补补,我们也已经很满足了,所以歌词“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的童年写照是一点不假啊。
那时候孩子抻着胳膊帮妈妈缠毛线跟着学习针线活儿,现在来说就是一种亲子活动了我们小时候袜子可是补丁带补丁的,还觉得非常光荣,向雷锋叔叔学习吗,也有捡(亲属给的)衣服穿的,比我们小五六岁的孩子,因为独生子女了,家里条件也好了,可就没有勤俭节约的意识了;那时小孩玩起来丢三拉四的,手套东丢一只西丢一只,所以手套都是用根绳子拴住两只手套,挂在脖子上;小孩穿的棉裤是背带裤,外面套的裤子也没有皮带,都是拿根绳子系在腰间,要是不小心系了死扣,再解背带不顺,特别是冬天多半要出丑尿裤子(女孩较多) 为啥要穿背带裤啊?首先,小孩贪玩,棉裤较重,怕它掉;其次,保护小孩的肚子,不让着凉。
沈阳著名的五爱市场最初就是83年初,一群受到电台广播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感召,在正阳街上从大舞台起往南到西华门这七八十米间自发成立的小摊位地摊儿夜市,一开始也就20来人由于是新生事物,他们的生意出奇的好,但麻烦也接踵而来:有人举报说是资本主义毒草,还有人偷其货物,大冬天使坏,附近居民在人家出摊儿前往地上泼水。
出于无奈,84年5月,业户们选择了搬迁,在小东门(今新玛特位置)成立了“沈河区轻工批发市场”,随着自愿加入的业主越来越多,每天都会发生占地打架的情况85年初,沈河区委、区政府与业户们商议后达成一致,迁至西顺城内街(现在亚玛达电器商店旁),但新的场地仍不能适应形势需要,此时个体业户已有400多,8月份再度为商户选择了五爱街(二中)附近的一片开阔地,市场自此更名为“五爱小商品市场”,从此开始有序发展壮大,闻名全国。
小东门那块儿,后来就变成小东小商品,西顺城那块儿变成了旧物劳保用品市场为主,也有军工用品,后来又多了五金类军工用品因实用、耐用相当受欢迎,那时国营单位发放的劳保用品也比较全乎,能解决家庭不少问题现在回想是不是因那时中美中日关系缓解,国家集中精力搞建设,所以民生方面的军工用品就转民用了?(关于五爱市场历史变迁,感谢纪实小说《五爱街》帮我捋顺了前前后后的历史。
)
来源:沈阳摆渡作者:沈阳游侠编辑:张世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