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会后感:运动会后感谢老师的话简短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5-01-21
是否注重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这一主体,看起来差别很小,但构建出完全不同的教育体系。
儿子就这样被幼儿园赶了出来,我清楚记得那是玉兰花开放的季节我一个人在北京城里绝望地奔波,绝望地诉说,没有人能帮我这是彼时的刘咏秋她儿子在国内幼儿园的教育经历是一段不愉快的记忆——遇到糟糕的状况,无助,走投无路.....她会如何扭转局面,最后将被国内幼儿园赶出来的儿子,送进帝国理工?。
9月20日,我们荣幸地请到了刘咏秋老师,她在百忙中抽空做了一场精彩的公益讲座,参与者超过1500人我们计划分上中下三篇刊出这份珍贵的讲座实录在此鸣谢刘老师的辛苦付出(续上篇)由于在国内找小学的激烈竞争与艰难,我们绝没有料到在国外上学竟然那么简单。
我们按预约的时间走进这所赫赫有名的中学(注:科伦坡国际学校),竟然是校长亲自接待我们;介绍了基本情况后,又亲自带我们参观了校园在国内你哪能随便见到校长?能有教务处长顺便在哪个地方跟你匆匆交代两句就很给面子了。
儿子和我马上喜欢上这所学校然后是考试,由于儿子半个英语单词都不认识,只考了数学两天后,学校通知我们儿子被录取了就这样我们给儿子办了休学手续,让他在科伦坡国际学校就读与国内相比,国际学校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放松。
没有早读,没有背诵,没有寒、暑假作业儿子在国际学校十多年,唯一的暑假作业到了13年级才有,相当于国内的高三,也就是中学最后一年,而且只此一次小学头两年没有考试,用平常的作业来综合出期末成绩家庭作业很少,除了一些需要团队合作的“project”之外,半小时之内肯定完成。
2007年的project所谓project,是要孩子们根据课堂所学的知识,几个人一起合作,用泡沫板、废弃纸盒子等等做一个模拟场景,比如地理课上做的拦洪水利工程,就是在泡沫板上,做两座山,建一座大坝,要有泄洪闸,要避开居民区等等。
历史课上,要做一个发掘遗址,得有寺庙、王宫、集市等等,还要做一张相应的藏宝图我记得儿子为了表明这张藏宝图是文物,画好后用茶水浸泡过,然后放在烤箱里烘干我当时就乐,说原来赝品就是这么产生的啊学校下午三点放学,幼儿园更早,一点种就放学。
我后来明白,这都是根据孩子的身心特征来制定的,目地在于不让孩子因为离家时间太长而产生被抛弃的错觉和焦虑感老师对孩子的评价体系完全变了最重要的是老师对孩子的评价体系完全变了国内幼儿园不消说,儿子天天都有不是;到了小学,尽管老师也跟家长提倡“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但在具体过程中,批评的口吻还是自然流露:今天哪节课没有遵守课堂纪律;书包、课具没有收整齐,甚至是没有好好吃饭。
最后这一项我特不理解学校为孩子定的盒饭,老师要求孩子们在半小时至四十分钟内吃完,然后进入趴在桌上睡午觉的程序,孩子吃不完,老师赶时间强喂,好几次把我儿子喂吐了我后来反复给老师解释,他爱吃吃,不爱吃没关系,吃多了反而会扁桃体发炎,也不行。
最后我明白是老师担心孩子体重下降怪罪学校,就向她担保我绝对不会这么做,才让老师停止了硬给儿子喂饭的行为那国际学校是怎么做的呢?孩子兜里揣点零钱,自己上学校小卖部买点类似三文治、牛角面包这样的点心,填填肚子就行。
由于放学早,营养不良的问题不会存在国际学校的老师每天夸你的孩子是那种把孩子当作天使的夸奖Chen is a nice boy, Chen is a brilliant boy, Chen is so good……你总是听到这样的评价。
不仅如此夸完了要反过来问你:他快乐吗?他喜欢学校吗?这是很不平常的反问句,国内和国外教育的区别立即显现:国内偏重完成教学任务;国外则更注重孩子的感受深究下来,这样的方式也贯穿在我们的家庭中举个例子在见客人的时候,我们喜欢让孩子背诗词等等,展示才艺,让我们觉得有面子;国外的家庭更注重孩子与他人的互动,让孩子尽快去除陌生感,适应不同的气氛。
反过来,国外孩子如果在公共场合做了什么不适当的事情,父母立即小声跟孩子对话,找出原因,解决问题;我们则立即会觉得孩子丢人,本能反应是责骂、训斥他们。
演出百老汇歌舞剧《Everything Goes》。
坎普学校的《音乐之声》剧照是否注重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这一主体,看起来差别很小,但构建出完全不同的教育体系比如国际学校从幼儿园到13年级都有戏剧课——这是欧美国家戏剧人才源源不绝的重要原因——戏剧排练都在课堂上进行,全剧也是全班一起上,大家分任不同角色,戏剧一般都场面宏大,有对话、有情节、有唱歌跳舞,有单独表演也有群体表演,所以小孩全都能找到合适的角色。
我儿子刚去,不会说英语,照样化妆上台,角色是扮演一棵树,就说一句:我在这儿家长的唯一任务是做观众,演出那天,到学校买票入场,观看孩子们的表演几乎每一次表演结束,大家都会起立长时间鼓掌,很多家长都泪流满面——一次次戏剧表演看过去,你亲眼见证着孩子的成长。
同样的情形发生在音乐课上以希腊的Campion School为例音乐课是要学习音乐史的,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便学会了怎样欣赏各个时期的音乐学校每年有两场音乐会,新春音乐会和圣诞音乐会,所有专修或选修音乐的孩子都会参加演出,家长照例是观众。
坎普学校的音乐会。
坎普学校的圣诞音乐会有必要强调的是,在这样的场合,校长是不会出面讲话的,实际上没有任何讲话,演出完全像正式的音乐表演,人手一份节目单,还有中场休息,音乐老师只在演出结束后,做一个简短致辞,主要是感谢参与的孩子和老师。
而我儿子的钢琴老师,一个伦敦音乐学院钢琴系毕业的大帅哥,主要任务就是给表演的孩子们翻乐谱、掀钢琴盖打破界限、巧妙设置同样是管理孩子,国际学校的理念和侧重点也不同以科伦坡国际学校为例学校每个年级招收三个班,科伦坡国际学校的英语缩写为CIS,三个班就据此命名为C班,I班和S班。
但学生所属的班并不固定,因为一个学年之后,所有老师都要轮换,所有学生都要重新编班,孩子们三个班轮流呆了个遍学校解释,这样做的理由,是要学生在最大限度内,适应不同的老师,认识最多的同学,一句话,通过编班来实现学生适应能力和交流能力的最大化。
通过变换老师和给学生重新分班,打破了 “班”的平面界限,已是颇具匠心;而通过校服的巧妙设置,打破了“级”的垂直界限,则更是令人叫绝。
科伦坡国际学校的红、绿、蓝、黄四个运动队儿子入学很长时间后,我们才注意到他校服左边袖口上,镶有一小块蓝色三角形的布料;又很久之后,才发现不同孩子衣袖上的这些小三角形,颜色不尽相同问儿子这些小三角形是什麽玩意儿,儿子回答:House!是的,房子那个house,不明白。
再问,说班上有四个不同颜色的House,分别是红、黄、绿、蓝,儿子自然属于蓝House了至于House有何用,儿子完全说不清楚,我们也不在意直到有一天,儿子嚷嚷要穿蓝色运动服,说是学校的要求,我们才知道他唯一的蓝色圆领衫属于运动会专用服,而所谓“House”不是房子,而是“队”的意思。
原来,孩子们一入学,就被分为红、黄、绿、蓝四个运动队,与班的不同之处在于,自己所属的运动队是不能更改的,从入学直到毕业,你所属的运动队不再变更但由于每个班都按红、黄、绿、蓝分队,因此学校运动会上,你看到的是四个队的竞争,而非班级的竞争,你的队友涵盖了各个年级——孩子们在运动会上为自己所属的队加油的时候,
另一个界限,年级的界限,就这么自然而然地突破了!关于House,我家调皮儿子制造过一个笑话一向粗枝大叶、丢三落四的小家伙,终于在某一次运动会上,忘了换穿蓝色队服,照样穿着平常的白色圆领衫,大摇大摆进了运动场。
负责整队的同学跑来问他,你是哪个运动队的(Which house do you belong to)?儿子随口回答:白队(White House)!英语里,White House更以“白宫” 而著称,因此这个笑话很快流传开来,最终由老师嘴里传到了我们耳里。
当然这是题外话了学校以学生为主体,还表现在尊重孩子的成长上每个班有班主任的情形只到小学为止,到了初中只设置年级主任,因为这一时期孩子们开始反叛,过多的干涉和管理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高中则只有一个负责高中部事务的老师,基本让学生自立,但这个时候学生被要求必须做义工达到一定的学分,作为毕业申请大学的硬件之一,目地就是让孩子们开始懂得承担社会责任。
到了高三,要全力以赴准备大学入学考试以儿子在希腊就读的坎普学校为例,这一年再不要求穿校服,也不管迟到早退,学校专门有一间办公室给高三学生,他们可以课余在里面闲坐,讨论问题,甚至打扑克、喝咖啡另外,学校图书馆是为学生开放的,真正能进去读书借书;学生在校园里能跑能跳;学生课间自由玩耍,无需老师带着跑步。
我曾经跟儿子同学的母亲聊过学校的事她是一位经济学教授,经常到赫尔辛基、伦敦等欧洲城市去讲学她说,一个孩子们笑着去上学,笑着回家的学校就是好学校她的两个女儿都在希腊的坎普学校(待续)刘咏秋简介教师、编辑、记者。
码字、摄影、摄像曾在斯里兰卡驻外6年,目前驻希腊教师家庭出身,师范毕业,曾在高校执教十载刘咏秋先后带着儿子在北京、斯里兰卡和希腊接受学校教育如今刘咏秋的儿子已考入帝国理工就读航空航天专业刘咏秋在《三联生活周刊》的教育系列文章,几乎篇篇阅读10万+。
声明:本文为原创作品,未经作者授权,禁止任何媒体、微信公众号、微博转载。(付费转载请在后台留言,或联系微信:hhclassroom01)
Make World Your Classroom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