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第五版课后答案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5-01-23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一改传统教材通过举例说明,给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的传统做法,让学生参与活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情况,进而自然的提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一改传统教材通过举例说明,给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的传统做法,让学生参与活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情况,进而自然的提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同时,还指出匀速直线运动并不常见,我们可以把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运动近似的看成是匀速直线运动;即使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在粗略研究其运动情况时,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匀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描述其运动快慢的程度,使学生初步接触物理学研究问题中常用的理想模型方法。
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通过学生熟悉的两个场景引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用不同的方法判断直线运动的性质本节例题介绍了两种解法,意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匀速直线运动及其规律。
2、了解变速直线运动定义及其判断方法3、能用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及处理能力在理论总结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及信息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战胜困难,互相交流合作,并了解物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科学知识,争取做一个对社会及国家有贡献的人【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匀速直线运动的判定及其规律教学难点:通过图象认识匀速直线运动【教学准备】秒表、刻度尺、玻璃管、橡皮塞、橡皮筋(红线)、清水、红墨水、坐标纸、铅笔和Flash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方法】本堂课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情况,借助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来寻找物理规律,从而自然地提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然后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运动情况,都可近似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并让学生得出速度的公式进一步用课件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了解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及其判断方法,最后通过例题的计算,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观看“龟兔赛跑”视频提出问题:究竟谁的速度更快一些?要知道它的答案我们就要研究本节的内容直线运动【设计意图:从“龟兔赛跑”视频入手,从视觉和听觉上刺激学生,为学生的学习留下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与激情。
】二、新授:1、活动5.7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请学生阅读书本第117页实验的具体做法,然后请学生对实验细节提出问题如果学生不提问,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1)气泡有一定的大小,因此测量零点放在何处?。
2)书本上实验所用的管子,每隔10 cm测一次时间,间隔太短,来不及测怎么办?3)怎么准确确定10 cm、20 cm等的位置? 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具体的实验方案学生实验,并将测得的数据填入表格内从O
点开始的路程S/cm010203040从O点开始记时的时间t/s04.79.714.819.6【说明:本活动需对路程和时间同时进行读数,难度较大为解决这一困难,建议两个人合作进行,可分别在0、10、20、30和40处用红线或橡皮筋做上标记,标记的起点最好离管底远一些。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开始启动秒表时不至于手忙脚乱此时,气泡运动的速度也比较容易趋于稳定】2、数据处理:1)表格法:区间S/cm0-1010-2020-3030-40通过各区间的时间t/s4.75.05.1
4.8通过各区间的速度v/ms-12.12.02.02.12)图像法总结规律:气泡在上升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正比,运动速度可以看作是匀速的【设计意图:本节一如既往,重视物理图像的教学活动后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数据作出s-t图像,形象地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在教学中,还可引导他们作出v-t图像,更自然地得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3、归纳:定义:物理学中把这种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出示匀速直线运动图片。
滑冰、自动扶梯、行驶的列车【说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运动情况,还指出匀速直线运动并不常见,我们可以把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运动近似的看成是匀速直线运动】公式:v=s/t(能否说v与s成正比,v与t成反比)。
练习: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运动路程越大,速度越大B. 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C. 通过相同路程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说明:通过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巩固提高。
】4、展示:运动员起跑后的拍摄的频闪照片播放自由下落的苹果视频归纳:物理学中把这种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的公式:v=s/t关于平均速度:1、对于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与速度的平均值不是一回事3、巩固练习:例题1、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子在远远超过乌龟后,便骄傲地睡起觉来,一觉醒来后发现乌龟已悄悄爬到了终点,兔子跑到终点后后悔不已在整个过程中( )A.乌龟始终比兔子跑得快
B.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C.乌龟的平均速度大D.兔子的平均速度大例题2、运动员在百米赛跑中起跑时的速度为9m/s,中途的速度为8m/s,冲刺时速度为10m/s,他的成绩为12.5s,他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
A.10 m/s B.8 m/s C.12.5 m/s D.11.1 m/s【说明:通过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巩固提高】5、速度计算公式的应用例题:一列长为360米的火车匀速穿过一条1800米的隧道,测得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时108秒,求:。
(1)火车的运行速度(2)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时间分析题意,学生根据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已知、求、解、答变式训练:一列长为200米的火车匀速穿过一条铁路桥,测得火车完全通过铁路桥需时58秒,若火车的速度为30米/秒。
求:铁路桥的长度是多少?【说明:通过变式训练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加强学生理解】六、动能1)出示图片风力发电2)出示图片漂流和漂流的视频3)出示图片洪水和洪水的视频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归纳: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三、小结:(板书设计)三、直线运动

四、课后反馈:五、教学反思:《直线运动》的难点在于对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和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教学的难度在于能引导学生去思考看似简单的物理现象中所蕴涵的物理知识合理质疑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我对“疑”的理解是,疑问要让学生觉得的确是疑问,还要让学生跳起来可以触到。
为此按照“运动分类--直线运动分类--匀速直线运动认识”这样一条主线,由于前面的铺垫他们很容易地就给出了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但很快,他们就因举的汽车运动的例子发现了矛盾,对自己给出的定义提出了质疑,陷入了思考。
层层递进的质疑使学生的思考严密、完整了这些逐步深入的问题,顺应了学生的思维逻辑,又能够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因而整堂课,学生自始至终是兴趣高涨,也就能够积极地参与思考也正是因为质疑的成功才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索、和主动解决问题的欲望,学生主动学习方式自然也就形成了,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匀速直线运动是所有运动中最简单的一种,但它是研究复杂运动的基础,也是学习后续内容——二力平衡、惯性、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等的基础之一对速度知识的学习包告了初中物理学习中的四个“第一次”第一次感受用“理想模型”的方法;第一次比较规范地运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理现象;第一次体验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第一次接触定量公式计算。
对于“速度”的计算公式,初中学生在小学数学应用题就已经比较熟悉了但他们对速度的认识多半还只停留在将生活经验和抽象的算术计算相混合的模糊状态中初中阶段在速度的教学中,首先运用控制变量的思想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比较,再利用数学方法对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同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得出速度的定义。
从教学效果上看,学生对速度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了系统、详尽的了解从教学反馈上看,学生掌握程度较高通过自我反思,认为本节课还有以下可以改进的地方1、本节课的重点是速度概念的形成过程,此过程在讲解的过程中不够突出,应该放慢节奏,将每个步骤讲细讲述。
2、为了突出重点,保证足够的时间,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一下删减,可把速度的有些介绍部分的内容挪到下节课再讲3、讲解中要注意引导过程要紧扣逻辑思维的顺序,语言既要严谨,又要通俗易懂,使得整节课比较流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