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ppt课件:新文化运动ppt课件人教版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5-01-27
“教育即引导”。成绩是学生学出来的,好的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学、激发学生学,教师在课堂上要多让学生看、说、思考,多让学生探究、交流,只在关键点上进行适当的引导。
在当初确定将部版新编历史教材八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一课作为同课异构的课题时,我也有些犹豫,因为我深知历史公开课中,文化课是比较难上的;我身边也有同事向我建议,如果可能的的话,将同课异构的课题定为上第
13课《五四运动》但是,我最终没有改动课题,主要是因为个人的三点想法:一是因为我认为同课异构不等同于公开课,更多的是研究课,是同行之间教学上的相互研讨交流,如果仅为了让自己的课上的更好看或获得同行的好评,这有些太功利了,也违背了同课异构的初衷;。
二、我认为,如果有意回避不太好上的课题,用大家都认为好上的课题来同课异构,固然会出彩,自己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永远得不到锻炼提高;三、为了个人的虚荣心而改变正常的教学进度,选择自认为好上的课题来同课异构,自己内心不安。
课堂实录:多媒体课件:
《新文化运动》一课的教学设计流程:一、导入新课1. “温故而知新”直接出示上一单元---第三单元标题,提问“”民主共和的先行者是谁、中华民国建立的时间,然后设疑过渡:中华民国建立之后,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使得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广泛普及,但在人们生活中仍然存在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现象。
2.材料研读导入新课先出示两则材料,请同学们思考:中华民国建立后,在人们的思想领域存在什么问题?展示的材料共同反映了,中华民国建立后,虽然封建帝制被推翻,共和体制已经建立,在很多人们的思想里仍然存在着封建帝制思想。
教师启发过渡:这应该如何去解决呢?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也在反思教师启发过渡: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陈独秀的反思,及时出示有关陈独秀的文字材料,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得出结论:陈独秀认为要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必须要将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
由此,教师总结引出本课课题:于是,在陈独秀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下,开展了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这就是历史上的新文化运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同步出示课题二、出示并理解学习目标。
三、自主合作探究出示“小组合作探究”要求,指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预习本课内容四、展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图片,以人物为主线,提问考察了解这些代表人物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1.蔡元培:重点通过理解其“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思想,感受他对于新文化运动的突出贡献是使北大成为新思想、新青年的集聚地、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2.陈独秀:一是通过分析他所创办的《青年杂志》、首先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理解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中非常重要的领导人物之一,促进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和科学的广泛传播,启发着青年学生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法,并特意引导学生一起观察解读
P60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推动作用;二是通过教材P58内容,认识到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不仅思想上有重大创新之处,而且在文学领域倡导文学革命,理解其倡导的文学革命有助于更好的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和科学,从而扩大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
3.鲁迅:突出分析他为什么以及如何抨击封建礼教,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4.胡适:通过一段有关胡适倡导白话文的视频,突出他在文学革命方面的贡献5.李大钊:引导学生阅读第15课P63课文,介绍他在新文化运动后期的突出贡献是引入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这是更新、更先进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正因为中共领导革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的曙光。
五、展示有关新文化运动前后社会变化的史料,理解和总结“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六、研讨交流课本P57“问题思考”,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局限七、提问手写板书内容,总结全课教学反思:2016人教版历史八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一课是第四单元的起始课,它上承第三单元“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黑暗统治,下启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如果仅是知识的传授,不仅课堂显的单调无味,学生学的无趣,而且不利于学生对这段时期历史的整体理解,所以我对《新文化运动》一课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是分五大块:
第一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通过新课导入,帮助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首先按照我平时的教学习惯,还是先“温故而知新”,由旧知设疑,通过精选材料的研读分析,循循善诱、层层递进,让学生理解思想文化领域革命的必要性,由此导入本课课题。
这样导入,既短平快,又较好的解决了本课的难点之一——新文化运动兴趣的背景第二块,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根据新版本教材图文并茂、史料充实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对比较抽象的新文化内容有较具体的认识和较直观的理解,我适当调整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将本课重点放在五个代表人物身上,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查找归纳新文化运动中代表人物的主要事迹,在此基础上,用史实结合适当的阐释分析,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归纳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就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抨击旧道德、旧文化,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化,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宣传马克思主义”等,并理解这些新思想、新文化倡导者们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并在此过程,教师同步手写板书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为本课的最后总结做铺垫。
第三块,“新文化运动的意义”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课本上虽然有结论,但学生不易理解为了突出这一点,我首先在学习了解“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环节,有意识的引导铺垫,如在介绍蔡元培时,我引导学生感受“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提倡男女平等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在介绍陈独秀时,我引导学生观察第。
13课五四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然后重点分析两幅PPT图片所展示的有关新文化运动前后社会生活方面变化的史料,以史实为依据,论从史出,让学生真切的感受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最后,运用课文中的“问题思考”,引导学生回顾分析新文化运动中代表人物的一些过激做法,并结合现实中提倡“八礼四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阅读文言文,让学生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也存有一定局限性,并启发学生能正确的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达成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第四块,课堂总结因为是同课异构,我不想按照平时的常规,课件上课就用课件总结,所以我尝试了一下用手写板书进行全课总结,虽然也难免俗套,基本还是师问生答,但我自我感觉还不错,而且给了学生课后补救的机会,因为课件一展而过,学生课后想补救整理都没有机会。
第五块,延伸拓展这是本课的一个遗憾,我本来设计了一个板块——“总结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想借此帮助学生回顾整理中国整个近代化探索的历程,拓展探究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但由于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环节,因为学生小组合作不到位,我临时决定将本来计划的五分钟预设时间延长到。
8分钟左右,所以导致后来的课堂总结很仓促,也就没有时间去延伸拓展,这一环节没能按照计划实现教后反思,在本次同课异构活动中,我虽然没能完全实现当初的教学设计,但是我感觉还是有很大收获的:首先,我对新文化运动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因为同课异构本身是对外展示课,这促使我在备课环节,比平时花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课本、教参也仔细阅读了四五遍,这是我平时备课中没有做到的,也正因如此,让我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有了更多的理解其次,让我再次坚定了自己以前“教育即引导”的教育观点。
我平时的课堂习惯于让学生围绕我的引导安排下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在课堂上比较自由,自己教学语言很多时候也比较随意,我这样组织教学,是因为从自己学生时代的感受中,我始终认为成绩是学生学出来的,好的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学、激发学生学,当然这里也有个人自私的想法,我不想把课堂搞得自己上的累、学生也听的累、学的累。
所以,我在设计本课时,出发点很简单,多让学生看、说、思考,多让学生探究、交流,我只在关键点上进行适当的引导第三,要想在教学上进步提高,不仅要自己钻研,一定要多向身边的同行、同事学习请教在周围的同事知道我要在同课异构活动中上课时,他们认为这对我而言不是什么难事,但我深知自己平时的教学水平,包括自己平时教学中还有很多不太严谨和不规范之处。
所以,既是对参与本次同课异构活动的各位同仁的尊重和负责,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和负责,我在备课和试上环节,请教了身边的同事,他们给了我很多好的建议和意见,让我受益匪浅,真诚的感谢他们,但因为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个人习惯,实际课堂和教学设计还存在一定距离,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磨练和改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