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大师(相声大师小说)全程干货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8-12
薛宝琨:电视相声,全是靠着导演在那儿导,甚至连笑声都有托儿,我们常常怀疑自己的智商,怎么这事这么可笑呢?
请点击上方“长城曲艺网”关注我们精心遴选 每日推送署名及版权声明长城曲艺网及其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账号,致力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弘扬传播,由于人力有限,难以对所刊发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逐一核实并明确标示其来源,对此,我们深表歉意。
工作当中,如未能为您署名,请及时告知,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也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薛宝琨:1935年生,南开大学教授,著名曲艺理论家上世纪60年代薛宝琨调入中国广播说唱团任创作员,先后与侯宝林共事达20余年,在中国曲艺理论研究领域声名显赫。
著有专著《侯宝林评传》、《中国的曲艺》、《中国人的软幽默》、《怎样欣赏戏曲艺术》、《中国说唱艺术史论》等随着2006年12月20日马季先生的突然离开,关于相声大师的提法再次成为热门话题,记者专访了薛宝琨教授,他认为能被称为相声大师的只有张寿臣、刘宝瑞、侯宝林、马三立4位,同时他还提到了歌颂型相声、电视相声以及郭德纲的迅速蹿红……十年之后,重温这篇文章,其中的一些观点仍颇耐人寻味。
2016年2月28日,薛宝琨先生去世,经年有余,再刊旧文,聊作纪念
有一本书叫《毛主席听我说相声》,记录了毛泽东与几位相声演员的交往 薛宝琨看见过侯宝林被请到中南海为毛泽东说相声马季、刘宝瑞、马三立也被请去过,但侯宝林是被请最多的,给人的印象是毛泽东更欣赏侯宝林。
侯宝林被请到中南海说相声大多是在周末,相声表演穿插在舞会当中,中国广播文工团的歌唱演员曾经被邀请过从1950年到1965年,这样的经历经常有侯宝林有相当一部分段子就是在这个期间录下来的,那是侯宝林的鼎盛时期。
马季也是被请的演员之一,作为侯宝林最欣赏的徒弟,马季对侯宝林的追随一直到1966年以前薛宝琨看见过这种追随,也看到过追随的终止 1971年,林彪在温都尔罕摔死的时候,薛宝琨和侯宝林坐在田间干活,其时他们正经历着人生最晦暗的时期,他们分别被打成“反动权威”和“右派分子”下放到京郊的农村劳动。
在1966年以前,薛宝琨跟侯宝林的相处是彼此礼貌客气,互相尊重1966年以后,两人一块儿倒了霉,一块儿下干校,就成了患难之交,可以无话不谈并没有人传达林彪事件,但是薛宝琨跟侯宝林说你可能要回去了,你回去得肯定比我早。
侯宝林不信薛宝琨说:“你记住今天这个日子,看我灵验不灵验” 此后不到一星期,侯宝林就被宣布允许回家探亲,回去以后就再没有返回乡间劳动 一年以后,薛宝琨也回到了北京,重新回到广播说唱团的创作岗位 2006年12月28日,记者在南开大学东方艺术学院专访薛宝琨教授。
马三立是惟一有文化的 记 者:马季之后,相声的大师时代被终结,您经历过相声的侯宝林时代,马三立时代和马季时代,您怎么界定“相声大师”? 薛宝琨:大师,我的理解是应该站在时代的峰巅,能挽狂澜于既倒,领一代之先锋,这样才可以作为大师,具备大师的条件应该有几条:他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媒体炒作起来的,不是一时的社会潮流推举的;还有就是他要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我们不必急着确定谁是大师,任何的大师都是要经历史和时间的积淀 记 者:按照您这个标准,谁能领受相声界大师的桂冠? 薛宝琨:我心目中的大师就四位,张寿臣、刘宝瑞、侯宝林、马三立张寿臣建国以前就是大师,传统的单口相声经张寿臣之手,达到经典的程度。
单口相声可以进入世界文学艺术之林,它延续或者承继了清代的话本小说这一脉,同时又具有喜剧的元素张寿臣的单口相声《小神仙》、《化蜡扦》是民国时代社会众生相的写照刘宝瑞是张寿臣的徒弟,他写传奇故事,写历史往事,从笔记小说汲取养分,用相声讽刺贪官污吏,他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官场斗》活画出那个时代的民俗和民风。
第三位是侯宝林,他是雅的代表,侯宝林也说了很多传统相声,但是他的新相声更具时代感,他力挽狂澜,使相声起死回生,从低潮走向复兴,从地摊登上大雅之堂第四位是马三立,他是传统相声的代表,马三立把相声做到大俗的程度,因为他长期在底层生活,对底层民众熟悉。
马三立是相声这个门派里惟一有文化的,他是文哏的代表,他的外祖父是文哏的创始人,他本来是应该沿着文哏去讲的,文哏就是讲文字语言游戏,“掉书袋”,但是因为他太熟悉底层生活,改变了他的路径,所以一俗到底,大俗入雅。
他的作品如《马大官人》、《马善人》、《马教官》,都是以马三立的眼睛观察生活,对人性的刻画深入逼真 记 者:马季呢?您为什么不举马季? 薛宝琨:马季我没有考虑,我现在还不能下这个结论我认定侯宝林是大师,是在他去世10年以后。
我眼中的大师跟相声观众眼里的大师不一样,观众称之为大师,更多地是感情马季去世以后,媒体一致称他为大师但是我要说大师,就要符合我说的标准我是先有标尺,后量人,不是先有人才定标尺马季相声的优长是歌颂新生活,他对新生活的热情和肯定,使歌颂相声这个功能得以拓展。
歌颂是没有错,但是我们歌颂的一些对象并没有立得住,没有立住的原因是因为生活出了问题还有就是歌颂相声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比如歌颂相声是不是只传达一种感情,要不要塑造人物,要不要有喜剧性格 我对相声衡量的标尺有三条,一个要面对生活,要回答或提出生活当中的问题,要干预生活;第二要表达情感,是非、善恶、美丑,要表达清楚,要善善恶恶;第三就是要塑造人物,侯宝林那个《夜行记》,本来是配合政治宣传的,但是他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京城小市民形象,他违反交通规则,不是专跟交通规则作对,只是性格使然,自己弄巧成拙,一个小市民的形象跃然而生。
对相声表演而言,所有的问题都还不是技艺的问题,你要站在一个时代的高度,没有这个高度就很难走远,这四位不是平行的,侯宝林就略胜他们几位,他是天时地利人和(俱备) 记 者:当今的曲艺界呢?马季之后有谁能成为相声界的领军人物?。
薛宝琨:迄今我还没有发现哪一位我也退休了,不再研究相声了现在那些人进入不了我的视野,到不了我的眼底,我想给他说好话,但是我凭什么说呢?我说 什么呢?我一个学者不能说违心的话,虽然违心之说能得到好处,但是那样就不是薛宝琨了。
别人谁愿意说谁就说我现在还没看到,可能再过5年,我看到了,到 那时候再说没侯宝林就研究莎士比亚 记 者:对普通观众而言,“大师”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能带给他们真实的快乐,您怎么看郭德刚?他的德云社现在风行北京。
薛宝琨:现在郭德刚就是个说相声的,他可能像他的前代一样,挽相声狂澜于既倒,但也可能就昙花一现最终能不能成器不光取决于他主观的愿望,还取决于时 间,时也,势也现在都请郭德刚去做广告,请郭德刚演电视剧,做主持人,人经不住这样的东西。
侯宝林没做过广告,马三立没做过广告,刘宝瑞没做过广告,没 做过广告不是当时的广告业不发达,1940年代广告业不发达?1980年代,1990年代广告业不发达?侯宝林没有做,马三立也没有做,他们能拿得住自 己。
你是不是随波逐流,是不是能够抵挡诱惑,固守住自己很不容易侯宝林拍电影不行吗?人家不挣那个钱这些大师都把相声当成自己的生命我不尊敬侯宝 林,我就不研究相声,不配我研究没有侯宝林,我就去研究莎士比亚,研究关汉卿。
因为有侯宝林,我才研究相声 记 者:侯宝林的时代已逝,马季也已经远离我们,现在是郭德刚的天下 薛宝琨:郭德刚的历史功绩就是复归相声的本性,复归了相声在小剧场的表现形式,相声必须在观众面对面的情况下,我能看见你,感觉到你表演的魅力和语言的 魅力,才能产生磁场,对相声来说,小剧场是最好的方式,电视相声阉割了相声的生命。
第二,郭德刚是说相声,回归了相声以说为主的表现形式这个侯宝林先生 很在意,他认为相声就是说的,不是唱相声1980年代的时候,相声演员拿着吉他上来就唱,那是唱相声,不是演相声我的看法,相声应该相声化,而不是小 品化和戏剧化。
郭德刚告诉我们相声是说的,他使许多年轻人,没有看过相声的人,看到了还有郭德刚这样的说法,而这个是相声本来的面貌 第三,他激活了传统相声传统的相声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讽刺,现在的相声演员,与其说不敢讽刺,不如说不会讽刺,不知道讽刺是什么,以为讽刺就 是金刚怒目,就是匕首投枪,就是掀掉筵席,撕毁花环,以为讽刺就是十大批判,但你看马三立的《马善人》,他跟人说,我要发了,发了以后我要请大伙吃什么什 么,他说他有了钱以后的梦想,是反衬他现在的窘迫和尴尬,这样的讽刺更有人性的深度。
郭德刚还有一个好处,他复归了相声的娱乐性,相声就是笑但是我不同意郭德刚的纯娱乐到底,笑有品位,可笑性不是喜剧性,感官快乐代替不了理性愉悦,快感不是美感 我觉得郭德刚的道路刚开始走,如果在这儿举步不前的话,他就是一个说相声的,可能跟其他的相声演员一样,昙花一现;如果要深化自己,就有一个很长的历程 要走。
不能把复兴相声的一切责任都让郭德刚一个人承担,那个有点欺负人我觉得大家应该关心、扶持他,复兴相声要有郭德刚们,要有一批这样的人,这是一个 很长的过程看电视相声 怀疑自己的智商 记 者:您刚刚说电视相声阉割了传统相声的灵魂,怎么阉割?
薛宝琨:电视相声大赛隔若干年举办一次,可以出现个别的人才,个别的段子,可以引起一时的热点,但是总体没有突破性进展,就是上一次的电视大赛和这一次 的电视大赛,以及下一次的电视大赛,都停留在这样一个思维模式上,多少千段,选出20几段,那20几段我觉得都不能入围,毛病就是我说的,没有生活,只有 贫嘴和油滑。
很多相声,讽刺也好,歌颂也好,都非常表面化这是主流相声的一个共性它没有回答我们生活当中普遍关心的问题、民众关心的问题,没有即时性 和当下性 现在相声远离生活,相声演员脱离生活,跟他们的父辈完全不一样,他们父辈每天都在生活里,每天都在食不果腹的危机里,他了解 相声,他就在那个穷人堆里,旁边是练把式的,卖膏药的,卖糖果的,他都知道这些人的甘苦。
现在这些人呢,出则香车宝马,入则高朋满座,都是有钱的大腕,他 不会体会民生的疾苦,他的眼睛只看上面的气候还有就是在艺术上,宁可无过不求有功,自我感觉良好,甚至还不承认现在是低谷,自我感觉很好,不知道小品把 你挤得没有饭吃了,以现在的体制他们也不可能有什么突破,生活不熟悉,传统很陌生,舞台又跟观众阻隔,这就是主流相声的困境。
如果有若 干家电视台都搞这种竞赛的话,未必是现在这样,现在是独家垄断,所请的评委,都是曲艺界各诸侯,是非曲直很难说清大赛完了以后要宣布名单,不行,这个领 导看了没笑,把这个换掉,都这样评委都签了字了,最后又把结果改了,这叫什么事儿?这不是愚弄观众吗?这样的大赛举办多次,对不起,我连看也不看,我不 敢看那些东西,我怕把我那点对相声的高贵感情丧失殆尽。
记 者:电视相声你怎么看?比如“春晚”,很多相声演员是通过“春晚”被观众熟悉的 薛宝琨:电视相声,全是靠着导演在那儿导,甚至连笑声都有托儿,我们常常怀疑自己的智商,怎么这事这么可笑呢?后来我一看,演员还没上台呢,底下就一片 叫好,有什么让你叫好啊,我参加过电视台这样的节目之后再也不上了。
我觉得很让人厌恶,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统治者,能够像按电钮一样,让大家笑而我们 竟然能够做到这个,拍摄的时候,导演喊话:大家先笑一下,笑,再笑,再笑,好!然后把这些笑声配到相声里,我看到电视里的相声就深恶痛绝。
本来这个演员大 家还很喜欢的,但是如此操作,连这个演员的名声都给伤害了 晚会这种形式,时间很短,要求一句一个包袱,这样就改变了相声的性质,相声 是说的艺术,它就得有过程,有起伏波澜,有时间,你让它一句紧一句说,只能变成对口词,改变了相声的艺术性质。
上“春晚”的相声都是被严格限定的,包括你 的时间,包括你的内容,包括你的表达的艺术形式,都是被限制的,这样的相声已经没有了相声的灵魂这类的“春晚”我已经好几年不看了,看了不让你过年高 兴,堵你心求 分 享
帮 转 发曲艺,唱的是忠孝节义,说的是礼义廉耻,动手转发,弘扬传统艺术,重拾母体认同有点意思小编求勾搭添→人→进→口想加入我们的微信群,跟天南海北的朋友在一起聊曲艺品生活,每天乐呵,欢迎扫描右侧二维码勾搭小编!。
爱曲艺,爱生活,长按关注,别放过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