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可以错过当归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9-08
明·李中梓谓其“能引诸血各归其所当归之经,故名‘当归’”。当归历来被视为治疗血分病之要品,尤为妇科良药,主要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导便之功。
当归味辛甘,微苦,性温,入心、肝、脾经明·李中梓谓其“能引诸血各归其所当归之经,故名‘当归’”当归历来被视为治疗血分病之要品,尤为妇科良药,主要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导便之功本品在妇产科疾病的应用非常广泛,凡妇女月经不调、经闭、腹痛、癥瘕、崩漏、带下及胎前产后诸症,皆可用之。
关于当归既能养血又能活血的论述,历代本草及医籍多有记载如《大明本草》云:“破恶血,养新血”《本草证》谓“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称其是“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
故凡妇人经水不利、临产催生及产后腹痛等病症,俱当以此为君《和剂局方》四物汤,即是以当归为君,配伍熟地、白芍、川芎而成,此乃医界公认的养血活血、调经止血的基础方剂当归伍黄芪,名当归补血汤,历来奉为益气养血剂,治疗失血性贫血及产后大出血等症。
然而现代药理实践证实,黄芪能扩张血管,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及营养状况从中医理论上分析,黄芪能益气利水,而水与血同类,利水亦即可以活血因此认为,当归补血汤虽是补血方剂,但也是活血方剂,用于血虚夹瘀症最宜当归伍川芎。
,宋·《普济本事方》名佛手散,即《和剂局方》芎归汤,主用于试胎古人谓,此方服后“胎死即下,胎活则安,其效如佛,手到成功”,故以佛手为名临床实践证明,某些先兆流产患者经保胎治疗无效,妊娠试验转阴,用此方试之,每获良效。
若胎尚存活,服本方后可使妊娠腹痛及阴道出血停止,妊娠试验恢复阳性;妊娠大月份如胎动突然停止者,用本方合平胃散加芒硝,可使胎动恢复又闭经患者亦可用本方合桂枝汤试之,如系怀孕则小腹常觉跃动,且脉搏增快,无孕者则断无此象,用之屡验,其机理尚待研究。
阴道出血兼腹痛者多属气滞血瘀,当归常与制香附相伍,一活血化瘀,一行气活血,有相辅相成之妙当归又常与白芍、甘草同用治疗血虚腹痛,有养血柔肝止痛之效血虚寒滞腹痛则可与生姜等温中散寒药伍用,如《金匮》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还常用于治疗各种出血证有些医生囿于前人当归“走而不守”之说,惟恐其辛温动血,不敢用治出血实际上关于当归治疗出血的问题,早有其理论和实践依据如《神农本草经》有“主妇人漏下”的记载,《药性论》亦载“主女子崩中”。
又如《金匮》胶艾四物汤,傅氏女科固本止崩汤、生血止崩汤、加减当归补血汤及生化汤等,都是治疗血崩漏下的有效方剂据笔者多年的临床体会,妇女月经过多、血崩经漏、倒经、先兆流产等病皆可用当归,以使血归其所当归之经。
故在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时,总是在辨证用药基础上加用一味当归,意在取其阳和流动之性,使静中有动,止血而无留瘀之弊有人一见出血,不问何因便用一派纯阴无阳之品,或用大量炭类止血,这不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观点治疗出血首先应从病因入手,从本论治,不宜一味用止血药,应注意“止中有行”。
若见血止血,或许能取效一时,然终究是无的放矢,病必难愈,且大量止血剂易使局部血管血液产生高凝,引起坏死感染总之,用药不可绝对化,正如李中梓所说“善用药者,不废准绳,亦不囿于准绳”但对阴虚血热或气虚、血虚之月经过多、崩漏,应注意控制当归用量,每剂最多不宜超过6克,如剂量过大,血就不能归其所归。
此外,治疗出血证时,如在辨证论治的处方中适当加用一些养血之品,如阿胶、龙眼肉、党参等,则疗效更佳一般说,生当归偏于养血、润肠通便,除治疗血虚症外,又常与肉苁蓉或番泻叶同用,治疗血虚及产后津亏、肠燥大便秘结,既能刺激肠胃蠕动,且可帮助消化。
酒当归(酒洗)善于活血通经,并能引药上行,适用于月经后期、痛经、月经过少、闭经、倒经等病土炒当归已无润便之力,辛窜之力亦差,多用于治疗各种出血及月经不调兼大便溏泻者前人还有当归头止血、当归尾破血、当归身养血、全当归活血之说,用时也有区别。
但目前药房一般不予区分,这无疑会影响疗效,应予改进据现代药理研究,当归对子宫肌肉有兴奋和抑制“双向”的作用,既可抑制子宫痉挛以止痛,又可使血行旺盛以增进子宫发育据报道,用当归组织液穴位注射治疗慢性盆腔炎,结果腹痛减轻,月经恢复正常,均在治疗后六个月内妊娠。
这些都证明祖国医学对当归的认识是正确的 本文摘自《中医函授通讯》,1991年第2期,作者/许润三当归对妇科病的宜忌作者/罗元恺当归向来被视为妇科调经补血之圣药妇女以血为主,民间凡有妇科疾患,往往自煎当归饮服,而医者对于各种妇科病,方中亦每配伍当归,似乎当归对一切妇科疾病皆可施用,无需辨证,这不符合中医因证用药之要旨。
殊不知当归对妇科病亦有所宜忌,未可概行施用也当归性味甘平温,《名医别录》认为其辛,大温凡辛温之品,只适宜于虚寒之体及寒凝之证若血少而阴虚者,则当归虽有补血之功,亦不宜用,或不宜独用,以其辛温助阳,则不能益阴以生血。
遇此证候,以选用滋润养血之品如熟地、黄精、枸杞子、何首乌、鸡血藤之类为宜妇科病以血证较多,如月经过多、崩漏、经行吐衄、经间期出血、胎漏、胎动不安、妊娠卒下血等,均以出血为主症,这些妇科血证,在其出血未止时,多不宜用当归,否则往往反而增加其出血,这是我从临床实践中得出的深刻体会。
上述这些妇科血证,是生理上不应该有的现象,乃属病理性的出血,应及时加以止血,欲其止血,需使血脉宁静,才能达到目的《景岳全书·本草正》云:“当归其气辛而动,故欲其静者当避之,凡阴中火盛者,当归能动血,亦非所宜······其要在动、滑二字,若妇人经期血滞,临产催生及产后儿枕作痛,俱当以此为君。
”这里已基本说出运用当归之宜忌矣若妇女月经过少、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稀发、闭经、痛经、恶露不行等血行滞碍之症,自宜运用当归以助其道行倘阳盛火旺而出血过多者,均不宜用《本草正》在当归条中说:“若吐血衄血之气火升浮者,助以温升,岂不为虎傅翼?是止血二字之所当因证而施,固不可拘守其止之一字而误谓其无所不可也。
且凡失血之症,气火冲激,扰动血络,而循行不守故道者,实居多数当归之气味俱厚,行则有余,守则不足,亦不可过信,当其所归,一语,而有循名失实之咎”说明古人对当归早有正确的认识无奈世人误以为当归是妇科之圣药,补血之通剂,不求辨证,概行施用,这不仅不能愈病,有时反而增病,良可慨也!。
近世名医张山雷对此有深刻的体验,他在《沈氏女科辑要笺正·血崩》中指出:“当归一药,富有脂液,气味俱厚,向来视为补血要剂,固亦未可厚非,在阳气不足之体,血行不及,得此温和之品,助其道行,未尝非活血益血之良药,惟其气最雄,走而不守,苟其阴不涵阳而为失血,则辛温助动,实为大禁。
”并附有血崩一案,患者原由张氏用滋阴补土之法治疗,病情稳定另一医者加用当归三钱,仅进1剂,鲜血陡然暴下,几致厥脱,特录之以为世人戒这确是经验之谈据药理研究,当归对子宫有两种不同作用的成分,一是抑制,一为兴奋,后者易溶于水,故煎服当归,能使子宫兴奋,在子宫出血期间,煎服当归,会令子宫兴奋,这是促使出血增多之原因。
一般月经过多及崩漏之患者,为了想补血,往往自诉曾服当归而未愈余嘱其回忆服用前后的情况,多谓服后反而增加血量者,不知何故云云余随给予解释,才恍然大悟,其实当归不仅出血期间不宜用,凡妇科病有阴虚火旺均非所宜。
故对常用中药使用的宜忌,有加以详细阐明并广为宣传的必要,以免贻误也本文选自《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罗元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罗颂平编著作者/罗元恺谈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子宫下垂子宫下垂祖国医学称“阴挺”,指妇人阴道内有物下坠,或坠出阴道口内,又称“阴脱”、“阴菌”或“阴痔”,发于产后的又称“产肠不收”。
关于本病的病因,认为与气虚有关,故其治疗一般根据“陷者举之”之则以补气升提为主,同时配合针灸及外治法其效更速,临床一般多主张用补中益气汤加減笔者在临床中体会到,补中益气汤不能尽愈此证,有些患者用后有不舒之感而不能应用。
这是因为病情是千变万化的,执一方以治此证自然不会奏效子宫下垂虽与带脉有关,但带脉又属脾,如唐容川《血证论》所言“带脉下系胞宫,中束人身,居身之中央,属于脾经”,故补中益气汤用于子宫下垂属脾虚中气下陷者多效。
但肝脾之关系密切,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脾二脏在生理上有密切的关系脾胃的升降、运化,有赖于肝气的疏泄,若肝之功能正常、疏泄调畅,则脾胃升降适度、运化健全;若肝之疏泄失职,就可影响脾胃之升降、运化,从而形成“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之证候。
反之,脾病也可影响于肝若脾气不足、消化吸收功能不健,则血无生化之源,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均可累及于肝,形成肝血不足;若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日久蕴而成热、湿热郁蒸,则肝胆疏泄不利,可形成黄疸由此可见,肝病传脾、脾病传肝,肝脾二脏在病变上相互影响。
因此,子宫下垂虽与脾关系密切,但脾之病变又可由肝传来,故治脾不应,应考虑治肝当归芍药散用于子宫下垂,就是由此推衍而来当归芍药散出自《金匮要略》,原为治“妇人怀妊,腹中痛”及“妇人腹中诸疼痛”,本是妇科常用方,由当归、白芍、川芎、泽泻、茯苓、白术等六味药组成。
方中,既重用芍药敛肝和营止痛,又佐归、芎以调肝和血,更配茯苓、白术、泽泻以健脾渗湿,共奏养血调肝、健脾利湿之功据临床报道,可治疗多种疾病,但治疗子宫下垂尚未见诸报道笔者认为,该方适合于肝脾不和、湿滞内停之子宫下垂。
兹举医案二例[例一]梅X ,女,26岁1989年10月5日初沴自诉已分娩2个月分娩后即觉子宫下垂,站立时于阴道口外约半寸,自以为满月后可自动收上去,但满月后仍下垂,伴小腹隐痛不舒、喜按,口渴面红,大便软,小便偏短色黄,带多色白偏稀,纳佳睡眠好,苔淡黄舌正红,脉细弦,在某医院曾用补中益气汤加味5剂,药后自觉不适、口干舌苦、子宫下垂依然。
此证乃肝脾不和、湿滞内停,以致带脉不约,方用当归芍药散加味药用:当归10g,白芍12g,川芎5g,白术10g,泽泻10g,茯苓10g,枳壳10g服药5剂,腹痛减轻,站立时子宫上缩至阴道口原方有效,守方续服5剂,诸症状逐渐消失。
之后又守方服药10剂,诸症全消随访未见复发[例二]王X,女,72岁1990年2月12日初诊自诉患痔疮、子宫脱垂1个月余,起则子宫脱出、不痛、色暗红,卧则子宫突出减轻,但不能复原,阴道流出水样物、夹血丝、无臭气,少腹亦不痛。
口稍渴、不苦不粘,口臭,牙时痛,面红,大便不干不稀、日1次,大便时肛门疼痛,时有痔核脱出,小便急胀色黄、不灼热、不混浊精神尚可,不乏力,腰稍酸,苔薄黄,舌体胖,舌红稍暗,脉弦弹指曾服补中益气汤加味无明显疗效。
此乃病不在脾而在于肝胃,方拟玉女煎加味以清胃药用:熟地10g,知母10g,牛膝10g,麦门冬10g,北沙参15g,生甘草5g,白芍15g,枳壳10g,生石膏10g(先煎)服药7剂,子宫脱垂減轻,但步行及排便时子宫仍下垂,平卧则子宫能缩回,小便急胀已除,口臭、口干见减但仍存,有时前额痛,舌脉同前。
守方加生黄芪15g,葛根12g,又服药7剂近日咳嗽,咳紧,喉痒即咳,痰白苔白,舌红稍暗,脉弦弹指寸浮拟麻杏石甘汤合止嗽散加味5剂药后咳嗽已除,子宫脱垂已减十之二三,但仍是卧则不突出、站则易出,阴道流水样物、夹少量鲜血,少腹不胀不痛,按之亦无不适,白带不多,面红,牙时痛,口粘、稍臭,大便偏稀,小便转清,舌红稍暗,苔少,脉弦稍弹指,胃热大减。
改拟当归芍药散两调肝脾药用:当归12g,白芍15g,川芎6g,茯苓10g,泽泻10g,白术10g,党参15g,枳壳10g上方服药7剂之后因咳嗽曾服清热宣肺药5剂,因喉痛服利咽之药14剂,再服当归芍药散加味17剂。
前后共服当归芍药散24剂,子宫脱垂全部消除〔按〕上二例说明,当归芍药散可治疗子宫下垂,但只适用于肝脾不和、湿滞内停之子宫下垂者若只以当归芍药散为治疗子宫下垂的有效方,废补中益气汤而不用,或仅用补中盖气汤与当归芍药散二方,则又不尽然。
这是因为中医学的辨证论治而言,若证变治亦变如肝胆湿热内盛之子宫下垂,龙胆泻肝汤也不失为有效之方,不可不知大凡用补中益气汤所治之子宫下垂,其脉多虚弱、面色多萎黄、精神多疲惓、舌多淡,用当归芍药散者,其脉多弦偏细、甚则弹指、面色多红、精神一般不疲倦、腹或痛、舌多偏红。
以此为辨,多能奏效本文摘自《中医函授通讯》,1996年第四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