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后悔李岚卿(李岚卿介绍)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4-03-30
@王实、詹大发:策划及安排新闻采访@杨建梅:采访市政府签约仪式@张兴、郭斯维:采访电商物流备战双十一情况@佘菊:采访南站派出所119消防日活动@
@王实、詹大发:策划及安排新闻采访@杨建梅:采访市政府签约仪式@张兴、郭斯维:采访电商物流备战双十一情况@佘菊:采访南站派出所119消防日活动@国福祥、杨丹:采访稳定和扩大就业新闻@曾翎子:采访辅警下河救人
@何啸:到泸江水库采访@文斌、曹梦婷:采访严把屠宰关,食品安全等……↑ 这是11月8日开远市融媒体中心采访部的采访安排,这样的安排,一年365天,一天都没有断过以上这些记者的名字,相信不少人都很熟悉他们以及同事,在开远采访过的单位及对象数不胜数。
11月8日,即今天,是第二十四个记者节,开远融媒没有一个记者放假,依然默默奔赴在路上新闻行业里流传的“地球不爆炸,记者不放假”,这句话确实不假每天,他们不是在策划、采访、拍摄、出镜,就是在写稿、编稿、剪视频、发布新闻。
他们一直在路上,心中有山川有河流、有历史有未来、有发展有大义,他们心中更有烟火、有群众。
他们的身影在春天的耕种里,在秋天的丰收里;在城市的高楼中,在泥泞的山路上。
他们与这座城市同频共振、甘苦与共,以不断奔跑的姿态,致敬身上所肩负的“记者”二字。
一年365天,开远融媒的记者们天天都在讲述开远故事和他人的故事。但无数个前行的他们,也同样值得被记录。
所以今天让我们留出一点时间记录下他们的工作点滴他们是开远的追光者他的眼神和他的镜头——
记者张兴采访报道过很多新闻,足迹遍布开远城乡、大街小巷他的镜头细腻、专业,故事性强,很有感染力他深邃的眼神死死地盯在那里,就知道新闻有没有了每一次采访,都让张兴很难忘在采访常年坚守在东山瞭望塔的森林防火员时,对方说:“每年大年三十,看着城里放礼花放炮仗,感觉自己像活在另外一个世界。
”张兴用镜头呈现了满山葱郁林木,无声地诠释了孤独坚守的意义张兴说:“通过对他人经历的理解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我们去报道、去调查、去讲好一个新闻故事,引导一个正确的方向,这是我们作为新闻记者对社会的一种回馈,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自我的收获。
”摄影“大咖”的咖位——
“用时光去记录变迁,用光影去记录瞬间”这是陶家淇拿起相机当记者的初衷陶家淇镜头下的开远大气磅礴、美轮美奂“要好照片找陶家淇”,成了很多人的共识陶家淇所做的新闻报道频频登上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级媒体,他也是中心至今唯一作品上过新华社客户端英文版的记者,而且是两次,这让其他记者羡慕不已,直呼高级。
采访拍摄很拼命的他,在参加中心组织拍摄的纪录片《滇越铁路过开远》(共13集)时摔下山坡“光荣”负伤,足足瘸了两个月但让他开心的是,《滇越铁路过开远》获得省社科普及作品创作大赛特等奖因工作突出,今年陶家淇还被市里评为“开远先锋”。
今天,他依旧背着七八公斤重的器材去拍“开远蓝”了。明明可以靠颜值——
记者胡语珊,采访、写稿、出镜、编辑样样了得,是写时政新闻与经济新闻的“老手”了,明明可以靠颜值,却依然努力奔赴,成为更加出色的记者从事新闻工作10年的胡语珊十分感慨,她说:“做记者的好处就是,你只有一生,却倾听了好多人的人生。
一次次的采访报道让我逐渐明白了记者的定义——脚下有泥,眼里有光,肩上有责记者,从来不是一个名词,是‘记着’看见的事实,是‘记着’抵达的现场,是‘记着’倾听的故事,更是‘记着’时代的变迁无论多久,心里那份热爱的光,一直都会在。
”记者就是赶路人——
记者杨建梅,是开远融媒招录的第一个研究生,勤奋好学的她入职不久就成长为采访部的副主任对于记者这份职业,杨建梅说:“新闻一直在发生,记者永远在路上记者就是赶路人,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刻就吹响了冲锋的号角无论烈日酷暑、无论严寒雨雪,新闻现场就是记者的战场,我们能做的就是迅速奔赴,因为记者有一种使命、一份责任,就是为民听、为民看、为民言。
”00后的思想飞升——
记者国福祥,一名00后,入职3年来,在开远融媒这个大家庭里快速成长,他采写的新闻报道频频在各级媒体上刊播“起初我并不知‘记者’二字的含义,只是觉得只是一份职业后来,我渐渐认识到记者是一份神圣的职业,是时代的记录者,用笔尖记录时代、用镜头见证发展,非常了不起。
一部摄像机、一支话筒、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这就是记者的全部家当作为一名年轻记者,每一次走基层,去一线采访对我来说都很有意义,也许这就是‘记者’这个职业的魅力所在”这个小编太“卷”了——
新媒体时代,数字技术与新场景的不断涌现对传统的新闻产出方式形成了挑战,比起以往老生常谈风里来雨里去的“沧桑”记者形象,年轻的“美丽开远”小编李岚卿更想和大家共同探讨,作为新时代传媒记者的更多可能性“作为新媒体小编,必须干得了摄影师,玩得了ps,剪得了视频,做得出特效,干得了幕后,还能出镜当主播。
各种变装、探店、vlog也不在话下”爽朗的李岚卿说,融媒时代,记者已被逼得练就“十八般武艺”拥抱变化,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并且坚定内心那些不变,保持热爱、不断追寻,不负行囊与梦想,努力为大众提供更好看、更有价值的新闻。
一名“老记者”不变的初心——
又是一年记者节,在新闻战线上已经摸爬滚打27年的“老记者”杨曼青更是感慨万千杨曼青记录过凌晨5点开始忙绿的人们、消防队员“逆行”的脚步、脱贫攻坚战场上奋斗的“战士”、城市建设者的风采……“他们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感动着我,成为我前行的动力和导航灯。
我很庆幸能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27年的从业经历,并没有磨灭我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它就像一个磁场深深吸引着我现在,每当接到采访任务,我的内心都还会激动”“到现场去,讲好开远故事”这是杨曼青不变的初心因篇幅有限,还有很多记者的精彩故事不能在此一一讲述,他们一直在路上的优秀品质,真实地代表了开远融媒这个团队的优秀品质。
这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团队,自2019年2月开远融媒正式融合成立以来,所有人员在“开远新闻 融幸有你”中并肩作战,一路“战功赫赫”,近四年来,拿下了不少国家级及省州新闻奖2023年部分获奖作品——《何以开远 没有终章 来去有念》获“学习强国”2023年夏季全国县级融媒优秀作品。
短视频《书包遨游记》《“运动之城 活力之城”系列报道》被评为云南省2023年第二季度优秀网络视听节目《进入二月份,香椿价格实在“香”,你吃了吗?》《坚守!保畅!深夜暴雨,开远发生了什么……》等3作品被评为云南省县级融媒体中心优秀案例。
首次摄制系列纪录片《滇越铁路过开远》共13集,其中5集获云南省社科联“人文社科之光”首届云南省社科普及作品创作大赛特等奖在第二十五届云南报业新闻奖、第十一届云南报业新闻论文奖评选中,开远融媒选送的《城市之脉 烟火永续——市西路变迁之路回眸》《迎接高铁时代:百年滇越铁路再续情缘》《县级融媒如何管理好短视频评论区——以开远融媒“美丽开远”抖音账号为例》《聆听开远大地丰收的声音》《点开有惊喜~乘着高铁看开》5件作品,分获县市报纸新闻奖、新闻论文奖、新媒体音视频奖、新媒体融合创新奖。
11月8日是记者节亦是立冬的日子在四季的变换中我们静静地感知四季的美好和开远这座城市的温度
让我们向每一位奔跑在新闻路上的记者致敬亦向每一位曾经在新闻战线上战斗过的新闻工作者致敬愿我们纯真如少年书写这个值得的时代~文 | 曹蔓夫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