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见新浪(人生若只如初见电视剧)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4-10-05
扫码添加TG小助理100+互联网求职资讯、大厂笔面真题等你来领取!文章来源:Sir电影 作者;毒Sir无语事件好不容易等到这剧——李现、春夏、魏大勋、周游领衔主演,朱亚文特别
扫码添加TG小助理100+互联网求职资讯、大厂笔面真题等你来领取!文章来源:Sir电影 作者;毒Sir无语事件好不容易等到这剧——李现、春夏、魏大勋、周游领衔主演,朱亚文特别出演的年代史诗剧,江奇涛编剧(代表作《亮剑》《人间正道是沧桑》),王伟(《白夜追凶》)执导。
《人生若如初见》。美滋滋点开,刚想说质感喜人。啪,没了?芒果台撤档,换上的是《山海情》。
爱奇艺接着也下线。
随后官微解释:技术原因,延后播出,时间待定。
△ 图源:《人生若如初见》官方微博就当我一脸懵的时候。再一看,有的网友已经高呼“大快人心”了——封得好,就该永远封下去!
一看原因好吧……现在的网友都这么超前了吗?超乎常人的预判速度Sir只来得及看了两集,刚理清人物关系,他们已经把帐算得明明白白超乎一般的审核标准本来剧已经过了审,可是他们偏偏嫌审得还不够严,自愿充当网络纠察队。
这回Sir是一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毕竟后面大段的剧情都没播,也不确定到底是不是真像部分网友说的那样。只有一点请求——有什么问题,能不能等剧播完再说,啊?
因为已知的剧情太少,网友的指控又太模糊让整场争议都像是雾里看花越是这样,也越让人好奇:《人生若如初见》到底怎么了?简单概括——设定背景在清末,男主良乡和女主秋红,一个是八旗子弟,一个是进步女性,相遇在了那段乱世中。
于是有人说,这两个人的原型肯定是保皇党良弼和近代革命义士秋瑾。“洗白保皇派,抹黑革命党。”
这里就分成两个问题一,良弼和秋瑾是不是历史原型?目前来看,还不能肯定有相似的地方,比如男主,都是旗人,都是单亲妈妈养大,名字都有良字但也有不同的地方,男主比历史上的良弼小6岁最大的不同,当然是两个人的轨迹。
1912年,辛亥革命风起云涌,大清没有挽回之势,良弼认为政府不作为,就组建起了宗社党,提倡君主立宪制,并对革命党进行武力镇压。而男主,预告片里有一幕——剪掉辫子,代表从“祖宗之法”,走向共和。
另一边,女主比秋瑾小了约9岁秋瑾1907年逝世,而剧中的时间一直发展到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同时很多的相似,其实也是历史难以避免的共性比如男主和良弼一样留学日本1894年甲午战争战败,这对清朝是个极大的震动——同样是效法西方,清朝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为何日本国力能够反超?。
正是为了一探究竟,留学日本成为当时许多人迫切的愿望。又比如,女主和秋瑾都是大家闺秀出身。秋瑾是浙江官宦家庭长女。秋红姓谢,安徽商人家二小姐。
但家世好这一点,基本是那个时代所有进步女青年的前提——如果没有家里支持,受到过新式教育,怎么会有那个机会去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多对不上的地方到底是不是原型?现在看来这是个无法证伪的问题,如果更多剧情展现出来,或许能更细致地比较。
二,一个假设,就算这部剧原型不是历史人物,如果后续让保皇党加入革命,这样的剧情可以吗?很多人提出,满清贵族不能当主角,成为革命者。否则就是“歪曲历史”、“满清遗毒”、“鼓吹封建”……
这就更不可理喻了剧中主角是满清贵族,但不代表在鼓吹清朝有多好,恰恰是通过他的视角看到清朝的腐朽和不可挽救如果说他是旗人,就不能参加革命,参加了就是给自己洗白那么这是不是在鼓吹出身论:一个人的立场是由他上一代决定的,他出身的原罪是无法救赎的。
真的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如何解释。《潜伏》里的余则成,弃暗投明,从军统加入了共产党?
《苍穹之昴》里,清朝最后一个状元梁文秀。原是忠心耿耿的大清官员,却在最后意识到,要中国不要大清。
Sir并不否认,《人生若如初见》也许存在需要修改的问题。但我们是否要用这么简单粗暴的“男主是保皇派就是不行”,匆忙地彻底否定一部剧。批评和讨论的前提,难道不是播完、看完吗?
《人生若如初见》到底是一部怎样的剧呢?从前几集来看,Sir的感受是,叙事流畅,演技在线,制作上乘。李诚儒、朱亚文、吴越加盟,稳住基本盘。
主角的表现可圈可点。春夏目前剧情基本上是娇蛮,这部分的演绎是生动的。李现的眼神拉近,也撑得起故事感。
预告中,导演提到一个细节,Sir观剧过程中也印象深刻剧集的早期是晚清时期,根据历史记载,当时用的是烛光,所以打光就要自下而上,整体色调偏暗晚期用的是电灯,是自上而下,逐渐走向明亮也隐喻了从晚清的一片困顿,到辛亥革命时终于看到光明的故事走向。
但更可贵的在于——《人生》拒绝枯燥无味的宏大叙事。用导演王伟的话说:这是五个看不见光,也要为了光而努力的青春故事。
用《人民日报》的报道说——不同于以往的历史剧和革命剧,镜头对准有着不同成长经历的热血青年,透过他们的视角,带领观众真切体会在时代浪潮下中华民族所面临的选择与困顿,用以小见大的方式,让观众领略历史先行者们在血与火之歌下的碰撞与撕裂、理想与现实、感性与理性等种种抉择。
怎么做呢?时间的选取就很巧妙——不是辛亥革命的高潮,而是暗无天日的历史拐点。1901年,八国联军入侵,发生了臭名昭著的“两宫西狩”,慈禧和光绪乔装逃出北京城,一路车马不停地跑到了西安。
开幕第一场戏就是题眼。黑云压城,气氛阴郁,革命党人被抓获,官员正讨论怎么处决。-不要都杀 也不要都不杀-那怎么决定杀谁 不杀谁呢-抽签决定 让他们赌自家运气
借清朝官员之口,说出清末政权摇摇欲坠,更埋下隐喻——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人,不是昏庸无能的清朝,不是服从统治的奴才,而是掌握在率先觉醒的人手中哪怕他们还懵懵懂懂,势单力薄,但注定掀起巨浪这部剧的真正主角,是五位出身截然不同,道路南辕北辙的青年。
魏大勋演的杨凯之。
17岁就起身革命,年纪轻轻,但主意比谁都大。决定自己命运时,瑟瑟发抖,甚至结果都不敢看。
但死里逃生后,豁出去了——威胁上海商会副会长资助自己留学,铁了心要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然后再回来做点什么。他是从头到尾,最知道“国”代表的不是某个族裔或政权,而是四万万被迫害的同胞。
春夏演的秋红,也是后来投身革命的斗士。从小接受传统教育,但是个性张扬,思想活跃。不满家里安排婚姻,处处流露出对性和爱情的好奇。
朱亚文饰演的俞天白。偏执自负,理想主义。整天研究炸弹,只为消灭汉奸和旗人,但私生活不检点,哄骗了年少的秋红。
对袁世凯忠心耿耿的武卫右军李人骏。看清了慈禧的昏庸无能,更明白清朝统治的不可持续。但另一方面,他同样看不清民族的出路,只把留洋日本当作美好前程的筹码。
最后,备受诟病的良乡。网友认为,一个维护封建统治的人,却说出洋洋洒洒的“女权宣言”,这就是“捧满踩汉”——
可是从这人物出发,他的优越感不才是正常的么再结合他从小被单亲妈妈抚养长大,理所应当觉得女人就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在Sir看来这几个年轻人不同出身同样的是,都“不纯粹”就像杨凯之留学是为了拯救同胞,李人骏是为了升职加薪,但只有良乡认为,学完回来,就能恢复统治,光宗耀祖。
他们都不完美,都不是先知如果把当时中国的崛起比喻成一道打开一道门,那么五位青年的选择,就好像五把奇形怪状的钥匙要知道哪一条是最符合的,不是靠金手指,也不是事后诸葛亮地帮他们扫除障碍,必须让他们自己头破血流,三观破碎才行。
这是历史的常态只有拍出了人在迷途中的挣扎,真实呈现面对抉择的脆弱,才是所谓的“正视历史”所以重点不在于哪个角色暂时做“对”了,做“错”了他们既是群体的一份子,但首先也是人,是自己就必然会有七情六欲,不可能活成教科书上一笔带过的宣传画。
《人生若如初见》下线后Sir看到很多等剧的网友抱怨,现在追个剧,就跟要饭似的这边饿着肚子,另一边,很多人还在自发给已经处境很难的影视作品挑错误Sir在总结2021年电影时曾经写过——看电影,首要问题不是好不好看,而是有没有问题。
“观赏者”的眼光,被“审核员”的眼光代替了大家一方面抱怨审核带来的限制但又不介意自己拿起更大号的剪刀和放大镜,敲打每一部电影很遗憾,这个趋势好像还在加剧总有网友目光,能够严苛到你始料未及的地步往往一部作品已经过审了,可是到了某些网友的审查这里,却是——
屁股歪了!下架!2020年《八佰》还没上映,有人就先去豆瓣打一星,要抵制。罪名是扭曲历史、洗白国民党逃亡将领孙元良。
好嘛结果人家电影出来,就没有孙元良的戏份,只出现过两次他的名字第一次,开篇旁白客观表述,孙元良下令驻守四行仓库,没问题第二次,是黄晓明饰演的特派员劝谢晋元团长撤退,说:“孙元良都留下你们自己跑了”这拍的不就和主流史观一致吗?这不就是谴责他是逃兵吗?
去年的一部《雄狮少年》,作为土生土长广东人的Sir看了根本没感觉到“辱”,只看到国产动画的惊喜。一部被央视认证,弘扬岭南民俗,展现草根逆袭的励志动画。
可是很多人就是不依不挠地说“夹带私货”“辱华”。
今年初,年代大剧《人世间》大火,央视播出。一家人破房搬新房,贫苦到富裕。妥妥的“歌颂新生活”。
一听到迪士尼买下版权,再一看人家剧里还原的当年破旧的房子。就爱揭露中国“又破又旧”,迎合西方呗。
到了现在的《人生若如初见》。不是说没有任何细节瑕疵,但是剧情大方向上,男主从满清阵营,到看清清朝统治有问题,这就是大逆不道吗?若三观真的如此不正。那么当初是怎么备案和过审的呢?
《人民日报》为啥点名表扬?
一部作品审查上有没有问题,自然有专门机构判定但作为普通观众我们有什么必要用更严格的目光去审判一部剧?Sir很反感在评价影视作品时,用所谓的“洗白”二字什么叫洗白?这是一种非常二元式看待角色和文艺作品的方式。
在洗白的语境里,人不是黑的,就是白的,你不把一个人写的一黑到底,就是在洗白白方的人也不能有一点黑,否则就是污蔑但真正的虚无是,不愿意承认历史的复杂,不承认需要不同的力量推动历史的发展一部好剧,要给观众带来的往往是从片面到复杂,从刻板到生动。
今天提到《人生若如初见》同样的时代背景,无法回避《走向共和》。签署《马关条约》的李鸿章,就是千古罪人?作为清朝“裱糊匠”的他,也有无奈。
作为“保皇派”代表的康有为。甲午战败,他联合1300多名举人发动著名的“公车上书”,反对清廷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公车上书,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政治运动的开端。保皇派就没有一点值得被理解的地方?
再说光绪帝。他是皇帝,但也强烈支持维新变法,重用康有为。朝堂之上,破例给他一个六品小官赐座,让他畅所欲言。
这也是洗白皇权吗?必须要说明,哪怕《走向共和》是豆瓣9.5的神剧,它所拍的也不等于真实的历史本身而是创作者一种理解,一种演绎能够启发我们,用不一样的方式去思考那些好像有了固定答案的历史历史里,没有所谓绝对的“好人”“坏人”。
是所在的立场不同,想要找到自己认为对的路不要把人物当成片面的历史符号历史,更是由无数跌宕摇摆的细节构成清末的中国,处在一个非常混乱复杂的局面《人生》就目前来看,出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揭竿而起的劳苦农民,满清贵族中的救亡人士,地主阶级里的觉醒乡绅……。
他们都在乱世里,嗅到了民族的危亡各种思想,各种立场的人们,都在寻找民族救亡图存的道路同样,他们都存在自己的局限性但至于未来是否分道扬镳,选什么路,是什么下场,也还是未知数而历史的真实之处正在于,洪流之中的人们,也许并不知道自己会走向何方。
Sir发现,有人看年代影视剧,总喜欢拿“歪曲历史”当罪名那到底什么够得上是“歪曲历史”?就像当时有人揪着《八佰》里一些细节不放“湖北保安团,实际是精锐部队,电影中变成了几个湖北散兵”“杨慧敏是走过去的,不是游过去的。
”“升旗的时候并没有那么惨烈,日军没有出动飞机”你没有办法一条条辩驳这些指控因为当你预设了立场,它们都成了肚子里的一碗凉粉但是不是一五一十地还原历史,是不是一丝一毫都符合史实,在有的人这却是一种双重标准。
文艺作品不可能100%还原历史,也不在于尽可能还原历史那是历史学家,纪录片的事影视剧需要的是忠于史观,并拥有合理的创作空间,和与现实对话的力量说白了真的是人人历史都学太好了,对清末的各个人物了如指掌吗?。
历史,不过是他们挑错的武器,是挥舞着,往文艺作品头上砸的大棒如果,连观众都不愿再给影视剧空间,急着去挑错误,搞审查那么可以想想看,演员们,创作者们,都会退回最安全的区域Sir想起2003年,网友提问导演张黎,你觉得《走向共和》对今天有什么意义?。
张黎回应:“我觉得共和制出现在全球来说已经有200多年了,这个制度在我们看来无疑是一个较为合理的制度,它可能不是最好的,但可能是最合理的我们今天生活在这个制度下,作为中国来说,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是有意义的。
”
△ 图源:新浪娱乐2018年之后,记者再问张黎:您为什么不再拍历史剧呢,比如《走向共和》这类的张黎略显无奈:那你觉得,《走向共和》探讨的东西还有人关心吗?是啊,没有人关心了大家没有耐心再想从一段复杂的历史中获得更多东西。
而是急着想要一个简单明了的,敌我分明的答案而已说回这部新剧“人生若如初见”一部革命题材的剧,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一群当年怀抱着救亡图存理想的少年,最后却被历史的洪流冲向了不同方向或许,最后成了水火不容的敌人。
这是历史的残酷,也是前进的必然。但是,在他们后来兵戎相见的时候,是否还记得,他们当初也曾怀着同样的一腔热血,也曾团结一致呢?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