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感_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认知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5-04-18
第七章中学德育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一、品德概念(一)品德的概念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第七章中学德育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一、品德概念(一)品德的概念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1)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2)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三)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1. 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2. 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道德情感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道德情感表现形式上,主要包括三种: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
3. 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积极调节自己的活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通常表现为一个的信心、决心和恒心4. 道德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培养道德行为的关键,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四)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一般认为,品德的形成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1.依从,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
2.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的阶段,表现出阶段性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品德结构更加完善(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1.初中品德阶段发展具有动荡性,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三、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一)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3.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学生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的影响(二)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帮助学生形成对教师、对集体的积极的态度定势或3.心理准备是使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4.道德认识四、促使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一)有效地说服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多种示范方式的结合是较有效的(三)利用群体约定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是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者违反规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
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四)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最后应强调内部奖励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惩罚不是最终目的。
(五)价值辨析价值辨析是指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第二节道德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一)基本观点皮亚杰通过“对偶故事法”,发现并总结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发展过程,他认为10岁是儿童从他律到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对偶故事法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
1.自我中心阶段2.权威阶段,权威阶段(5-8岁)也称作他律期,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制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现实主义或他律的道德。
3.可逆性阶段,8-10岁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变的,而把它看做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同伴间的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这一时期也称为自律期,也就是自主期道德发展到这个时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
道德相对主义或合作的道德4.公正阶段(10-12岁),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公平等(二)教育价值1.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2.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需采取不同的道德方法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一)基本观点。
他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进行研究,最典型的就是用“海因兹偷药”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三水平六阶段1.前习俗水平,阶段1: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
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在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2.习俗水平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取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阶段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
后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证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阶段6:原则或良心取向阶段也称为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普遍原则取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二)教育价值1.提倡民主化的道德教育,2.遵循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
3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4.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第三节德育及其主要内容一、德育的含义狭义的德育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部分构成二、德育目标(一)总体目标(二)学段目标:1.初中学段,2.高中学段。
三、德育内容(一)理想信念教育(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四)生态文明教育(五)心理健康教育四、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一)生存教育1.基本含义,身份教育与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并称“三生教育”。
2.主要内容3.生存教育的意义4.生存教育的基本途径(二)生活教育1.基本含义,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2.主要内容3.生活教育的意义
4.生活教育的基本途径(三)生命教育1.基本含义2.主要内容3.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4.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四)安全教育1.基本含义2.主要内容3.安全教育的意义4.安全教育的基本途径(五)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1.基本含义2.升学就业指导教育的意义3.升学就业指导教育的途径第四节中国德育过程一、中学德育的过程的内涵(一)概念中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中学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1.联系2.区别(三)构成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德育内容4.德育方法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知即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情即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意即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形即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应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是学生品德发展的新需要与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学生品德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3.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1.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五节中学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一中学德育的原则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一)导向性原则1.基本含义,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贯彻要求(二)疏导原则1.基本含义,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2.贯彻要求(三)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1.基本含义,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贯彻要求(四)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1.基本含义,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2.贯彻要求(五)因材施教原则1.基本含义,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2.贯彻要求(六)知行统一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1.基本含义,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2.贯彻要求(七)依靠(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1.基本含义,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2.贯彻要求,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八)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含义,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2.贯彻要求(九)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1.基本含义,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每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2.贯彻要求二、中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中学德育的途径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思想政治课(品德课)与其它学科教学1.思想政治课(品德课)与其它学科教学思想政治课(品德课)与其它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2.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并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的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6.班主任工作班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教育系统的主导力量。
(二)中学德育方法1.德育方法的概念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2.常用的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法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
不论采用采取哪种说服教育的方式,都必须遵循以下基本要求:1.说服教育要有针对性2.说服教育感染性3.说服教育要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2)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运用榜样示范法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选好的学习榜样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3)情感陶冶法情感陶冶法又称陶冶教育法,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运用情感陶冶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创设良好的情景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4)实践锻炼法,实践锻炼法是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运用实践锻炼法要注意一下几点要求:1.坚持严格要求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3.注意检查和坚持(5)个人修养法,个人修养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方法个人修养法对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自制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适合高年级学生使用。
(6)品德评价法,品德评价法又称奖惩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7)角色扮演法(8)合作学习法3.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1)德育目标(2)德育内容(3)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