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剥夺_情感剥夺实验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5-04-30
最近看到了一个视频,让我揪心不已!1965年法国心理学家做了一组对照实验,将几个由父母亲自抚养和没有父母亲自抚养的婴幼儿集中在一起,分别给他们每人几块积木来看他们的反应。结果令人心如刀绞。
最近看到了一个视频,让我揪心不已!1965年法国心理学家做了一组对照实验,将几个由父母亲自抚养和没有父母亲自抚养的婴幼儿集中在一起,分别给他们每人几块积木来看他们的反应结果令人心如刀绞父母亲自抚养的孩子看到眼前的积木后会主动用手触摸积木,时不时拿起来摆玩,一会儿笑一笑,一会又表现出探索未知的表情;。

而那些没有父母亲子抚养的孩子眼睛总会被旁边的成年人吸引,似乎对积木没什么兴趣,或者拿起积木没多久便放下,要么吃手指头、要么东张西望。
这说明了什么呢?如果你说“每个孩子天性不同,表现自然不同”这句话也不是完全错误,但是站在心理学角度来讲,这个实验是要观察这样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在情感反应上会有什么不同01情感抚育的重要性我们先来说说第一组孩子。
他们在父母的正常抚育下成长,情感需求也得到了父母的正常回应和支持,这样的孩子内心是不缺安全感的,他们有足够的能量去探索未知,哪怕只是几块积木,也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情感抚育是孩子在父母那里获得的最初始的滋养,那怎样才能给孩子正常的情感抚育呢?
我举个栗子:在孩子还是婴儿的时候,他表达自己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哭闹,或者是咿咿呀呀,这时候如果父母(其中一方)能及时呼应孩子,比方说面对着孩子说说话,笑一笑,或者抱一抱,这就是正常的情感回应,别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怎么对他,他都不知道,婴儿是有感知的,他可以感知到成年人身上温暖的气息和接纳他的表情、磁场,
当他得到良性互动后,潜意识里就会种下一颗“满足又安全”的种子,这样的种子种下的越多,孩子心理的安全感就会越强,心理能量也会越充足,心智模式自然会健康发展。
02 情感剥夺的恶劣性再来说说第二组孩子在此次实验中,有的孩子从小寄养在亲戚家里,有的是孤儿,没有与父母正常生活,更谈不上得到正常的情感抚育了,他们之所以对积木不感兴趣,是因为他们心理能量不足,目光之所以会被周围的成年人吸引、东张西望,是因为他们长期缺乏成年人的情感回应,是一种既期待又焦虑的复杂心情,。
所以周围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不安全的,他们习惯用渴望的眼神祈求成年人的关注这样的孩子内心的不安全感会越来越强烈,也不会有充足的心理能量,在心智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不会顺畅,如果不经过正确的干预和引导,他们成年后就会成为一个特别在意别人看法的人,不论是在事业里、婚姻里、还是人际关系里,他们永远都是被动承受者、乞讨者,。
或者是走向另一个方向——孤独冷漠。而且,他们经常考虑别人会怎么看待自己,自己做一切事都是为了赢得别人的关注或者赞许,这样的人往往会忽略自己真实的感受,甚至经常会在自我感受和他人感受之间拉扯不清。
现实中很多人虽然都是在充裕的物质条件下长大,但是却严重缺乏与父母的情感联结,比如对父母不亲近、父母有什么需求他们不能及时感知到,喜欢独处,不愿意跟父母交心等等,总之就是心理上并不依恋父母这些表现也会渗透在他其他的人际关系里。
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失望型情感隔离”,意思是说从小对父母的情感需求一次次被父母忽略或者否定后建立的一种固定反应模式这样情感一次次被剥夺后的孩子,他们潜意识里会种下“我不重要”的种子,这样的种子越来越多的时候,失望情绪就会根深蒂固,从此不再向父母表现情感需求。
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每个阶段都尤为重要,特别是3岁以前的依恋,6岁以前的陪伴,是决定一个孩子心智模式是否积极健康的重要阶段,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很幸运,不论你是否为人父母,都希望你能做一个终身成长的父母,你的孩子会终身受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