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与情感_色彩与情感的关系非常密切不同的色彩会激起人们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5-05-04
论李清照诗词的情感色彩作者: 江西省大余县东门小学 刘冬秀摘 要李清照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她的诗、词、文、赋都有作品传世,尤其是她的诗词更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放光彩。李清照一生坎坷,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创作的作品所反映的情感色彩具有很高的艺
论李清照诗词的情感色彩作者: 江西省大余县东门小学 刘冬秀摘 要李清照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她的诗、词、文、赋都有作品传世,尤其是她的诗词更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放光彩李清照一生坎坷,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创作的作品所反映的情感色彩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或浪漫,或欢乐,或多愁善感等品读词人作品,其丰富的情感色彩可以分为:天真浪漫之情感,离愁别绪寂寞之情感,家破亡夫孤苦凄凉之情感,爱国爱民族、忧国忧民之情感读后令人叹服,为后世女性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
:李清照; 诗词; 情感色彩(一) 天真浪漫之情感少年时代的李清照生性洒脱,纯真自由的个性充分展露在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中有关李清照童年和少年虽然记载不多,但从一些零星记载以及词人自己写下的诗词看来,可知她少女时代生活是无忧无虑的,外出游玩随意、尽兴。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一首记游赏之作“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常记”明确表明这首词为追述之作“溪亭”是地点,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出作者心底的欢愉,不是微醉、浅醉,是完完全全投入了这次宴会,以致于“不知归路”。
直接传达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思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其真实地再现少女天真好玩的天性。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湖上,一幅荷丛荡舟的浪漫美景跃然跳出纸上“争渡争渡”两个词语重复,看得出此时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寻找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这个惊起一滩鸥鹭的不经意片断,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活泼纯真的自然天性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少女时代的李清照不仅热爱大自然,还喜爱各种游戏《点绛唇》描写她少女时打秋千的词,把一个害羞顽皮的少女写活了。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上片写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
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袜划”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地,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词人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印证,他定是一位翩翩少年。
“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
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看他几眼这首词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唐人韩偓《竿奁集》中写过类似的诗句:“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
”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见轻薄,“和羞走”现深挚;“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不安,“却把青梅嗅”则可描画矫饰;“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倚门”则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少女窥人之态婉然眼前全诗风格明快,节奏轻松,用四十一字,就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矜持的少女形象,可谓妙笔生花。
难怪学者詹安泰评论说:“女儿情态,曲曲绘出,非易安不能为此”李清照咏花卉的词作同样显示出词人无拘无束,活泼开朗的性格如《庆清朝慢》写出就是春天牡丹盛开时节,诗人随着香轮竞走的游园行列,前去赏花她陶醉于明媚的春光和盛开的鲜花之中,快乐得如痴如狂,饮酒赏花直到深夜。
李清照词中所表现的她早年的这种生活,虽然多少带有贵族少女的闲情逸致,但是,作品中洋溢的蓬勃朝气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跃然纸上,字里行间分明可以看到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无拘无束、天真烂漫形象(二) 离愁别绪寂寞之情感
李清照的婚姻初期是幸福的南渡之前,赵明诚需要求学、求仕,需要离家奔波,夫妻离别是不可避免的作为一个感情细腻丰富,渴望获得异性爱情的年轻女子,其那不堪忍受寂寞、离愁、相思之情是可以理解的为此,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北宋统治年间,李清照与赵明诚有过多次短时的离别新婚燕尔,李清照夫妻都居住在汴京,但是丈夫赵明诚当时在太学读书,平时寄居在校舍,古代的学生只有初一、十五等日子才方可请假回家这一对涉世未深的青年男女,刚刚品尝到新婚的情爱,就不得不分手。
相聚短暂,纯情的李清照第一次咀嚼离别的苦涩滋味如《怨王孙》:“帝里春晚,重门深院,草绿阶前暮天雁断,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拚舍又是寒食也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这首词写春暮时节闺中独处的寂寞,相思怀人之意。
“帝里”,即是指当时的都城汴京这表明词人也居住在京师,赵明诚寄居在太学斋舍,闭置不出爱人不在身边,闺中寂寞无聊,又是花衰败,“草绿阶前”的暮春时候,闺中少妇更是提不起兴趣外出赏春游玩,只是深院重门紧闭,独对空闺,任凭离别思绪纠缠于心头。
这与少女时代“兴尽晚回舟”的李清照有很大区别,愁思使人变得稳重宁静了几乎是无意识的,词人重复了登楼眺望也无济于事更何况天色已昏黑,连能够为人传送的大雁也看不见,所以,即使是将自己一腔的相思情怀写成书信,也无由寄达。
赵明诚和李清照同在一个城市,“远信”,是一种夸张手法,突出的是心理距离由于相思的痛苦而拉大了两人相隔的距离,哪怕在生活中实际距离并不遥远欧阳修《蝶恋花》说:“庭院深深深几许?”所描写的也是心理距离庭院的范围是有限的,哪至于“庭院深深深几许?”这种将实际距离夸张写成心理距离的手法,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
如五代毛文锡《醉花阴》说:“银汉是红墙,一带遥相隔”内心的相思愁绪无人诉说,无处寄托,无法排解,即而离恨绵绵李清照自知“多情”却无法“拚舍”,只得默默忍受词人在闺楼里坐了一天,从白天坐到昏暮到月亮升起,对丈夫感情之深厚,思念之愁苦,由此可见。
李清照与赵明诚志趣相投,相互爱慕,多年的婚姻生活使他们建立起深厚的夫妻感情丈夫外出做官,离别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更长久的夫妻离别生活出现在徽宗政和年间由于相思不得,又添一段新愁赵明诚大约在政和七年前后再度出仕,直到宣和三年才接李清照前去团聚,其间夫妻分离时间之长久。
这一次赵明诚在外为官需要多少时间,辗转多少地方,有没有相对稳定的职务,这些在当时李清照都不明确,更谈不上自己能否可以去团聚相亲相爱,默默相守,忽然面临如此之长的离别,李清照是非常难以适应《一剪梅》就是抒写离情别思真挚感人的代表作之一。
如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就为相思怀人设置了一个凄艳哀婉场景色彩鲜艳气味芳香的红色荷花已经凋零殆尽,坐在精美的竹席上可以感觉到秋的凉意秋的萧瑟枯萎,叫离人更难以抵御相思愁绪的侵袭,这秋凉,甚至一直穿透离人的心扉。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燕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曹丕《燕歌行》),自古以来,冷落的秋天就是一个典型的悲伤怀人的环境在这样的季节里,丈夫只身赴任,将自己留在家中,离别的愁苦意绪就时时涌上心头。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暗示对别离、独自登程的怨苦之意“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三句,充满着热切的期待之情自从夫妻分手之后,李清照经常翘首遥望“云中”期间,或许也有“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之类的误会,有满怀的希望和时时的失望,但是,李清照坚信丈夫对自己人的爱情,坚信丈夫牵挂自己如同自己对他的思念。
当“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时候,大雁会捎来丈夫的书信,夫妻团圆的日子指日可待别离已成事实,令人深感无奈,就像春花不由自主地飘零——“花自飘零水自流”如花美眷,似水年华,词人感觉到一种“长恨此身非我有”的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悲苦。
况且,舜华转眼即逝,人生又有多少如春花一般的美好时光呢?词人不禁为此长长叹息李清照深深懂得丈夫对自己的思念也是相同的,所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对丈夫的理解,又增添了思念之情于是,这种恋情别思就再也没有办法排解了。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说明词人不堪相思的折磨,也曾做过多种努力,想把自己从痛苦中摆脱出来然而,所有的努力都归之失败,表面上眉头虽然舒展开来了,但心头的愁结依然如故相思之情从外在的“眉头”深入到内心的深处,无论如何也是无法摆脱了。
元代伊世珍的《琅嬛记》中对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有过一段记载:“易安结缡未久,明诚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李清照注定要在相思愁苦中煎熬下去,一直等到丈夫归来的那一天多情多才的李清照,经常将一些充满真挚情谊的词篇寄给丈夫,鸿雁传情,以寄托自己的相思情怀,同时也是在婉言劝说丈夫早早归来,或早日接自己前去团聚。
这些作品中以《醉花阴》最为著名,不仅有浓愁无法驱散,而且使形体消瘦,可见愁之深之久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夜半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伊世珍《琅嬛记》卷中记载这首词的一段故事:据说李清照在赵明诚读书期间寄了许多抒写相思离情的词给丈夫,赵明诚一一细读之后,觉得李清照的词实在写得太好了,自己在这方面远不如,心中十分不舒服为了希望能够和她唱和一番而不致太输给她,因此闭门谢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苦心从事吟诵。
在废寝忘食的搞了三天三夜,共写成了五十多首词,还把李清照所作的这首《醉花阴》也夹杂在里面,先送给同学好友陆德夫品评,看他所写的这些词能否与李清照的的词一比高下?陆德夫玩诵再三,最后终于说:“我看来看去,觉得这里面只有三句最好,值得提出来大书特书。
”赵明诚问他哪三句最好?陆德夫脱口吟道:“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原来说了半天还是李清照的词最好!赵明诚至此方才认输而这首有名的词,也因为这一有趣的故事而流传至今开篇词人就借助气候、景物的描写,传达出浓浓的愁苦意绪。
“瑞脑消金兽”一句,写出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一句“佳节又重阳”作为过渡,点名节令,也点明佳节倍思亲的愁苦“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了词人寂苦的心情。
词人完全可以通过加厚被铺之类的措施抵御秋寒,之所以没有这样做,根本原因在于这种寒苦是从内心冒出的,无法排除,无法抵挡词人故意借外界的秋夜凄寒来掩饰自己的真实心境,抒情婉转曲折,一一说来,贯穿于“永昼”与“半夜”的,是“愁”与“凉”二字。
在这个重阳节,无论是白昼还是黑夜,李清照都深深地纠缠在愁苦的意绪之中下片说到了黄昏时候,词人觉得不能让节日如此轻易过去,何况自己也需要转移注意力,从愁苦中解脱出来于是,便步入花园,赏菊饮酒这个举动是随众随俗的,也是特意安排以转移视线的。
这次“东篱把酒”一直饮到“黄昏后”,词人想摆脱脱愁苦的心情比较迫切“东篱把酒”的举动,还令人联想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潇洒自在的陶渊明屏居青州时期,一定是夫妻两人共同的行为李清照是在极力模仿古人,希望自己洒脱一点。
重阳日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词人的衣袖,环境还是与陶渊明时代相仿,也与当年丈夫陪伴在自己身旁的时候相仿然而词人哪里还有往日的情怀:“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前后对比,物是人非,今昔异趣相思离情,油然而生。
作为闺情的悲伤与无望,以及小个人大历史时期所受到心灵碾压痛快淋漓地表达出来,以此实现自己生命的救赎(三) 家破亡夫孤苦凄凉之情感1129年前后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孤苦愁闷之情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十四个字无一愁,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个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仅此三句,定下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作者由茫然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
然而其内蕴不止是这些联系李清照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
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淡酒”无力,怎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苦闷?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愁太重了,满心都是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来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而细想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那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
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这种哀鸣让人心痛,心酸,心碎!下片的“憔悴损”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梧桐”两句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
当代词评家唐圭璋用一段文字评论这首词:“在融和着词人主观情感色彩的特定情景中,浮雕式地出现了女词人暮年萧索、孤苦无依的憔悴形象很明显,词人在抒述她自身感受的同时,也展示了许多和她同命运的受难者的复杂曲折的内心世界,以哀愁凄苦的声调替他们唱出了不平。
”李清照晚年所写的众多作品中,其中《永遇乐》(落日熔金)也一样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如“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这是一个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又处在晴朗融和的天气,人们要尽情地欢度良宵。
但一生几多坎坷的词人总是疑虑重重,也许会有不测风云:“次第岂无风雨?”次第这里指接连而来的事情表面是说虽然现在天气晴朗,说不定天气变化多端,一场暴风骤雨就要来临然而这实际上是隐含了政治上的暴风雨来临这是李清照在经过多次人生的不幸和悲欢而得出的苦涩体味。
丈夫的离别,国家战乱连绵使得李清照一个弱小女子在元宵佳节中显得如此形单影只以致“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往事不堪回首,到如今,已是风烛残年,憔悴不堪满头白发诗人怕在元宵良夜出门,被人看见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
还不如“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词人在这首词里,所表达的还不仅仅是她个人的悲哀中年失去亲人,晚年寄居他乡,巨大的心灵创伤和难以忍受的处境然而她还有更深层的悲哀,这就是通过自己的独特感受以寄托其家国兴亡之痛国难、家破、人亡、书毁,厄运频频向李清照袭来,使已所近半百的李清照极度孤苦悲伤。
《清乐平》是一首典型的赏梅词作,借不同时期的赏梅感受写出了词人的心路历程:少年的欢乐,中年的幽怨,晚年的沦落词中都约略可见,感情悲切哀婉,以赏梅寄寓自己的今苦之感“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上阕四句回忆了作者两个生活阶段赏梅时的不同心情和情景前两句一个“常”一个“醉”字再现作者早年赏梅情景和兴致,表现少女的纯真、欢乐和闲适后两句,心绪显然不同,虽然梅枝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
赏梅原本为的是排遣心头产忧伤,可是本来心情就是不好,到头来不仅忧伤没有消除,反倒触景生情,激起更大的伤感,落得个“满衣清泪”李清照婚后六、七年的时间,李赵两家相继罹祸,紧接着就开始了长期的“屏居乡里”的生活。
生活的坎坷使她屡处忧患,饱尝人世的艰辛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大减这两句写的就是词人婚后的这段生活,表现的是一种百无聊赖,忧伤怨恨的情绪下阙“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系生华”饱含几多辛酸和哀愁词人南渡后,特别是丈夫去世后更是颠沛流离,沦落漂零。
生活的折磨使词人很快变得憔悴苍老,头发稀疏,两鬓花白如今虽然赏梅季节又到,可是哪里还有心思去插梅呢?而且看来晚上又要刮大风,将难以晴夜赏梅了一夜风霜,明朝梅花就要凋零败落,即使想看也看不成了“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一句还寄托词人对国事的忧怀。
这里的“风势”既是自然的“风势”也是政治的“风势”,即“国势”,寄寓着作者为国势衰颓而担忧的心绪“梅花”以比美好事物,“难看梅花”,则指国家的遭难这种情况下,她哪里还有赏梅的闲情逸致呢!身世之苦,国家之难揉合一起,表现出词人生活的巨变,写出作者晚年漂零凄凉之境。
(四) 爱国爱民族,忧国忧民之情感 南宋高宗绍兴三年时,词人李清照整整五十岁了宋金之间局势已有所改变,总得说有利于南宋方向发展傀儡刘豫政权勾结金兵南下侵宋,南宋朝廷却一再对金兵和伪政权让步李清照对南宋政府的所作所为十分愤慨。
这年五月,她毅然写了一首诗,上诗给当时的宰相、枢密韩肖胄,抒发她爱国激情和对时局的忧虑,并建议朝廷不可对敌人抱有幻想诗的开头,李清照便开门见山点明时间:“三年夏六月,天子视朝久,凝旒望南云,垂衣思北狩”皇上登基已经好几年了,不能一心只苟且偏安于南方,应当不忘国耻,想想在北方受难的父亲赵佶和兄长赵桓。
接着李清照对满朝文武进行了指责:“岂无纯孝臣,识此霜露悲?”难道就没有一个忠臣,看清国家和朝廷的厄难吗?“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谁可将命,币厚辞益卑”她愤慨地指责南宋朝廷,把神圣国土和人民财产视同尘土一样贱,卑词厚礼地奉送给敌人。
难道就不会出现一位耿直的大臣吗?诗人把希望寄托在曾有数代雄风家世的韩肖胄身上她认为,韩肖胄上世出过韩琦和韩忠彦那样的贤相,他们都曾使北方的夷狄畏惧丧胆如今韩肖胄出使金国,应该不负民望,为朝适争光请听听吧,“车声辚辚马萧萧,壮士懦夫俱感泣”,全民百姓都在呼喊,不管壮士和懦夫都哭泣着盼望伸冤吐气。
像我李清照这样的闺阁乡里的守寡妇人,也都含着血泪给您写诗上书这诗多么可贵的爱国义愤,以自己的亲身遭遇告知南宋朝廷同时在诗中警告南宋君臣:千万不能相信金人的鬼话,他们虎视眈眈,是不会停止进攻“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略庸何伤”。
这首诗十分深刻地反映了李清照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大事的忧国忧民的典范之作,一改南渡以前婉约之情调,其风格是截然不同的她的《乌江》诗忧国之念,恢复之志,不下陆游《诗愤》“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
因此诗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人为何想起项羽呢?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这发自一个柔弱女子笔端的铮铮誓言和心灵告白,和当时统治者苟且活命无耻行径形成鲜明对比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全诗二十个字,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句句都是诗人的心声这是李清照为后人留下的万代悲壮之歌,也是其本人坎坷经历及执著求索精神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我们不难窥视到旷代才女的超群李清照以其特有的细腻纤巧写闺情词而有大丈夫之气,在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
宋代张文潜作《溪中兴碑诗》诗中热情洋溢歌颂了郭子仪平贼的显赫功绩,诗中只展示出安史之乱的几个凄惨的历史镜头,如马嵬坡美人的血,潼关战士的骨,兵马踏长安,玄宗远逃西蜀,并没有揭示安史之乱的真正原因所以李清照特别写了和张文潜的两首诗,其中一首是:“五十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
五坊供奉斗鸡儿,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若碑铭德真陋哉,乃令鬼神神磨山崖子仪光弼不自猜,无心悔祸人心开。
夏为殷鉴当深成,简策汗青今具在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诗中提出很多精辟的见解:其一她正确指出玄宗的骄奢昏庸,腐化享乐,实是安史之乱的起因“五坊供奉斗鸡儿”,“传置荔枝多马死”,极力写出玄宗丧失政治警惕,盲目夸耀盛世,昭示太平。
这样就给安史以可乘之机李清照认为,对于这些胡逆不可低估,他们“亦是奸雄才”可见胡逆并不愚蠢,而玄宗倒真是昏庸其二李清照对肃宗所谓的“中兴”,立碑颂德极不赞成她说“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肃宗本没什么功德,却要“著碑铭德”,这真是“陋哉”。
李清照是尊重历史的,她没有抹杀玄宗的功绩,所以提到“五十年功”她认为,唐肃宗时期,宦官与皇后的勾结,又酿成新的政治动乱统治者不能认真吸取教训,即使写再多的中兴颂又有何用?对历史的遗忘必将重蹈历史的覆辙以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词人浓烈的爱国情怀,正是由于强烈的责任感才让词人的忧国忧民的感情表达得如此具体感人。
李清照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从历史的角度上看,李清照的爱国思想,不仅代表了我国古代广大妇女关心国事,感受社会现实,热爱祖国的一个侧面,还让我们看到中国古代女性丰富的情感世界。
并在众多爱国作家中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开创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对后世特别是对现代女性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现实的角度认识李清照的爱国思想,能感受到中国女性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以及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这对于我们在弘扬爱国主义,高举爱国大旗,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振兴中华时充分发挥妇女的社会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1】臧 嵘:《中国古代四位名人》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出版 P114
【2】丁启阵:《诗意人间》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年出版 P182【3】苏同炳:《中国古代名女人》台湾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0年出版 P109【4】罗宗强:《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P75
【5】吴宏聪:《中国古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年出版 P69【6】于 非:《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出版 P60【7】刘松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6年出版 P376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