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情感_回乡偶书情感主旨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5-05-04
——贺知章《回乡偶书》贺知章《回乡偶书》《回乡偶书》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名篇,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首七言绝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贺知章《回乡偶书》《回乡偶书》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名篇,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首七言绝句它的语言很通俗(大白话),让人一读就懂,它描绘了一个非常温馨的回乡偶遇场景,抒发了诗人久客他乡的伤感,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浓浓深情。
贺知章(659——约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人证圣年间进士,官至秘书监他一生中写了大量的诗,但并不像《回乡偶书》这一类的风格的,而是应制诗:应制诗,也叫“应和诗”,是我国古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诗,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少数也陈述一些对皇帝的期望。
应制诗包括两类:宫廷游宴的应制诗和科举考试的省试诗此类诗对诗人的艺术造诣要求很高,同时也对诗人的政治觉悟要求很高现存贺知章的大量诗中都是这一类的,写得是金碧辉煌,辞藻华丽那么这首《回乡偶书》为什么与诗人之前所写的诗的风格迥异呢?。
1、其实,这首诗是诗人晚年辞官回到老家以后所写的诗,此时的他,再也不是官场之人了,只是一个垂垂老矣的思归之人,他所处的境遇不同了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贺知章《回乡偶书》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很不平静:当年离家时的他,风华正茂;如今归乡,鬓毛疏落,不禁感慨万分(1)首联,“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年轻的时候,为了奔前途离开家乡,在外奔波了五十多年。
现在一把老大年纪,回到了故乡,想见一见亲人们、故友们,还想再次见一见家乡的风土人情诗人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出了数十年久居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2)颔联,“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这个南方人到北方做官五十多年,家乡的声音丝毫未变,还能说一口流利的越州话这说明贺知章的家乡情结很重,家乡的风俗人情对他浸润很深所以,现在他八十多岁了,回到老家,依然操着一口纯熟的家乡方言只可惜此时的他头发已经发白了,他已经不再是五十多年前的那个意气风发的贺知章了。
由此,我们可想到,诗人这次回到家乡是有诸多的感慨的
剧照——贺知章以“鬓毛衰”承接上句,详细地写出自己的“老大”之容态,并且以不变的“乡音”来映衬已变化了的“鬓毛”,其言下之意“我没有忘记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否”,从而为唤出下两句儿童不相识的发问打下了铺垫。
(3)颈联,“儿童相见不相识”当诗人满怀乡情地回到老家时,却发现没人认识他,这很反讽啊白回来了诗人碰见了一群小伙伴,他们看见诗人这个老头都惊呆了以贺知章当时的名望,他回来的时候,应该是挺有场面的然而,儿童们的一句调侃问话,顿时就把诗人给噎住了。
(4)尾联,“笑问客从何处来”被老家的小伙伴们用调侃的方式问道:“您是谁,你打哪儿来?”诗人满心回来找自己的乡情呢,结果少年辈的人都不认识他按理说,他不是客人,他是这里的主人,现在的他只不过是重返故里的,他的根儿原本就在这儿,现在反而成了客人了。
诗人贺知章被反主为客了,他离开家乡的时间太久了,老家的人都不认识他了。虽然他操着一口乡音,但是现在在老家人看来,他也只是一个有着浓厚乡音的陌生人而已。
《回乡偶书》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诗人充满感慨的自画像,颈联和尾联则笔锋一转,描绘了一幅富于戏剧性的儿童调侃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看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而对于诗人来说,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发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客的悲哀,都尽包含在这看似调侃的一问之中了。
而这正凸显出了诗人对久别的家乡的浓浓的情谊,如果不是情谊深,诗人怎能有如此的伤感之态?正是情之深,悲之切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其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矣2、落叶归根,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习俗,也是大多数人心中的向往,大诗人贺知章也不例外。
回首官场沉浮几十年,他心中向往的还是那梦中常常出现的家乡和那浓浓的乡土风情然而几十年不曾归家,当贺知章再次踏上故土时,却早已物是人非蓦然发现,自己从几十年前的主人,变成了家乡的客人,这种复杂的心情,也许只有诗人自己才能体会其中的滋味吧。
所以,贺知章的这首诗里面,它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要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要回老家时的迫切心情与回到老家时的反主为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确实有这种反差:某地是你老家,可是它也只是你的老家,你从来就没有回去过当你操着老家的方言回去的时候,却发现没人认识你,问你是从哪儿来的?心里头那个冤啊。
对贺知章来说,这种强烈的反差,是一种很特别的思乡的情结。
诗人贺知章在他的心里,他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回到老家时,能跟他的那些老发小们坐在一块喝喝茶,嗑着瓜子,叙叙旧就在这个时候,突然发现身份上有点错位有一帮少不经事的家伙们笑着调侃他:“您这位老大爷,是从哪儿来的越州人啊,我们从来都没见过你。
”诗人采用了“有点伤心,有点调侃,甚至有点恶作剧”的写法,这更加透露出诗人对于家乡的一种迫切的心情诗人五十多年没回老家了,一回到家乡就“二十八个字”,这二十八个字,就把一个迟暮之年的老人对家乡的全部的眷恋,用一种近乎调侃的口吻全部表达出来了。
这是需要非凡的功力的,还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练出来的。
唐代诗人贺知章所以,“剪裁之功”至关重要对于高水准的文学作品来说,第一要务是要懂得不写什么,去掉什么,剪掉什么,这样才能让凸显出来的东西占据主导的地位诗人知道在诗里头重心要说什么,这是很重要的用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回”就将自己在外头打拼的那五十多年的经历给概括了,丝毫没有过多的繁冗。
“乡音无改鬓毛衰”,我现在回来了,虽然头发白了,但心中有大量的话要说,有很多的情感要表达,于是就用“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将这些年,人不在家乡,情却在家乡的深深情谊表现出来了,虽然这份情感表达得多少有点尴尬,但这种尴尬恰恰是诗人用情之深与老家发生的巨大变迁之间形成的错位。
3、理想中,诗人荣归故里,与旧友品茶,追忆当年往事;现实里,却已物是人非,成为了家乡最熟悉的陌生人,理想和现实之间巨大的差异,在诗人心里形成了强烈的撞击此时的贺知章,自能用诗歌来抚慰内心的失落,用笔墨来书写对家乡的深情。
而那在孩童时代存有的美好记忆,都深深地埋藏在自己的心底贺知章用简短的二十八个字就凝练成了一首朗朗上口的却饱含深情的诗歌,也凝练成了一幅动人心弦的归乡图全诗一二句用简洁、通俗的语言讲述了诗人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归乡的事宜,很平常,而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一番境界。
它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心中的哀情,却借欢乐的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来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景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调侃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贺知章《回乡偶书》它写尽了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在外拼搏多年之后,辞官回乡时吐露出来的一缕真性情,他把这个真性情放在了一个略显尴尬,带点调侃的场景当中,这更加显示出了这份家乡情谊的深厚,同时也写出了贺知章作为四明狂客的一种放荡不羁的个性气质。
所以,贺知章在唐代诗歌史上乃至中国文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这跟《回乡偶书》这首诗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它深受广大百姓的喜爱,在民间广为流传只要是广大群众所需要的,所喜爱的,那你的创作才是有价值和意义的,你的作品才能长久地为老百姓所流传、传颂,才能具有不朽的意义。
本文作者:点点文史参考资料:《回乡偶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