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发老师情感_抒发老师情感的作文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5-05-10
蒋经韬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些特殊的时刻,被某些人以温暖且独特的方式点亮。这些人或许只是生命中的过客,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于我而言,周明著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在我的青少年时期,以智慧和关怀为我照亮前行道路的恩师。
蒋经韬

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些特殊的时刻,被某些人以温暖且独特的方式点亮这些人或许只是生命中的过客,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于我而言,周明著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在我的青少年时期,以智慧和关怀为我照亮前行道路的恩师一、成为周老师的学生一一似乎是我命运转折的开始
成为周明著老师的学生,这看似是命运早已写就的必然,却又暗藏着诸多难以言说的偶然这段缘分,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古老画卷,每一笔每一划都饱含着岁月的沧桑与时代的印记我出生于三年自然灾害肆虐的艰难岁月,那是一个饥饿与困苦交织的时代。
物资的极度匮乏,让每一个日子都充满了生存的挣扎待到我步入青少年时期,读书的时光又恰逢文革后期与恢复高考的交替时期,时代的浪潮如汹涌的潮水,将我们这些懵懂少年卷入其中,身不由己初中的两年时光,大多在混乱与迷茫中悄然流逝。
全国统一的教材难觅踪迹,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变得支离破碎取而代之的,是频繁的劳动实践我们如同被放逐的羔羊,被送往沉湖农场,投身于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中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我们挥洒着汗水,却不知前行的方向究竟在何方。
高一那年,命运似乎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别样的窗在鲁保堂老师的引领下,我踏上了学医之路鲁老师精通中医,在他的悉心教导下,我们尝试着试制针剂那是一个充满新奇与挑战的过程,用酒精将蒸馏水、鱼腥草针剂封口,每一个步骤都需小心翼翼,容不得半点差错。
然而,一次意外的失火,让这段短暂的学医经历戛然而止或许是为了排解内心的烦闷与迷茫,又或许是对文字有着一种本能的热爱,我竟以这场失火为素材,写下了一篇题为《燃烧的心》的文章如今回想起来,那篇文章的内容实在幼稚可笑,字里行间不过是一个十五岁少年,对一个吃商品粮老师女儿懵懂而青涩的暗恋之情。
那时的我,如同一只迷失在黑暗森林中的小鹿,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渴望,却又不知该如何表达内心的情感在那些日子里,无论上什么课,我都习惯在课桌底下偷看那些被称为“黄色小说”(实则因纸张颜色泛黄且破旧而得名)的书籍。
《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林海雪原》里杨子荣等英雄的英勇无畏,《野火春风斗古城》中革命者们在艰难环境中的坚守与抗争,《苦菜花》中普通百姓在战争中的苦难与坚韧……这些故事如同一扇扇通往不同世界的窗户,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多样与复杂。
而数学课,于我而言,则如同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山,枯燥乏味且难以理解我实在想不明白,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定理,究竟在现实生活中有着怎样的用处时代的浪潮总是无情地推动着个人的命运1977 年,恢复高考的消息如同一道曙光,划破了黑暗的夜空。
然而,那时的我,正身处农村,在生产队的草棚里,与一位大我几岁的老乡一同守着湖塘里喂养的鱼对于高考的意义,我浑然不知,只觉得那不过是与自己无关的遥远之事糊里糊涂地,我跟着他一同参加了高考结果可想而知,16 岁的我名落孙山,而他则顺利考上了大学。
那一刻,我依旧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不知该何去何从所幸,堂兄在村里担任支部书记,父亲多次上门与他商议,最终为我争取到了一个到大队小学教书的机会于是,在 1978 年,我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1979 年下半年,大队团支部书记周松玉毅然辞职,前往界牌中学复读,准备再次参加高考。
与此同时,家里的弟弟和堂弟也相继考上了大学这些消息如同一颗颗石子,投入了我平静的心湖,激起层层涟漪我忽然意识到,高考或许是我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我毅然辞去了小学教师的工作,踏上了前往界牌中学复读的征程。
后来,听闻干驿中学高考成绩不错,父亲四处奔走,找到了当时的校长龙诗顺先生在龙校长的帮助下,我被安排在了蒋在富老师的班级1980 年,预考来临,我凭借着努力与运气,成功考入了周明著老师的班级如今回想起来,那无疑是我人生中最为关键的转折点。
那时的我,正处于人生的低谷,内心充满了迷茫与焦虑在生理上,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却常常吃不饱穿不暖当时,为了我学习不受同学干扰,父亲为我找了在干一粮管站的同事家里借宿记得房子是一个平房,在干一的中街,离干一中学大约十分钟的路程。
每天夜晚十一点左右自习结束,我沿着寂静的小街走回住处在主人家的床底,那几个散发着香气的坛子,如同磁石一般吸引着我坛子里,麻页子油炸翻绞子金黄酥脆,炒米香气四溢饥饿如同一头猛兽,啃噬着我的理智我小心翼翼地打开坛子盖,每次只敢拿一点点放进嘴里,生怕发出的声响惊动了主人。
为了不让主人家发现,我甚至轮流着吃每个坛子里的东西,那小心翼翼的模样,至今想来仍觉心酸除了饥饿带来的生理上的焦虑,内心的情感也如同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在那个懵懂的年纪,我对爱情有了最初的渴望,却又深知自己无力承担这份情感,只能将这份爱深埋心底,任其在心底生根发芽,却又无法绽放。
更为严峻的挑战,来自内心深处的自我与应试教育体制之间的激烈碰撞现在想来,那时的我,己经具有了创造性人格的雏形,内心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的欲望然而,应试教育那种以分数论英雄、注重标准答案的教育模式,总分定胜负的体制却如同一个无形的枷锁,紧紧束缚着我的思维。
我渴望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用文字描绘出内心丰富多彩的世界,可应试教育的条条框框却让我处处受限,感到无比压抑这种生理上的饥饿、心理上的迷茫以及兴趣与体制之间的冲突,如同三座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就在我几乎要被这重重压力压垮的时候,周明著老师出现在了我的生命中。
二、课堂上的高光时刻周明著先生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的班主任他身材高大,面容清瘦,脸上总是带着一种沉思的表情,迈着方步却行走带风,说话时噪门很高亢,激动的时候似乎有些沙哑,让人一听就印象深刻他批改作文极为认真,红笔勾画之处,仿佛能看到他思考的轨迹。
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语文课,阳光透过窗户,斜斜地洒在教室里,尘埃在光束中轻轻浮动周老师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手中拿着一叠作文本我像平时一样,安静地坐在座位上,期待着这节语文课的开始然而,我万万没想到,这堂课会成为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周老师先是简单地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然后话锋一转,说道:“今天,我要给大家念一篇作文,这篇作文写得非常出色,字里行间充满了真情实感,让我眼前一亮”说着,他翻开了手中的作文本,开始朗读起来我低着头,心不在焉地听着,心想,这肯定又是哪位学霸的佳作。
然而,听着听着,我突然感觉有些不对劲,这作文里描述的场景、人物,怎么如此熟悉?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周老师念出了我的名字:“这篇作文的作者,是蒋经韬同学”我的脑袋“嗡”的一声,瞬间一片空白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周老师竟然在课堂上念我的作文!我能感觉到全班同学的目光齐刷刷地向我投来,我的耳根发烫,心跳如擂鼓,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周老师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一字一句,像是在诵读什么珍贵的诗篇阳光洒在他的身上,他的影子投在黑板上,宛如一尊庄严的雕像在那一刻,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被认可的喜悦,也第一次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有了信心三、油印纸上的期许
从那以后,我的生活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我发现,周先生不仅在课堂上念了我的作文,还特意用学校的油印机,把我的文章印成小册子,分发到全年级各班那些油印纸粗糙、模糊,字迹还常常洇墨,但在我眼中,它们却是无比珍贵的宝物,那是我最早的“出版物”。
有一次,我在走廊上碰到隔壁班的同学,他手里拿着那张油印的作文纸,笑着对我说:“哎,你就是那个写‘江汉平原的油菜花’的人吧?写得真不错!”我有些不好意思地愣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他拍了拍我的肩,接着说:“周老师老夸你,说你笔下有‘地气’,能写出生活的真实味道。
”“地气”这个词,我一直铭记在心周先生曾对我说,好的文章不是高高飘在天上的云,而是深深扎根在土里的树,只有贴近生活,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他的话,如同一盏灯,一直亮在我心里还有一件事,我至今都难以忘怀周老师不止一次地用钢笔将我的作文抄写在像A4那样的白纸上,然后端端正正地贴在走廊上,让所有高二班的同学都能看到。
他的字端正清秀,棱角分明,每一笔每一划都透露着认真与严谨我当时甚至现在都不明白,他为什么不用钢板刻印,这样岂不是更方便快捷?后来我渐渐明白,周老师这么做,或许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我感受到他对我作品的尊重与珍视,让我明白,每一个字都有着它独特的价值。
四、《作文周刊》上的头版头条1981年的秋天,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对我来说,更是一个充满惊喜的季节周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写自己家乡改革开放的变化我满怀热情地写了一篇题为《党的阳光照我家》的记叙文,将自己家乡在改革开放后的种种变化,用朴实的文字一一记录下来。
在语文课上,周老师用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分析评论了我的这篇文章他的眼神中充满了赞许,对文章的结构、语言、情感表达等方面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宝贵的修改意见我认真地听着,手中的笔不停地记录着,心中充满了对周老师的感激。
之后的日子里,我又夜以继日地投入到高考复习中渐渐淡忘了这件事然而,命运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人带来惊喜大约半个月后的一个早自习,周老师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教室,他的嘴角噙着笑,眼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径直走到我的面前,手中拿着一份报纸,对我说:“经韬,你看这是什么!”我疑惑地接过报纸,当看到报纸上自己的名字时,我顿时惊呆了,整个人都懵在了原地。
原来,周老师将我的作文投稿到了山西的《作文周刊》,而这篇文章竟然登上了报纸的头版头条!整个一版《作文周刊》,全是我的那篇文章,而且每一段都有详细的眉批,最后还有全面的总评我看着报纸上的铅字,它们仿佛变成了一个个跳跃的精灵,在我的眼前欢快地舞蹈。
我注意到报纸的时间是1981年12月22日,是山西省临沂县教师进修学校主办的《作文周刊》那天的阳光格外灿烂,金色的光辉洒在报纸上,铅字黑得发亮,像是一粒粒充满希望的种子,深深地埋进了我的心里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将文字变成报纸上的铅字,而且还是头版头条!那种喜悦和成就感,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第二天,周老师又特意买了一个镜框,将报纸嵌进框里,用两个钉子挂在走廊上,还在旁边贴上了一张红纸,上面用毛笔写着“佳作欣赏”四个大字路过的同学们纷纷驻足观看,对我投来羡慕的目光,而我的心中,满是对周老师的感恩之情。
后来我了解到,1980年创办的《作文周刊》,在创办人周钧衡先生的努力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学生的写作之路在那个物资匮乏、文化资源相对稀缺的年代,这份报纸成为了许多农村中小学生获取知识、提升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如今,《作文周刊》已由山西省写作学会主办,还拥有了学生版和教师版,影响力越来越大而我,也有幸成为了这份报纸成长历程中的一个见证者和受益者五、转学失去联系1982年高考结束,命运似乎又一次和我开了个玩笑数学不及格,总分没达到大专线,我再次落榜。
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然而,我并没有被挫折打倒,在干一中学龙校长的介绍下,我和他的儿子龙岗(现在云南省档案局副局长)转学到竟陵中学文科复读班,开始了又一年的艰苦拼搏复读的日子枯燥而又充实,每天都是在题海中度过。
我深知,这是我改变命运的最后机会,所以我拼尽全力,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83年高考,我的数学考了93分(满分120分),总分483分,终于过了大专线3分,考上了荆州师专(今长江大学)。
进入大学后,我的内心变得格外通透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期待己久的改变人生的机会来了我心中有着更远大的目标,那就是追求文学梦想,就像水穿山越岭追寻大海一样,我要在文学的海洋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我给自己定下目标,在大学三年里,一定要发挥自己的写作强项,实现自己的文学理想。
大学期间,我一头扎进了文学的世界,阅读各种经典作品,创办楚材苑文学社并担任首任社长,组织各种文学社团和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功夫不负有心人,1986年4月,《广西文学》头条发表了我创作中篇小说《校园酒吧》,并获得了其主办的“全国大学生文学创作大赛”优秀奖,获得了当年“湖北省大学生优秀成果三等奖”。
这为我留校教书做了最好的铺垫之后又到电视台工作了十年,从一个普通记者一步步干到电视台副台长2003年“非典”之后,我又考到荆州日报社任总编辑(正处级),后来还考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做访问学者,半年回国后担任荆州日报社社长。
在荆州的三十年,我从一个人生目标渐次清晰,深知唯有奋斗才能改变命运的青年,成长为一名在中国新闻界有所成就的人这三十年里,我遇到了许多贵人,他们在我人生的不同阶段给予我帮助和支持然而,在我内心深处,始终忘不了周明著老师对我的启蒙和鼓励。
他的激情与执着,专注与专业,一直深深影响着我,成为我前进道路上的动力源泉这三十年里,我写过无数报道,编过无数版面,主编公开出版了百万字的作品,却再没写过像当年在周老师指导下那样带着泥土气息、被阳光晒透的文字。
同时,这三十年里,我也从未得到过周明著老师的任何消息,但他的教诲和期许,却一直陪伴着我,激励着我不断前行六、迟来的消息与无法言说的感谢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转眼间,离开高中校园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周明著老师的身影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我常常想起他对我的教导和鼓励,心中满是感激和思念。
然而,我却一直没有勇气去寻找他,总觉得自己还不够成功,没有达到他的期望直到去年的一次同学聚会,我才得知了周老师的消息然而,这个消息却如同一颗重磅炸弹,让我的心情瞬间跌入了谷底我得知,周老师早已因病离世,而我却一无所知,甚至连最后一面都没能见上,更没能为他送上一程。
那一刻,我的胸口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撞了一下,一种深深的自责和悔恨涌上心头我怪自己为什么这么多年都没有去寻找他,为什么没有及时向他表达我的感激之情2025年5月10日下午,虽已立夏,但前晚到明天,一夜一天的豪雨,让武汉真正回到了一年之中最美最温情的“醉美四月天”。
在武汉武昌临江大道的湖锦酒店,吴小平同学组织了一次很有意义的聚会把周老师己经退休多年、远在江苏盐城的大女儿周萍和定居在武汉青山区的小女儿周蓉,以及当年我们在武汉的周老师的几个“得意门生”相聚一起我觉得特别有意义。
因为我了解到,当年周老师在2003年12月因肺癌去世的时候,走的突然,不论是武汉还是其它地方的同学都没有参加追悼会,而今天,二十二年之后,我们和周老师的女儿一起,追忆师生故事,缅怀老师品德,这个迟到的“追思会”也算是聊表我们学生对周老师的一片敬意之情。
下午近五点,终于见到了周老师的两位年逾“天命”的女儿,她们的眉眼间依稀可见周老师当年的神采看着她们,我仿佛又看到了周老师那清瘦的面容和充满智慧的眼神我缓缓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饱含深情地说:“谢谢你们的父亲,他是我人生中关键时刻的恩师。
”这句话,我在心里藏了三十年,如今终于说出口,却觉得它太轻太轻,轻得像当年飘进教室的杨花;又觉得它太重太重,重得压在我心头三十余年如今,我已经退休回首往事,周老师对我的影响愈发深刻他不仅在写作上给予我指导和鼓励,更在人生的迷茫期为我点灯引路。
他让我相信,只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现在,我重新拿起了笔,想要找回当年写作的初心虽然,这些年,我陆续主编公开出版了近百万字的作品,但大都是新间作品,只有二部散文集目前,正在完成第三部散文集。
在未来的时间里,我还想写更多的作品,用文字记录生活,传递“向善向上”的温暖和力量如果上天眷顾,让我能够完成一部“垫棺之作”,那我一定会以最诚挚的文字,祭奠那位在我人生关键时刻为我点灯引路的人——周明著老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