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郊外诗意情感_春日郊外最后两句情感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5-05-13
《春日郊外》唐庚〔宋代〕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山好更宜馀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春日郊外》

唐庚〔宋代〕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山好更宜馀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译文
当城里人还在春寒的余威下,对春光的到来浑然不觉时,城外的榆树和槐树却已悄然抽芽,嫩黄的叶芽星星点点,半绿半黄间,宣告着春天的来临春山可望,尚未消融的积雪,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春水初涨,垂杨的倒影,在水中摇曳生姿。
在温暖的阳光下,黄莺如人一般,在枝头欢快地歌唱。在微风的吹佛下,草香如药香一样,散发着迷人的香气。我怀疑,在这江边一定藏着绝妙的诗句,于是努力地寻找,可灵感扑朔迷离,最终却不可得。注释
未省:还没知道。水生:水涨。倒垂杨:映出杨柳的倒影。佳句:好的诗句。
赏析
这是宋代诗人唐庚的一首郊外踏青诗在北宋诗坛,唐庚以其独特的诗风与细腻的笔触独树一帜,享有“小东坡”的美誉他的诗作往往在看似平淡的字句间,蕴藏着深刻的情感与敏锐的观察这首诗最妙之处在于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个角度,全方位展现了春日郊外的美景,使诗歌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首联是说,当城里人还在春寒的余威下,对春光的到来浑然不觉时,城外的榆树和槐树却已悄然抽芽,嫩黄的叶芽星星点点,半绿半黄间,宣告着春天的来临这是写“郊外之春景”诗的开篇便以强烈的对比,将城内的春寒料峭与城外的春意萌动并置眼前。
“未省”二字,生动地刻画出城里人对春光的迟钝,而“已半黄”则以简洁而有力的笔触,将郊外春回大地的景象跃然纸上,仿佛能看到那一抹嫩黄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着春天独有的生机与活力“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颔联是说,春山可望,尚未消融的积雪,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春水初涨,垂杨的倒影,在水中摇曳生姿这是写“山水之灵动”如同一幅精心勾勒的山水画卷,将春日郊外的远近之景巧妙融合这积雪不仅没有给人以寒冬的冷寂之感,反而与嫩绿的山色相互映衬,愈发凸显出山的清新与峻峭。
正如古人云“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这余雪点缀下的青山,恰似一幅天然的水墨画,每一处线条、每一抹色彩都恰到好处“水生”二字,生动地描绘出春水初涨时那灵动的态势;“看欲”则赋予了画面一种动态的期待感,让人似乎能预见垂杨的倒影在水中摇曳生姿的模样。
诗人用词精妙,“生”与“欲”两个字,将春天万物生长、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与苏轼笔下“溪柳自摇沙水清”的画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颈联是说,在温暖的阳光下,黄莺如人一般,在枝头欢快地歌唱。
在微风的吹佛下,草香如药香一样,散发着迷人的香气这是写“春日之协奏”诗人巧妙地转换角度,从视觉转入听觉与嗅觉,为我们奏响了一曲春日的交响乐这句诗运用了倒装的手法,正常语序应为“日暖莺边如人语,风来草际送药香”,但诗人别出心裁,以“莺边日暖”“草际风来”起笔,将莺与草置于主导地位,突出了春日里生命的活力。
“如人语”三个字,运用拟人手法,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与欢乐“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尾联是说,我怀疑,在这江边一定藏着绝妙的诗句,于是努力地寻找,可灵感扑朔迷离,最终却不可得这是写“灵感之难寻”。
如此美景,必然会有佳句诗人其实已经写得很好,为何还说不可得乃是因为大自然太美,诗人自认为语言苍白,无法抵达诗人其实是反向说,每一处山水、每一缕春风都仿佛在诉说着独特的诗意,激发着诗人的创作冲动当然,诗人对于自身的创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想要将这些稍纵即逝的灵感转化为具体的文字,却并非易事就像苏轼所说的“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美好的景色一旦错过,那份独特的感受也会随之消逝唐庚在此以自己的切身感受,道出了创作的艰辛与不易纵览全诗,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春日盛宴,唐庚以其精妙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充满生机与诗意的早春图。
从城内外春景的鲜明对比,到山水、莺草的声色交织,再到灵感难寻的怅惘,整首诗层层递进,将诗人对春日郊外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当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领略完这郊外的春日风光后,心中也不禁涌起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之情。
每一次阅读这首诗,都像是一次全新的旅行,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心灵的净土,感受春天的美好与生命的力量赏析来源公众号:古诗词日历,作者:严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