蕙老师情感课堂_周老师情感课堂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5-05-18
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一、(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2)“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3)要懂得长幼之序,懂得天理人伦等做人的道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词的末三句“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是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发的感想,是此词的哲理所在,也正是作者的希望首先,作者由“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感悟到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
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这里可以象征为幸福、美好“苦”字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可以看做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其次,作者由人们在人日这一天的祈求丰收、追求幸福的实践活动,提醒人们,“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
“村村”三句,以及下片“翁前”两句,写的是农村“人日”这一天的热闹景象,是作者“觅”春所见“祈麦祈蚕”,就是祈求农事丰收,点出“村村箫鼓家家笛”这项活动的目的他们要用这尽情的箫鼓和笛声表达他们心中的祈求。
“商行贾坐农耕织”,这一组活动,由商、贾、农三种行当的人物组成,而作者用“行”、“坐”、“耕织”三个词,点明了三种行当人物的特征,语言简练在古代,商人们分为行商和坐商两种“耕织”则为“农”的本业当然,这里不一定实写“人日”所见,而是作者由人们的祈求而联想到的各种自食其力的人所从事的争取丰收、幸福的实践活动。
第三,作者由“翁前子后孙扶掖”,告诉我们要懂得长幼之序“翁前子后孙扶掖”正是“来趁元正七”的老老少少,子子孙孙从“翁”、“子”、“孙”的排列顺序中我们可以看到魏了翁对长幼之序极为重视二、(2022·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楼前[中唐]王建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①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过勤政楼[晚唐]杜牧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②【注】①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
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飞龙,马厩名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②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19.这两首诗中都写到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寄寓鉴戒之意。
20.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答案】19.勤政楼 千秋节20.情感不同:①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②杜诗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
写法不同:①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这一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②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突出其任情滋蔓,寓情于景,营造荒凉氛围【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王建的《楼前》首句点明写的是天宝年间唐玄宗的勤政楼;前两句写唐玄宗每年都在勤政楼庆生,而且要热闹三天;三四句写曾经在勤政楼前表演过飞龙舞的老马还记得曾经被教过的音乐节奏,听见音乐声总是会抬起头。
可见此诗主要写了勤政楼和千秋节,寄寓鉴戒之意杜牧的《过勤政楼》题目点明所写内容——勤政楼;前两句写当年唐玄宗生日的千秋节而今只留空名,那贺寿的承露丝囊世上也不再存在;后两句写只有那紫苔得意地生长着,因雨水浇灌它长得很旺很盛,直长得上了那门扉上的铜座铜环。
可见此诗也是通过写勤政楼和千秋节寄寓鉴戒之意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和鉴赏写作手法的能力先看情感:王诗后两句通过写曾做过飞龙舞的老马来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飞龙舞马”是唐玄宗庆生时的节目,玄宗赏百匹飞龙舞马在勤政殿前贺寿,可以想见当年庆生场面是多么热闹繁华,唐玄宗生活是多么骄侈佚乐。
而今“飞龙老马曾教舞”,老马还记得当年唐玄宗做寿时的音乐,可是唐玄宗和他曾拥有过的盛世江山早已繁华不再,昔日的大唐正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而这一切可能正源于唐玄宗当年的骄奢淫逸王建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
杜诗后两句借助紫苔表达情感,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这两句采用《诗经·王风·黍离》的笔法,用宫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长暗示王朝兴衰之意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写的是“勤政楼”的实景,但细细体味,就会感到这十四个字,字字都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真实情感。
再看写法:王诗后两句借助老马“总举头”的细节传情达意写老马“闻著音声总举头”,听到音乐的老马还记得当年曾经受过的训练,“举头”是老马习惯性动作,这一细节刻画生动传神,暗含着对昔日繁华盛世的怀念杜诗寓情于景,通过拟人手法写紫苔“称意”,暗示王朝繁华不再。
“偏称意”三字写得传神,“偏”,说明万物凋零,独有紫苔任情滋蔓,好像是大自然的偏宠,使得紫苔竟那样称心惬意用紫苔的任情滋蔓营造荒凉的氛围,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令人回味三、(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
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15. 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答案】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原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及处世态度的能力颈联和尾联转到曾巩对“出”与“隐”的看法颈联说: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
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尾联“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可见,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乐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
在这一点上,他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可谓异代同心四、(2021·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16. 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第二句“惠远东林住得无”用“惠远”“东林”两个意象,表现高僧的淡泊遁世的态度,“住得无?”以问句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切以及劝告,含蓄地劝诫友人不要轻易产生逃避、厌弃官场的情绪。
②尾联中“莫谩”“青云依旧”等词语,直接劝告友人不要过度沉浸在佛法当中,相信自己依然可以青云直上,表达前途无量的勉励之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内容的能力题干中的“含委婉劝告之意”,已提示考生解答此题的关键,诗人采用哪些手法劝告了什么,既要对诗句的表现手法作出判断,又要体会出诗句中隐含的意思。
诗中体现劝告之意的是 “惠远东林住得无?”和“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两句前者借典故用问句,后者直接表达劝慰之意只要结合这两句诗,把诗人蕴含其中的意思和情感答出即可五、(2020·新课标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袭美①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②裁遍未裁诗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④三秀芝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⑤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15.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③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解析】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①“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
②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则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做了展望。
六、(2020·新课标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读 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闇①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②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注】①黮闇:蒙昧,糊涂。
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15. 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答案】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②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解析】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摧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
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这首诗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却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书本是前人经脸、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广博地读书。
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至为书而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所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
七、(202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沈康知常州王安石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
嘉佑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佑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10. 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
【解析】诗歌后两联提到的“话此”,要联系上文来看“劳人”“佳士”都指沈康,“朱轮”是古代王侯显贵所乘的车子,这里指代沈康的到来;“忽逢佳士得朱轮”大意是“忽然听到了您到常州治理的好消息”,表达了常州百姓对沈康这个优秀的父母官到来的期待和欢迎;其实这是作者委婉地表达对沈康的勉励,希望他能治理好常州,不辜负百姓的盼望,这是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待。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惆怅”写出作者在提到常州时的心情,表达了自己此前在常州,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后句“最忆荆溪两岸春”,想到常州的美景,表达了对常州的难舍和怀念之情八、(2019·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答案】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味悠长,令人玩味不已(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970年-1052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多写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有《秋江渔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