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_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设计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5-04-10
新一轮的高考和招生模式即将推广全国,其中的一项规定和要求就是,学生不管怎样选报学科和专业,在历史和物理两大学科中都必须择取其一;
01 主题:一、新一轮的高考和招生模式即将推广全国,其中的一项规定和要求就是,学生不管怎样选报学科和专业,在历史和物理两大学科中都必须择取其一;这一方面说明历史学科的地位提高,缘于它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能唤醒人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增强人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一方面说明历史教师的责任重大,如何提升教学技能和艺术,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才能使青少年学生主动积极投入课堂,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二、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博士曾做过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10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这一结果发人深思,新课改要求中小学教师转变与更新教育观念,“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索历史问题的空间,”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
02 背景:高一新生现状:继续沿袭初中阶段的思维模式,在思想方面普遍轻视历史学科,认为它是“副科”, 学法上习惯于简单机械地死记硬背知识,缺乏主动深入思考问题的意识,对教材的诸多知识生吞活剥;认为老师划杠杠,学生背条条,不用动脑,勿需感悟,即可拿到不错的分数;但是他们在智力发育、道德认识方面开始走向成人化,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尤其是当下的中学生个性张扬,极具叛逆精神,也有比较敏锐的观察力。
鉴于此作为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发挥其主体性,使之运用自己的智商和情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以考验和锻炼他们的相应方面的能力
03 案例描述:一 按部就班开学伊始,按照既定的教学理念和思路,把课堂作为舞台,让上课成为活动,使学生在开放的氛围里求知与成长;同时针对高中历史学科的题型和测试要求——主客观两大类试题基本上均以新材料为依托进行巧妙设问,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据此在加工整合教材文本的基础上,以问题为主线设计导学案,着力引导学生依据导学案研读教材,独立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遇到疑惑问题先与小组成员交流甚或交付其他小组帮忙,仍不能解决的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
通过这一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一个多月下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基本实现默契并达成共识,教学流程模式也算初见成效。
二 尝试新招当课程进行到《太平天国运动》时,教研时有同事突发奇想提议道,“这块内容初中已有接触并且通俗浅显易懂,咱们尝试让学生借助手头资料,自编自演一下本课的教学内容,看看效果如何”?大家伙都表示赞同,于是我与本班几位同学交流之后最终就这么定了,依据座位分成4个小组,前3个组每组负责一目内容,包括提出问题并给予解答,第4组负责全文的知识框架构建,提前两天把准备事宜写在小黑板上,并安排布置学生各自寻找有关资料。
三 教学流程当日上课我先提出展示要求:一展示位置相对固定,上台和离开不拖拉;二展示者面向全体学生,表情自然放松,声音响亮吐字清晰;三对于表述不到位的,其他组员可以补充纠正完善学生首次上台扮演教师角色,经验不足正常,慌乱紧张难免,衔接过渡不尽人意,可更多的是欣慰,有些问题教师没想到,学生反而提出来了;同样的问题,教师那样提问,学生会懵住,“微波不现”,毫无反应;学生这样发问,却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同伴们豁然开朗,学生的提问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和认知层面,学生自己更易于接受和理解。
如:第一组,A学生:根据导入语可知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向西方学习,因为他创立的“拜上帝教”中的“上帝”是西方基督教信奉的最高的神;针对农民起义的原因提供史料《原道醒世训》,节选“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
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来说明当时广大农民反对统治者剥削压迫的愿望,希望大家像兄弟姐妹一样亲如一家B学生:补充指出,兄弟姐妹没有上下尊卑,说明农民要求政治上地位平等并提出疑点,“教材说中国面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到底哪个是主要矛盾” ?多数学生喊道:“阶级矛盾”。
教师示意:谁来说说理由?C学生:1851年1月爆发起义,那时只发生了鸦片战争,民族矛盾出现但还不算尖锐可是,得承认民族矛盾激化了原有的阶级矛盾而且导学案上的材料一说,太平天国运动是对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
教师兴奋地叫到:OK,说得太好了,鼓掌!第二组,D学生:老师我想提个问题,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就能够实行下去;为何书上说《天朝田亩制度》脱离实际无法实现呢?孩子们的注意力哗的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小声嘀咕:是啊,什么原因呢?
我随即把问题抛给学生: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E学生:“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作法,所以不可行“你能说得再具体点吗?”我说着并投以鼓励赞赏的目光,他搔搔头,苦笑着,“说不清,凭感觉。
”环视四周再无学生愿意答话,于是引导学生一起阅读导学案的“巩固练习”部分——第六题有关《天朝田亩制度》的分配土地和农副产品的史料,并和他们共同分析其中的关键句子,“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指出,这是把“全天下”的土地和农民分别作为一个单位,去搞绝对的平均主义分配。
并举例说明,如王村地处城区附近,人多地少,按照平均分配的原则,假定核算后人均土地2亩;李村远离城区,人少地多,假定核算后人均土地10亩,那么洪秀全的天国政府就会让王村的部分农户举家搬迁到李村,以求两村农民获得均等数量的土地;再者关于农副产品的规定,“除足……所食外,余则归圣库,凡麦……银钱亦然”;“……婚丧嫁娶等事所需费用,都由……国库开支,……鳏寡孤独等人,都由国库供养”,这些都表明太平天国是以绝对平均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公有制社会,是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支撑的;而共产党倡导的土地革命是以一个自然村落为单位,王村和李村的农民分别只参与本村的土地分配,是相对平均主义的接地气做法。
第三组,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能迁移运用刚才提及的“小农经济与理想天国不搭调”观点,来说明《资政新篇》的发展资本主义设想未能实现的经济原因 在学生的热情交流和踊跃发言中,时间过得好快……;第四组:展示的知识框架主要以一目一目的内容来建构,各目内容独立成块,如第一目“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作为一级标题,二级标题包括“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三目的知识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没有从宏观上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认识,好像一堆散落在地的山楂果,不能用一根竹签把它们串成晶莹的糖葫芦。
见此情形,和学生交流并引导,“一个历史事件,要发生,必须有原因,经过,结果,影响和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等;太平天国运动,也是历史事件,它自然包括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等要素” ,这就需要据此思路把全课内容进行梳理,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对知识框架继续完善整理在笔记本上。
觉察到这一组同学的表情虽有点小失望,可他们还是咧咧嘴笑笑!
04 总结:看着孩子们,不免想起美国心理学家索里所的话,“当一个人有了要达到所提出的那些目的的真正欲望时,当存在真实的内在动机时……学习者……能获得卓越的成果” 从整体的表现和长远的角度看,这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展现出的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质疑、发问的积极性,表达、讲解的大胆性,让我想说,其实每个孩子都很精彩,给他们机会吧,回报你的将会是惊喜!。
05 反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为此需要你我努力改变传统教学中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教师支配控制学生以及过分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的局面,切实做到“四让”即书本让学生阅读,问题让学生提出,结论让学生归纳,规律让学生发现,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培养批判精神,鼓励求异思维,让学生亲身体验人类对知识的认识过程,着眼于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互动,教师要为学生悉心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学、敢说,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作者:山西王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