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_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5-04-22
关于此问早有专家学者进行过总结,如天京事变削弱了天国整体实力,又如天国上层的快速腐朽导致了国力衰败,还有从清王朝和列强方向去总结的,认为湘军战斗力强于太平军,加上清政府有列强支持,所以太平天国被扑灭。
最近受邀写个和慈禧相关的专栏连载,写到太平天国覆灭这一段的时候,颇有感悟,遂作此文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关于此问早有专家学者进行过总结,如天京事变削弱了天国整体实力,又如天国上层的快速腐朽导致了国力衰败,还有从清王朝和列强方向去总结的,认为湘军战斗力强于太平军,加上清政府有列强支持,所以太平天国被扑灭。
本文将从另一个角度——太平天国政权基础的前后变化,探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深层原因。

一个政权,要想实现长治久安,那么就避不开两件事:执政基础和财政税收执政基础是指政权需要获得一部分人或者一大部分人的支持,这一块是政权稳定的基石,关系到政权的生死存亡,例如西方国家的执政基础依靠的是资产阶级,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是地主阶级。
财政税收是政权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政府运行要钱,兵员武器要钱,国家发展也要钱,这就和人要吃饭一样,不吃饭就会死,政权也是如此中外历史上都有因财政枯竭而加重税,最终引发全面问题导致政权灭亡的例子,如中国明朝,法国波旁王朝等等。
但太平天国在这两件事关政权生死的大事上,所作所为却是让人一声叹息……早在金田起义之初,太平军很受老百姓欢迎,不管打到哪里,沿途百姓都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清朝对老百姓的长期压迫和剥削,加上积累了两百多年的满汉矛盾,令太平军得到人民群众的极大支持。
然而这种支持进入太平天国中期后,很快就消失殆尽,因为老百姓发现,“长毛”和“清妖”完全就是半斤八两,谁也不比谁善良,究其原因,是因为太平天国前后期政策的巨大变化在起义之初,由于太平军每攻破一个地方,就能缴获当地官库官银,再加上抄没当地富户所得,财政颇为充裕,在此情况下,太平军对民间实施的是轻徭薄赋的政策。
譬如1853年太平军攻克安庆,便缴获藩库银30余万两、制钱4万余串、仓米3万余石,太平军攻下南京后,浙江巡抚何桂清更是向清廷奏称“长毛获银不下数千万两”。
其次,太平军每到一地都会“打先锋”,其实就是打土豪江西人程矞采曾任云贵、湖广总督等要职,太平军攻下南昌后,光从他的家里就抄出白银60万两,收获颇丰因有大批“清妖”家财补贴,太平军一开始并不缺钱,当然,不缺钱不代表不收税,只是太平军的赋税比清廷要轻的多。
当时的税收主要是田赋,太平军规定,田赋按清朝旧例征收,但只收正税,严禁浮收加收,严禁征税时使用“淋尖踢斛”等陋习这样一来,农民的负担大大减轻此时的太平军无疑是进步的,军事行动带有强烈的解放色彩,因此太平军起事之初,得到了各地百姓乃至国内外进步力量毫无保留的支持,这也是太平军初期势不可挡的重要原因。
此外,每攻克一地,太平军为让地方民众站队表示支持,同时显示自身的“天命正统”,会要求地方“共效壶浆之献”,即让该地民众进贡一笔钱粮物资,以示忠心在太平天国早期,这种进贡带有较为明显的政治含义,一般会有“枣、栗、灯、鸡”四种礼品,意为“早日登基”,因此此类“进贡”更多地是一种仪式,表示地方归顺的意思。
为让当地民众“表忠”方便,太平军会设置一处“进贡公所”,专门收取该地各乡各村送来的贡品。交完贡品后,太平军会发给一张“贡照(贡品收据)”,若遇到太平军部队,拿出此贡照便可证明为“自己人”。
当然,也有死忠清廷不愿“进贡”投降太平军之人,此类人通通当作“清妖”处理,太平军对“清妖”是个啥态度,不用我多讲,都懂以上是太平军早期的财政收入,因有各种缴获和抄家所得补充,军费颇为宽裕,但缴获再多,也有用完的一天,这时太平军就只能靠赋税来支撑了。
问题是太平军收取的正税太少,光靠那点田赋根本不足以支撑与清廷的连年大战,在此情况下,太平军开始了一系列令人目瞪口呆的操作首先是田赋,太平军没有康熙定下的“永不加赋”的祖制约束,今年钱不够花?没关系,加税。
明年钱又不够花?那就再加,加到够花为止这个就是太平军征税的逻辑,相当感人。为多收钱粮,太平军还恢复了浮收加收、踢斛淋尖等旧清时的陋习,为此太平军还专门找来精通此类陋规的“前清人才”来帮助收粮。
上图是现代学者根据各方史料,统计的1860—1863年太平军所辖领地田赋税率情况以吴江一地为例,1861年时吴江每亩田税为“粮二斗六升,钱三百六十文”,这个税率即使放在旧中国也相当炸裂要知道晚清时江南地区水稻平均亩产量也就2.5—3石左右,太平军仅是田地的钱粮正税就收到了亩产量的近两成,若再加上浮收加收踢斛淋尖这些操作,老百姓的负担极重。
税率连年提高加上收粮陋规的重新出现,令太平军治下的民众非常不满,有人叹曰:“困贪官久矣,以致皇舆(清王朝)板荡如此……岂知(太平天国)用故衙门胥吏,仍贪酷旧规……百姓大怒”除田赋外,太平天国的两大特色“打先锋”和“进贡”也让民众苦不堪言。
如前所述,太平军每到一地就会“打先锋”,以抄没富户财产以资军用,到了天国后期,由于太平军军资缺口极大,此时不光富户会被抄家,贫苦人家也逃不掉据《宣平县志》记载,在浙东丽水,太平军“打先锋”筹措军粮,“富者仓禀皆磬,贫者亦升斗无余”。
然后“进贡”这项措施也变了质原本“进贡”是各地表示归顺的一种仪式,谁知发展到后来,此项政策竟逐渐演变成了一项“地方税收”按太平军规定,贡品缴纳一般以村为单位,进贡完后,太平军会发给一面小旗,上面写着“太平天国安民乡”的字样,进贡代表把旗子带回去挂在村头树枝上,就不会受到惩罚。
1860年前后,这种“进贡”基本成了每个村镇都需要承担的一项“额外税收”,太平军收取的贡品也种类繁多,金银钱米是比较常见的,此外还有鲜花鲜果、新鲜蔬菜、猪羊油鱼等等除上述情况,太平军还有一种“特捐”,又称“大捐”,一开始是一种专门针对富户的摊派,但到了后来,平民小户也被逐渐纳入,“各农户出捐,或数十文,或十数,四五数。
”连贫苦百姓的四五文钱都收,可见太平天国后期财政窘迫到了什么程度。以上政策的实施,让太平天国付出了极其惨重的政治代价,极大地激化了天国政权和老百姓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其民心尽丧。
至此太平天国的执政基础被破坏殆尽,加上其财政状况也因竭渔而泽而迅速恶化,当这两个事关政权稳定大局的核心事务都被搞砸时,太平天国的命运其实就已经注定了相反,如果太平天国能保持起义之初的先进性,获得人民长期的、有力的支持,即使湘军再强,又岂能胜过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起义成功后却找不到新的出路,最终只能回到封建王权的老路上去,这就是太平天国的历史局限性,也是它失败的真正原因(注:圣库制度并非太平天国全境实施,早期圣库制是针对太平军士兵,后期圣库制也只在南京城施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