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过滤假说_情感过滤假说是谁提出的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5-04-16
例:“他吃苹果” 中 “他” 可替换为 “她 / 我们 / 小明”,“吃” 可替换为 “买 / 洗 / 切”,形成主语、谓语的聚合类。
以下是针对北京自考《语言学概论》科目精心设计的 10 道论述题及参考答案,涵盖核心考点与高频理论,供备考复习使用:论述题 1:结合实例论述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强制性答案: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强制性是索绪尔提出的重要特征:
任意性:指符号的音义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二者无必然联系例:汉语 “书” 音 [ʃu] 与 “装订成册的著作” 意义无自然关联,英语 “book” 发音 [bʊk] 同样如此,不同语言的音义配对差异(如 “太阳” 在汉语、英语、日语中的不同发音)证明了这一点。
任意性是语言符号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语言的多样性(如汉语属声调语言,英语属重音语言)强制性:指符号一旦形成,使用者必须遵守社会约定,不能随意更改例:汉语中 “水” 读作 [ʃuǐ],所有使用者都需遵循这一读音,若擅自改为 [shuì] 则会导致交际障碍;语法规则 “主语 + 谓语” 结构在汉语中强制使用,如 “他吃饭” 不能说成 “饭吃他”。
强制性保障了语言的稳定性和交际的有效性二者辩证统一:任意性是语言创造的起点,强制性是语言存在的基础论述题 2:试析语法的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及其在语言系统中的作用答案: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是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系统两大轴,是语法分析的核心:。
组合关系(横向):语言单位按线性顺序组合的规则,反映结构内部的序列关系例:“吃” 与 “苹果” 组合为 “吃苹果”,需遵循 “动词 + 宾语” 的语序规则;“非常美丽” 中 “非常”(副词)修饰 “美丽”(形容词),符合 “状中结构” 组合规则。
作用:构成语言的线性结构,体现语法的生成性(如通过组合规则可生成无限句子)聚合关系(纵向):具有相同功能的语言单位在同一位置上的替换关系,形成类聚(词类、句法成分等)例:“他吃苹果” 中 “他” 可替换为 “她 / 我们 / 小明”(名词 / 代词作主语),“吃” 可替换为 “买 / 洗 / 切”(动词作谓语),形成主语、谓语的聚合类。
作用:简化语言系统,通过类聚规则高效生成合法表达式,如 “名词 + 动词 + 名词” 的框架可填入不同词语(“猫捉老鼠”“老师改作业”)二者相互依存:组合关系是聚合关系形成的基础(如通过大量组合实例归纳词类),聚合关系为组合提供选择可能,共同构成语言的结构性和生成性。
论述题 3:举例说明语音的社会属性是语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本质特征答案: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其社会属性体现在以下方面,区别于自然声音(如鸟鸣、风声):音义结合的约定性:语音的意义由社会赋予,而非自然属性决定。
例:[pʰaʊ] 在汉语中是 “炮”(武器),在英语中是 “pow”(拟声词),同一声音在不同语言中承载不同意义,由社会约定俗成语音系统的民族性 / 地域性:不同语言 / 方言有独特的语音系统(音位、声调、重音等)。
例:汉语有四个声调(如 “mā/má/mǎ/mà” 意义不同),英语无声调;英语有齿龈音 [θ](如 “think”),汉语无此音位,体现语音系统的差异由社会文化决定语音演变的社会性:语音变化受社会因素影响(如接触、阶层、时尚)。
例:汉语中古音 “浊音清化”(如 “婆” 古音 [bʰo],今音 [pʰo])是社会共同选择的结果;北京话中 “儿化音”(如 “花儿”[huār])的使用与地域文化、身份认同相关自然声音(如咳嗽、笑声)无固定意义,也不属特定语言系统,而语音的所有特征(音位对立、韵律规则)均服务于社会交际,因此社会属性是其本质特征。
论述题 4:结合汉语和英语实例,分析语法范畴的主要类型及跨语言差异答案:语法范畴是通过词形变化表现的语法意义的类聚,主要类型及跨语言对比如下:性:表示名词、代词等的性别属性(常见于印欧语)例:英语 “he”(阳性)、“she”(阴性)、“it”(中性);德语 “der Hund”(阳性,狗)、“die Katze”(阴性,猫)、“das Kind”(中性,孩子)。
汉语缺乏显性 “性” 范畴,通过词汇(如 “男演员 / 女演员”)区分数: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普遍存在)例:英语名词复数加 “-s”(book→books),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加 “-s”(he reads);汉语名词无形态变化,通过 “们”(我们)、“一些” 等词汇手段表复数,动词也无 “数” 的变化。
格:表示名词、代词与其他成分的句法关系(如主格、宾格)例:俄语 “я”(主格,我)、“меня”(宾格,我);英语 “he”(主格)、“him”(宾格)汉语通过语序和虚词(如 “把”“被”)表达格关系,无形态变化。
体:表示动作的进程或状态(汉语典型)例:汉语 “着”(持续体,“写着字”)、“了”(完成体,“写了字”)、“过”(经历体,“写过字”);英语通过 “-ing”(进行体,writing)、“have + 过去分词”(完成体,have written)表体范畴。
时: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与说话时间的关系(印欧语典型)例:英语 “read”(现在时)、“read”(过去时);汉语通过词汇(如 “昨天”“明天”)而非词形变化表时跨语言差异体现:汉语重 “分析性”(靠语序和虚词),印欧语重 “综合性”(靠形态变化),语法范畴的有无及表现形式由语言类型决定。
论述题 5:论述文字与语言的关系及文字对语言的反作用答案: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二者关系辩证统一:本质联系:文字依附于语言:文字的音义来自语言,如汉字 “山” 记录汉语 [ʃan] 的意义(自然界的山体);英语 “mountain” 记录英语 [ˈmaʊntən] 的意义。
无语言的存在,文字便无内容可记录语言是第一性,文字是第二性:人类先有语言(约 300 万年前),后有文字(约 5500 年前),文字的产生晚于语言,且不同语言可能采用相同文字(如日语、韩语曾借用汉字)文字对语言的反作用
:扩大语言的交际范围:文字使语言突破时空限制,如古代文献(汉语甲骨文、英语莎剧)通过文字流传至今促进语言规范化:文字固定语言形式,推动标准语形成,如汉语普通话以文字(规范汉字)为载体,减少方言分歧;英语通过字典(如《牛津英语词典》)规范拼写和用词。
影响语言发展:文字书写习惯可能导致语言变化,如汉语 “甭”(不用)、“尠”(甚少)是书写中形成的新字;英语 “program” 受美式拼写影响变为 “programme”(英式),体现文字对拼写的规范作用。
记录语言演变:文字留存语言历史状态,如通过古汉语文字(金文、篆书)可研究上古音和词汇演变二者相互依存:语言是文字的内容,文字是语言的载体,共同服务于人类交际论述题 6:结合实例分析词义的模糊性与精确性及其在交际中的作用。
答案:词义的模糊性与精确性是对立统一的特性,共同服务于语言交际:模糊性:词义所指范围没有明确界限,适用于日常交际的概括性需求例:“早晨” 与 “上午” 的界限不明确(一般认为 6-8 点为早晨,8-12 点为上午,但无严格划分);“高” 在 “高个子” 中因人而异(1.75 米对南方人可能算高,对北方人未必)。
作用:提高交际效率,无需精确描述时使用模糊词义(如 “去买些水果”,“水果” 涵盖苹果、香蕉等,无需一一列举);体现语言经济性(如 “大”“小” 可描述多种事物)精确性:词义在特定语境中有明确所指,适用于科技、法律等需要严谨性的场景。
例:法律术语 “故意杀人” 指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他人死亡,仍希望或放任结果发生”,有严格定义;科学概念 “水” 指 “H₂O”,排除 “冰水”“水蒸气” 等模糊用法作用:确保专业领域的准确性(如医学 “高血压” 定义为收缩压≥140mmHg 和 / 或舒张压≥90mmHg),避免歧义。
辩证关系: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可表现模糊或精确性,如 “中年” 在日常中模糊(约 40-60 岁),在社保政策中可能精确到 “45-59 岁”模糊性是基础,精确性是延伸:人类先通过模糊词义快速分类世界(如区分 “动物” 与 “植物”),再在需要时细化定义(如 “哺乳动物” 指 “胎生、用肺呼吸的动物”)。
交际中,二者互补:日常交流依赖模糊性的便捷,专业场景依赖精确性的严谨,共同实现语言的表达功能论述题 7:试析语言发展的渐变性与不平衡性及其成因答案: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成因如下:渐变性
:语言系统的演变是缓慢、持续的,而非突变原因:语言是社会交际工具,需保持稳定性(若频繁突变,会导致交际中断),同时随社会发展逐步调整例:汉语词汇从古至今不断更替,如 “目” 变为 “眼睛”,“足” 变为 “脚”,但过程经历数百年;英语 “be” 动词的形式(am/is/are/was/were)是古英语 “bēon”“wesan” 等形式逐步简化的结果。
不平衡性:语言系统内部各子系统(语音、词汇、语法)演变速度不同,同一子系统内各要素演变也不平衡子系统不平衡:词汇最活跃(随新事物产生不断更新,如汉语 “互联网”“人工智能”),语法最稳定(汉语 “主语 + 谓语” 结构数千年未变),语音次之(如汉语中古入声韵在普通话中消失,但在粤语中保留)。
要素不平衡:同一子系统内,某些要素演变快,如英语名词复数 “-s” 保持稳定,但动词过去式有规则(walk→walked)和不规则(go→went)之分,不规则形式因高频使用而保留成因:词汇直接反映社会生活(新发明、观念变化需新词汇),语法作为结构框架需保持稳定以保障交际,语音受发音生理和认知习惯制约,演变较慢。
二者关系:渐变性是语言发展的外部表现(整体稳定,局部微调),不平衡性是内部机制(各要素因功能不同而演变速度差异)共同作用维持语言系统的动态平衡:既适应社会需求(如词汇更新),又保持结构稳定(如语法传承),避免因突变导致系统崩溃。
论述题 8:结合 “礼貌原则” 分析汉语交际中的语用现象答案: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提出的 “礼貌原则” 包括六项准则,在汉语交际中体现如下:得体准则:减少表达对他人的不利,增加对他人的有益例:请求帮助时说 “请问能帮我递一下书吗?” 而非 “喂,把书给我!”;批评时用 “这个方案可能还有改进空间” 代替 “你做得太差了”。
慷慨准则:减少表达对自己的益处,增加对自己的付出例:送礼时说 “一点小意思,别嫌弃” 而非 “这礼物很贵,你得好好收着”;拒绝时说 “我恐怕没时间” 而非 “我才不想帮你”赞誉准则:减少对他人的贬损,增加对他人的赞美。
例:评价他人作品时说 “写得很有新意” 而非 “也就一般般”;回应夸奖时用 “您过奖了” 体现谦逊(汉语特有的 “贬己尊人” 原则)谦逊准则:减少对自己的表扬,增加对自己的批评例:自我介绍时说 “我做得还不够好” 而非 “我非常优秀”;受奖时说 “这是大家的功劳” 而非 “全靠我个人努力”,符合汉语 “谦虚为美” 的文化传统。
一致准则:减少自己与他人的分歧,增加一致例:谈判时说 “我们在这一点上看法很接近” 而非 “你完全错了”;回应不同意见时用 “你说的有道理,不过我觉得……” 先肯定再补充同情准则:减少对他人的冷漠,增加对他人的同情。
例:听到他人不幸时说 “我能理解你的感受” 而非 “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安慰时用 “别难过,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表达共情汉语中 “礼貌原则” 还受文化因素影响,如 “面子理论”(顾全面子)、等级观念(对长辈用 “您”,对晚辈用 “你”),体现语言使用不仅是符号系统,更是社会文化的映射。
礼貌原则的运用可协调人际关系,促进有效交际,避免语用失误(如直呼长辈姓名被视为不礼貌)论述题 9:论述语言规范化的必要性及主要原则答案:语言规范化是对语言中分歧和混乱现象的调整,以保障交际效率和文化传承,必要性及原则如下:
必要性:消除交际障碍:语言使用中的分歧(如异形词 “唯一 / 惟一”、读音 “呆板” 原读 [ái bǎn] 现统读 [dāi bǎn])需规范,避免理解偏差维护语言健康:抵制不规范现象(如网络用语 “yyds”“绝绝子” 过度使用影响书面语严谨性),确保语言系统稳定。
服务社会需求:教育、媒体、法律等领域需要标准语言(如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规范汉字作为官方用字),提升社会运行效率传承文化遗产:规范语言有助于准确解读经典文献(如统一古汉语用字注释,避免误读),保护语言文化多样性。
主要原则:必要性原则:规范对象是影响交际的重大分歧,而非琐碎差异例:汉语中 “的”“地”“得” 的用法规范(定语用 “的”、状语用 “地”、补语用 “得”)是必要的,而 “乘”“座” 在 “乘车”“坐车” 中的选择属习惯差异,可不强行规范。
普遍性原则:以多数人的使用习惯为基础,尊重语言发展规律例:汉语 “确凿” 原读 [què záo],因多数人误读 [què záo](现统读 [què záo]),体现 “从俗” 原则;英语 “data” 原是复数( datum 的复数),现普遍作单数用,规范随大众习惯调整。
明确性原则:规范标准应清晰可操作,避免模糊例:《通用规范汉字表》明确 8105 个规范汉字的字形、笔顺(如 “火” 先写点,再写短撇、长撇、捺),《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统一多音字读音(如 “处分” 读 [chǔ fèn] 而非 [chù fèn])。
发展性原则:规范需跟上语言发展,允许合理创新例:汉语接纳 “粉丝”(粉丝→fans,音译借词)、“给力”(网络新词)进入规范词汇,同时淘汰过时用法(如 “文革” 时期的 “打倒 ××” 类词汇)实践案例:。
汉语普通话以 “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北方话为基础方言”,通过《现代汉语词典》持续更新规范词汇(如收录 “扫码支付”“碳中和”)法语通过法兰西学院制定规范,保护法语纯洁性(如抵制英语借词 “email”,推广法语词 “courriel”)。
语言规范化不是僵化限制,而是在动态平衡中维护语言的交际功能和文化价值,需兼顾稳定性与开放性论述题 10:试析儿童语言习得与成人第二语言学习的差异及成因答案:儿童语言习得(母语获得)与成人第二语言学习在机制、过程、效果上存在显著差异,成因如下:。
核心差异:学习目的与动力:儿童:无意识习得,目的是获得交际能力,动力来自生存需求(与照顾者互动)成人:有意识学习,目的是工具性(如考试、工作)或融合性(融入目标文化),动力受认知目标驱动学习机制:儿童:依赖 “语言习得机制”(LAD,乔姆斯基提出),天生具备普遍语法感知能力,通过接触语言材料自然归纳规则,如 2-3 岁能掌握基本语法(“妈妈抱”“宝宝吃”)。
成人:依赖已有的认知能力(逻辑推理、归纳演绎),通过对比母语与目标语的差异学习,如英语学习者需刻意记忆汉语没有的 “时态”“冠词” 规则学习过程:儿童:经历 “独词句→双词句→简单句→复杂句” 阶段,4-5 岁基本掌握母语语法,如从 “爸爸”(独词)到 “爸爸上班”(双词)再到 “爸爸上班去了,我在家玩”(复合句)。
成人:从语音、词汇、语法的系统学习开始,常受母语迁移影响(如汉语母语者学英语易忽略主谓一致 “he play→he plays”),错误多源于母语负迁移学习效果:儿童:可达到母语者的语音、语法和语用能力,关键期(0-12 岁)后语音习得能力下降(如成人学外语易带口音)。
成人:难以完全掌握目标语的细微语法(如英语冠词 “a/an/the” 的灵活使用)和自然语用(如母语者的幽默、委婉表达),但词汇和阅读能力可能强于儿童成因分析:生理基础:儿童:大脑可塑性强,左脑语言区(布洛卡区、韦尼克区)处于发展期,对语言刺激敏感。
成人:大脑侧化完成,语言学习依赖右脑或左右脑协同,神经通路不如儿童高效认知发展:儿童:认知能力与语言习得同步发展,通过语言认识世界(如 “猫” 的概念与语言习得同时形成)成人:已有完整的认知体系,需将目标语知识纳入现有框架,易受母语思维干扰(如汉语 “存钱” 直译英语 “save money”,但英语更常用 “deposit money”)。
社会环境:儿童:沉浸于自然语言环境,互动对象(照顾者)提供 “简化语言”(儿语,如 “吃饭饭”“睡觉觉”)和积极反馈成人:多在课堂环境学习,输入语言非自然(如教材例句),缺乏沉浸式互动,情感过滤(焦虑、自信心)影响学习效果(克拉申 “情感过滤假说”)。
关键期假说:儿童在关键期内习得语言,语法学习接近母语者水平;成人错过关键期,语法习得存在局限(如难以掌握复杂句法结构)理论意义:儿童语言习得支持 “先天论”(普遍语法),成人第二语言学习支持 “认知论”(学习策略与迁移)。
二者差异启示语言教学:儿童母语教育应注重自然互动,成人外语教学需利用对比分析、沉浸式环境和情感激励,突破母语负迁移,提升学习效率以上题目覆盖语言学核心理论(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认知语言学)、语言系统(语音、语法、词汇)、语言应用(文字、语用、规范)及语言发展(习得、演变),符合自考论述题的高频考点与能力要求。
备考时建议结合教材案例深化理解,强化逻辑论述与实例结合能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