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障碍怎么治疗_情感障碍怎么治疗效果好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5-04-16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大家好,我是精神科康玉春医生,40余年临床中见证过太多双相患者的"情绪过山车"。“治双相如治水,疏堵结合才能长治久安。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大家好,我是精神科康玉春医生,40余年临床中见证过太多双相患者的"情绪过山车"“治双相如治水,疏堵结合才能长治久安”今天,我就用最直白的话,给大家讲透抗双相情感障碍的四大核心药物(碳酸锂、丙戊酸钠、拉莫三嗪、卡马西平),以及中西医结合如何让治疗更稳、更安全。
一、碳酸锂

情绪“定海神针”上市时间:1970年(美国FDA批准)特性:心境稳定剂中的“老大哥”,直接调控神经递质适应症:躁狂发作、预防双相复发功效优点:对躁狂发作及双相障碍全病程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长期维持可显著降低复发风险,是唯一明确降低自杀率的心境稳定剂。
不良反应:手抖、口干、多尿,血锂浓度过高会引发中毒(恶心、意识模糊)中西医协同优势:中医辨证:躁狂属“肝阳上亢”,参考《黄帝内经》“诸躁狂越,皆属于火”[1]经典方剂:天麻钩藤饮(平肝潜阳)+针灸太冲穴,可减少手抖、头痛等副作用。
[2]临床数据:联合中药治疗的患者,血锂浓度达标率提高30%,且肾脏损伤风险降低[3]特别提示:药用级碳酸锂治躁狂,工业级碳酸锂(如电池原料)含重金属伤肝肾!记住:碳酸锂是“救命药”也是“悬崖边的药”,务必从正规医院开具,别误信“工业碳酸锂更便宜”的谣言,拿工业级碳酸锂赌命!。
二、丙戊酸钠
双相“灭火器”上市时间:1983年(美国FDA批准双相适应症)特性:抗癫痫药“跨界”治躁狂,抑制神经元过度放电适应症:快速循环型双相、混合发作功效优点:针对混合型躁狂、快速循环型双相障碍疗效突出,起效快且可联合其他药物治疗难治性病例。
不良反应:体重增加、脱发、肝功能异常(需定期查肝酶)中西医协同优势:中医辨证:肝郁化火兼痰湿,参考《丹溪心法》“痰火扰心则狂”[4]经典方剂:黄连温胆汤(清热化痰)+茯苓白术健脾,可缓解体重飙升和腹胀[5]
。研究证据:联用中药后,患者肝酶异常发生率从18%降至7%[6]。三、拉莫三嗪
抑郁期的“平衡木”上市时间:1994年(美国FDA批准)特性:双通道稳定剂,专克双相抑郁期适应症:双相抑郁发作、预防复发功效优点:唯一获批用于双相抑郁单药治疗的心境稳定剂,对抑郁相和快速循环型疗效显著,且对认知功能影响小。
不良反应:皮疹(严重时可致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中西医协同优势:中医辨证:心肾不交,参考《景岳全书》“阴虚则热,热极生风”[7]经典方剂: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耳穴压豆神门穴,可降低皮疹发生率[8]
。案例分享:一位服药后全身起疹的患者,加用凉血消风汤,3周皮疹消退且未复发。四、卡马西平
难治型双相的“特种兵”上市时间:1965年(美国FDA批准)特性:对抗快速循环、混合发作的“硬骨头”功效优点:对锂盐/丙戊酸治疗无效的难治性躁狂和混合发作有效,尤其适用于快速循环型患者不良反应:头晕、白细胞减少(需定期验血)。
中西医协同优势:中医辨证:肝胆郁热,参考《伤寒论》“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9]经典方剂: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艾灸足三里,可改善头晕和免疫力[10]研究数据:中西医联合治疗组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仅为纯西药组的1/3。
[11]参考文献:[1]佚名. 黄帝内经素问[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56-58.[2]Zhang, X. et al. (2020). J Altern Complement Med。
, 26(5), 410-417.[3]康玉春. 中西医结合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案例集[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21. 89-103.[4]朱震亨. 丹溪心法[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34-36.
[5]陈士铎. 石室秘录[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 78-80.[6]Li, W. et al. (2018).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39, 263-269.
[7]张介宾. 景岳全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123-125.[8]Wang, H. et al. (2021).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2021, Article ID 8824961.
[9]张仲景. 伤寒论[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67-69.[10]Zhao, J. et al. (2019).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39(5), 677-683.
[11]Kang, Y. et al. (2022).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20(3), 219-226. 【原创声明】本医学科普系本人临床实践经验总结成果,未侵犯第三方权益,如引用古籍及现代研究文献均已规范标注。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摘编,版权归作者所有,侵权必究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