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的危害_双相情感障碍的危害有哪些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5-04-16
声明: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中华精神科杂志,2021,54(5);《双相障碍的早期识别与干预策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3,37(2);《双相障碍患者社会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22,31(10)
每当提到精神心理疾病,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可能是"抑郁症",而对"双相情感障碍"却知之甚少双相情感障碍作为一种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危害程度常被严重低估近期,一位26岁年轻人因双相障碍未得到及时干预而导致病情恶化的案例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在我多年的临床工作中,遇到过不少双相障碍患者,他们中有些人在确诊前已经经历了长达5-7年的病程,其中不少人被误诊为单纯抑郁症,接受了不适当的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特点是情绪波动剧烈,在抑郁和躁狂之间摇摆,犹如乘坐情绪过山车。
躁狂发作时,患者会表现出异常的精力充沛、睡眠需求减少、思维奔逸、言语增多和冲动行为,这些表现可能被误解为"性格活泼""工作热情"或"创造力爆发"而当抑郁发作时,患者又会陷入深深的低落、无价值感和失眠等症状。
正是这种双重面孔,让双相障碍变得难以辨识
根据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数据,我国双相障碍终生患病率约为0.6%,看似不高,但实际数字可能被严重低估更令人担忧的是,双相障碍患者自我伤害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5-20倍,这一数据远超过许多人的想象在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精神科门诊,每周至少有8-10例新诊断的双相障碍患者,其中近60%年龄在18-35岁之间。
这一年龄段正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双相障碍的发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业、工作和人际关系
双相障碍并非简单的"情绪不稳定",它是一种由基因、神经生物学、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复杂疾病科学研究表明,双相障碍患者的前额叶皮质功能异常,这一区域负责情绪调节和冲动控制,解释了为何患者在不同状态下会有如此迥异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双相障碍往往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在躁狂发作前,患者可能会出现持续数天的精力充沛、睡眠减少但不感疲劳、话语增多、思维跳跃等表现;而在抑郁发作前,则可能有兴趣减退、疲乏无力、社交退缩等信号。
一项跟踪研究显示,近78%的双相障碍患者在首次明确发作前,都曾有过至少3-5次可识别的前驱症状,若在这一阶段及时干预,可能大大降低疾病的严重程度曾有一位大学老师,工作认真负责,但同事们发现他近期行为异常:一周内完成了原计划三个月的工作量,连续几天只睡2-3小时,却依然精力充沛,会议上滔滔不绝,且购买了大量不必要的物品。
家人将他送医后才确诊为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经过规范治疗,症状得到控制,但由于发现较晚,恢复过程较为曲折。
双相障碍的诊断需要专业医生通过详细的临床访谈和症状评估完成许多患者首次就诊时正处于抑郁期,医生需要详细询问既往是否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史,这对于区分单相抑郁和双相障碍至关重要双相障碍的治疗强调"药物+心理"的综合方案,情绪稳定剂是核心用药,而非简单的抗抑郁药。
。临床数据表明,约42%单用抗抑郁药的双相障碍患者可能诱发躁狂转相或加速循环,这也是为何准确诊断如此重要的原因。
除了药物治疗,心理社会干预也不可或缺认知行为治疗、人际与社会节律疗法和家庭心理教育能帮助患者识别情绪变化、调整生活节律、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疾病自我管理能力研究显示,接受综合干预的患者,复发率可降低约35%。
对于双相障碍患者及其家人,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尤为重要73%的患者报告称,睡眠紊乱会引发或加重情绪症状因此,保持固定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刺激、减少咖啡因和酒精摄入,都是预防复发的关键措施
与双相障碍患者相处时,家人朋友需要理解这是一种生物学疾病,而非性格缺陷或意志薄弱提供情感支持、避免批评指责、鼓励坚持治疗、学习识别警示信号,都是家庭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层面也需要提高对双相障碍的认识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对双相障碍的识别率仅为23%,远低于对抑郁症的认知水平。
增强公众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减少疾病污名化,对早期识别和干预至关重要
双相障碍虽然目前无法彻底治愈,但通过规范治疗和合理管理,大多数患者可以达到症状缓解甚至临床痊愈,过上正常有质量的生活数据显示,接受规范治疗且良好依从的患者中,约65%能够长期保持症状稳定,重返工作和学习。
关于双相障碍的防治,有几点建议值得牢记:一旦发现自己或亲友有情绪波动异常,特别是出现不符合个人基础性格的兴奋亢奋状态,应提高警惕;情绪低落时不要擅自服用抗抑郁药物,应咨询专业精神科医师;治疗过程中保持耐心,双相障碍的稳定通常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建立支持系统,包括医疗团队、家庭支持和朋友理解。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