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情感_审美情感对于审美想象的作用主要有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5-04-18
康德的美学理论是其哲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其内容我们分两方面阐述。一是审美鉴赏判断问题;二是对美的四大契机内容的分析。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采用的是一般结构法——不断分析法。整部书分为“审美判断力批判”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两大部分,然后每部
康德的美学理论是其哲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其内容我们分两方面阐述一是审美鉴赏判断问题;二是对美的四大契机内容的分析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采用的是一般结构法——不断分析法整部书分为“审美判断力批判”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两大部分,然后每部分又分为两个小部分。
即将“审美判断力批判”分为“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将“目的论判断力”分为自然的目的论和道德目的论如此类推,每个小部分又再分为更小的部分正如邓晓芒所指出:康德“在每次分析出来的两个部分中,总是第一部分相对地倾向于认识,第二部分相对地接近于道德,因而在每一个层次上都部分地实现过渡,最后组合成一个从认识到道德过渡的总体系”。
康德是想采用这种方法将事物分解到一定的程度,再从分解的一部分过渡到另一部分,又不需要很大的跳跃,进而再找出两部分的关联点,将其结合成一个完全的统一体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沟通认识与意志的中介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有两个封闭的世界,一个是纯粹理性世界,这就是认识的世界,就是真。
这是自然的现象界的领域,感性和知性在起作用另一个是实践理性世界,即意志的世界,即善这是自由的物自体的领域,理性在其中起作用,以“绝对命令”和“最后目的”为原则这两个世界各自成为封闭的体系,互不相通然而实践理性作为意志目的却有强烈的实践愿望,要求在现实的纯粹理性的自然世界里实现自己。
在康德看来,审美判断力就是沟通自然与自由这两个封闭世界的桥梁因为审美判断涉及的是情感领域,既是对个别对象的感受与自然有关,又是主体的审美愉快,涉及自由的领域从认识能力的角度说,审美判断力既包括认识范畴的想象力与知性力的协调,又反映了一种意志领域的绝对的无条件的普遍性;审美判断既有个别对象形式的无目的性,又包含着形式引起主体愉快的先天的合目的性。
从康德所总结的人类认识事物的公式也可说明这种中介桥梁作用他的公式为:科学知识=普遍必然性+新增加内容所谓普遍必然性,即与经验无关的为人的认识能力所固有的先天形式;而新增加的内容则是从感觉经验得来的质料这样,其公式可改为:科学知识=先天形式+经验质料。
换言之,审美即为:审美=主观的合目的性的先天原理+对于对象形式的感受在此,“主观的合目的性的先天原理”,指审美感受的合目的性的普遍性,具有“自由”的性质,而“对于对象形式的感受”则与对象有关,具有“自然”的性质。
由于审美是这两方面的结合,所以审美就具有沟通自然与自由的中介桥梁作用因此,通过审美判断力的批判,借助于审美情感判断,康德认为就可将自然与自由、真与善、感性与理性、规律性与目的性、知与意统一起来了这种相统一的思想,是康德整个美学理论的总出发点和理论的关键所在。
这种思想不仅是在哲学思想史上还是在西方美学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作用这种相统一的思想,冲破了西方17世纪到18世纪感性派和理性派的形而上学美学理论长期争论不休的局面,使美学的束缚得到解脱,为进一步获得发展指明了方向。
康德以美学情感判断为旗帜,走出了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第一步,对后世具有巨大启发作用,为黑格尔最终完成两者的有机统一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不过须要指出的是,康德的这种统一,是思想上、主观上认识能力的统一,是唯心主义的统一。
他所说的实践也是主观上的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所谓实践具有质的不同实质上,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活动人们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主观与客观、知与行、真与善的统一而美,则是人们通过社会劳动实践所达到的主观与客观、真与善的直接统一。
在对美进行的分析中,康德首先指出:鉴赏判断是审美的什么是鉴赏判断?康德认为,鉴赏判断不是知性的认识判断,也不是理性的逻辑判断,而是感性的审美判断,具有主观性他说:“为了分辨某物是美的还是不美的,我们不是把表象通过知性联系着客体来认识,而是通过想象力(也许是与知性结合着的)而与主体及其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相联系。
所以鉴赏判断并不是认识判断,因而不是逻辑上的,而是感性的[审美的],我们把这种判断理解为其规定根据只能是主观的”由此可见,进行鉴赏判断——分辨某物是美的还是不美的,这时审美主体心中的表象凭借的是想象力(潜在的也包含着知性)作为中介,与其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联系。
而如果表象凭借的是知性,是与客体相联系,这样的判断则是认识判断换言之,鉴赏判断是审美的(感性的)主观性的,而不是逻辑上客观的认识判断在此,康德指出逻辑判断与审美判断之区别的关键在于:逻辑判断是知性与理解力——概念与客体相关联的判断。
其目的是追求真,获得有关客体的知识;审美判断则是想象力与理解力的结合,与主体的快感或不快感相关联因为这种快感或不快感不涉及概念,因而是非逻辑性的既然只与快感或不快感相关,因而审美判断又称为情感判断或趣味判断。
由此可知,逻辑判断与审美判断的区别,关键之处是看这种判断是与客体相联系还是主体相联系人类头脑有关事物的表象及其相互之间的认识关系,与客观相联系;人类思想中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则仅是表达主体所受表象刺激的感觉如何而非表示客体的状况,只与主体相联系。
这样康德强调了审美判断是联系于主体情感的判断的根本性特征因此康德说:“但诸表象的一切关系,甚至诸感觉的一切关系都可以是客观的(而这时这一切关系就意指着某种经验性表象的实在之物);唯有对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的关系不是如此,通过它完全没有标明客体中的任何东西,相反,在其中主体是像它被这表象刺激起来那样感觉着自身。
”这里的感觉着自身,我理解是审美主体的一种自我感觉康德举例说,当我们面对着一座大厦时,从认识的角度去看和从审美的角度去看是完全不一样的两者都借助于表象(有清晰和含混之分)前者是思考这座大厦是否合乎建筑规律,合乎设计目的,后者在意识到这个大厦的表象时获得的是一种是否愉快的感觉。
“在后者,这表象是在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的名义下完全关联于主体,也就是关联于主体的生命感的:这就建立起来一种极为特殊的分辨和评判的能力,它对于认识没有丝毫贡献,而只是把主体中所给予的表象与内心在其状态的情感中所意识到的那全部表象能力相对照。
在一个判断中所给予的诸表象可以是经验性的(因而是感性的);但通过那些表象后作出的判断却是逻辑的,如果那些表象在判断中只是与客体相关的话”而在审美判断中,当这些被给予的表象既完全合理,而且又与主体情感紧密相关时,那么这些表象就是感性(审美的),这种判断就是审美判断。
康德通过比较认识能力与审美判断力的不同,突出强调审美鉴赏的独特性思考一座建筑物的表象是否合乎法则和目的,这是认识能力;用愉快或不愉快的感觉去意识其表象,则是审美的能力审美是表象与主体相关联的生活情绪快感或不快感的情感状态,是心灵在情感里意识到表象的状态。
康德认为,判断是逻辑的还是审美的辨别的关键就在于其表象来源如何,与什么相联系如果其表象是从经验而来而且只联系于客体,那么这一判断就是认识的、逻辑的;如果其表象从想象而来,只联系于主体,而且只与主体的情感相联系,那么这一判断就是审美的。
审美鉴赏判断是反思判断和情感判断康德认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形式就是判断判断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分析判断,也称逻辑判断这种判断由普遍的概念出发,逻辑地去判定个别事物的性质人们在运用知性力进行理性认识时就是运用这种判断。
另一种是反思判断,即由个别出发,反思其普遍性的判断康德主张,审美判断属于反思判断,即对于一个个别事物反思其是否有美的普遍性的判断在反思判断中又分为审目的判断和情感判断所谓审目判断即由个别对象出发反思其结构与存在是否符合自身完善的概念,是否具有先天的合目的性。
这种判断在主客体之间须由概念作中介康德主张,审美判断不是审目的判断,这是对以鲍姆嘉通为首的理性派美学思想的否定鲍姆嘉通将美归结为“感性认识的完善”康德对此持不同意见他认为审美判断并非审目的判断审美不涉及对象的概念而只涉及对象的形式。
审美判断是由个别对象出发反思其形式,对于主体能否引起某种具有普遍性的愉快的判断,而这种愉快又是先天的合目的的因此,康德认为,在审美判断中,对象与主体之间的中介应是愉快与不愉快的情感正因为如此,康德将审美判断归结为情感判断。
康德将审美判断界定为情感判断,将审美领域界定为情感领域,这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选自走进审美王国:康德《判断力批判》研究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