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的情感_边塞诗的情感类型及例子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5-05-02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唐时开始兴盛。到唐代,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边塞诗”,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唐时开始兴盛到唐代,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边塞诗”,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这些诗人常用融情于景的的表现手法,将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这种手法的运用使诗歌蕴藉悠远、情丰意密 边塞诗中所呈现的景物饱含诗人的情感,即诗中意象诗人常常选取的边塞意象有哪些呢?一是走过的地方楼兰、阳关、玉门关、夜郎、阴山、龙城、关山、雁门关等等,如“秦时明月汉时关”。
二是看见的风景落日、秋月、大漠、孤城、黄河、长云、风沙、鸿雁,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三是武器装备金鼓、旌旗、烽火、金甲、铁衣、角弓,“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四是听的音乐、乐器羌笛、笛、琵琶、芦管、号角、鼓,"不知何处吹芦笛,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
边塞诗中的意象,所表现的意境和抒发的情感一般有:肃杀荒寒、萧瑟凄凉、雄浑壮阔、雄奇优美、瑰丽雄壮;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揭露统治者的穷后黩武等。
例句赏析如:“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高高秋月”,月亮本来象征着思念、团聚之情,再加上“秋”这个饱含思念的季节词限定,更加厚了思念之涵义“长城”是戍守之地的代名词,是边塞生活的代名词。
一个“照”字,将思念团聚之情与边塞生活联系起来,表明这是戍卒的思亲念远之乡愁秋月高挂,照亮绵延起伏的雄伟古长城,这是一种苍凉悲壮的景象在这种景象中,蕴涵的不仅有思念家人、渴望团聚之乡愁,还有不能改变戍守边地状况之忧愁。
此处,诗人巧妙地将久戍思归的士卒情融入了壮阔悲凉的边塞图中再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句中的江上寒雨、孤寂楚山,蕴含了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羌笛悠远、如泣如诉,寒霜笼罩大地,满眼苍白,写景中融入了征夫怀乡的愁思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