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情感_涉江采芙蓉情感变化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5-05-03
涉江采芙蓉佚名 (东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译文:我(乘船)过江去采荷花,(对岸)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我)采了(一束鲜嫩的)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送
涉江采芙蓉佚名 (东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译文:我(乘船)过江去采荷花,(对岸)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我)采了(一束鲜嫩的)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送给远方的爱人(我想,当我的爱人)回头看(和我)一起生活过的故乡,(他想必会慨叹离乡旅途)长路漫漫,遥望(故乡)无边无际(吧)。
(天哪!为什么我俩)真心相爱却要分隔两地不能在一起,忧伤愁苦以至终老(呢)?浅赏: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年代,从南朝梁、陈时起,已有异议,根据这十九首诗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具有的某些共同特点,现代学者大多认为,它们应该是东汉安、顺、桓、灵年间,约公元2世纪的作品。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被南朝大文学理论家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文心雕龙》)南朝粱代文学评论家钟嵘称它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诗品》)本诗叙述者和主人公是一位女子(有人认为是男子,但从全诗内容来看应该不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采摘花草赠给亲友,古诗之中多有记载与表现。
以娇嫩美丽、芬芳馥郁的鲜花赠送亲朋尤其是心爱之人,既表达关怀、思念之情,又寄托了美好祝愿“芙蓉”即荷花,给人以高雅之感起首四句是平缓的读罢“兰泽”“芳草”“芙蓉”等词,使人顿感诗歌意境的高雅和抒情女主人公感情的美好、纯真。
三、四句自问自答,语气和缓,但“远道”一词为下文透露了一些信息“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既说尽了“远道”之意,动作性和画面感也呼之欲出在这位女子想象中,她心爱之人应该也正在远方回望遥远的故乡可是,“长路漫浩浩”,路途遥远,绵延无尽。
“旧乡”何方?“所思”之人何处?写至此,诗歌趋于高潮,抒情主人公忧伤之情也臻至顶点,但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使诗歌意味深长诗尾两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从目前想到今后的生活,女子忧伤的是,天哪!为什么我们相爱的两人要分居在遥远的异地,难道我们俩真的要“忧伤以终老”吗?忧伤的情思不禁令人顿生同情之心,诗歌至此就像一曲美妙忧伤的歌曲嘎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每当我读到类似《涉江采芙蓉》的优美高雅之诗时,总觉得自己又受到了一次美的薰陶,我常常由衷生出这样的情感——我们的先民举止修养多么高雅!感情多么深沉,我们的祖国不愧是一个诗的国度!
亲爱的朋友,您同意我的观点吗?期待和欢迎您的回复与评论下面,让我们满怀美好的情感和对我们先民的敬意用低沉铿锵的节奏将全诗再诵读一遍: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亲爱的朋友,衷心感谢您的阅读与支持,祝您和家人平安度过疫情防控时期,晚安!我们明天再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