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时间_洋务运动的时间起止时间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5-04-17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该运动以爱新觉罗·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以“求强”“求富”相标榜。

洋务运动的国内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这样一部分人被称为洋务派。
在此之前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点以增强国力,例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遗憾的是,处于传统国家和农业文明体系下的中国在面对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后的现代国家和工业文明的英国的挑战时显得不堪一击。
首先,在军事上,由于工业革命的发生使得英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和军事思维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战场上,仍旧以大刀长矛和骑兵为主的清帝国的精锐部队尽管作战勇敢,但面对强大的炮火则显得如此不堪一击对外作战连连失败,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在政治上和心理上对清帝国造成了严重的阴影。
在经济贸易领域,由于工业文明下的大机器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模式使得西方的工业产品和加工后的农产品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生产成本都远远优越于传统农耕文明下的小门小户的小农经济所生产出的产品,因此,中国长期以来的贸易大国的地位和国际贸易上的优势渐渐丧失,经济发展遭到了新兴经济模式的严峻挑战。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因为清政府用领土,主权以及一系列经贸特权暂时填补了外国侵略者的肚子,国内的农民战争也进入低潮,因而呈现了暂时“稳定”的局面,即所谓“中外和好”的“和局”但是在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比较清楚的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枢执掌大权的恭亲王奕䜣等人,并没有因为这种“和局”的出现而减少他们对清政府统治的危机感。
曾,李,左诸人都为剿灭太平天国而建立殊勋,他们在借助外国侵略者对太平天国的“华洋会剿”中,亲眼看到了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从而感受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面临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继承了魏源等“经事派”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极力将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他们“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徐图中兴。
日本的明治维新日本的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几乎同时发生背景是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进行的一场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此次改革使日本迅速跻身于世界军事强国之列19世纪中叶,一向奉行“锁国政策”的日本,遭到美、英、法、俄等国的侵略,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日本人民仇视外国侵略者,更痛恨和侵略者相勾结的幕府农民和市民纷纷起义,开展“倒幕”运动;中下层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中的改革势力也投入到“倒幕”斗争
1868年1月3日,日本明治天皇颁布“五政复古”诏书,明治维新运动开始;同年2月,天皇组织了讨幕军,由于广大农民和城市贫民积极配合,倒幕军打败比自己数量大3倍的幕府军,德川庆喜被迫投降,倒幕派取得了胜利,建立起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日本新政府。
明治天皇消灭了日本国内的封建割据势力,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为发展资本主义扫除了障碍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弊端是日本封建皇权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在经济成功之后,野心开始膨胀,最终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洋务运动的过程1861年1月11日,爱新觉罗·奕訢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1861年辛酉政变后,慈禧重用洋务派,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开展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中心的洋务活动,包括兴办新式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企业、用洋操训练军队、修筑铁路、开办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等活动,涉及到了当时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关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直到1894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历时30余年的洋务运动破产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并在客观上刺激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使中国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长、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加快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等一系列功勋,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力日渐强盛,先后废除了幕府时代与西方各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重新夺回了国家主权,最终进入了近代化可以说,“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日本从此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并迅速成长为亚洲强国,乃至世界强国。
日本走上经济强国之路后,同时也走向扩张之路,进攻朝鲜,大清政府出兵保护,于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清朝海军实力的完全丧失,也标志着35年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中国历史学家总结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传统封建制度的弊端、缺乏完整的计划、主事者识见不足、守旧人士的反对、官僚政风的败坏等。
洋务运动的贡献:19世纪6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出现了暂时的“中外修好”的和局,清政府统治集团内的一些开明人士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而采取了一系列“自强”“求富”的措施,虽然其目的是为了摆脱“内忧外患”维护封建统治,但这一运动是符合历史潮流的。
并且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中日两国,几乎从同一时期、同一种状况起步,在不到五十年的时间里,却达到如此不同的结果,其原因究竟何在?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两者虽同是把西方的科学技术文明移植到本国,以求得军事上的“强”和经济上的“富”,但两者却存在根本性质上的、历史阶段上的差异在日本,“维新”是天皇政权全体一致的一项坚决的基本国策;而在清朝,洋务派只是政权内的一派而已,朝廷内存在着强大的反对势力。
在总理衙门当中,虽然长官是皇族的恭亲王,但实际上,李鸿章等其他汉族出身的高官具有着极大势力,这件事本身在清末政治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但并不意味着清朝国家结构本身的改革,只不过是执政官僚之间的势力变动而已明治维新是涉及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结构、学术、技术、文化、教育所有领域的系统性改革;而洋务运动归根结底仅在军事和经济的某些方面采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毫不触及政治制度和经济结构本身。
明治维新直接关系到人民大众,导致了政府执政阶级与人民之间的激烈阶级斗争,“维新”在两个阶级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中得以进展,相比之下,洋务运动与民众的直接关系甚小,始终局限在执政者的内部抗争上洋务运动为何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虽然自我标榜“自强新政”,但由于爱新觉罗·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他们都是封建传统思想的卫道者,根本无意于学习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极力反对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进行任何形式的变革,只是徘徊在封建王国的藩篱中自认为有所新创而洋洋得意,所以最终也没能在外国侵略者面前表现出“自强”“中兴”。
相反,在列强侵略势力的进攻下,这些封建思想的卫道者们所举行的“壮举”迅速归于失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